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77年问世的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PTCA并不能去除血管内的斑块和血栓.1986年10月Simpson研制的一种带切刀的球囊导管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开展一种名为定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directionalcoronaryathorectomy,DCA).经过1600余次的实践,

  • 标签: 定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 介入治疗 冠心病 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影响.方法28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且成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证实冠脉血运再通的患者,心肌梗死后1周行小剂量(2.5~10μg·kg-1·min-1)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评价存活心肌.所有患者在心肌梗死后3周行PCI治疗,12周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根据DSE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心肌组(n=19)和无存活心肌组(n=9),用DSE观察、评价两组PCI治疗效果.结果1周后存活心肌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与无存活心肌组患者无明显变化(60±24/67±13,P>0.05);梗死后12周,存活心肌组LVEDVI明显低于无存活心肌组(67±10/104±13,P<0.01);存活心肌组患者12周LVEDVI变化不明显.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无存活心肌组患者在12周后增加(46±16/61±13,P<0.05);存活心肌组患者LVESVI明显低于无存活心肌组患者(35±12/56±13,P<0.01).心肌梗死后12周存活心肌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无存活心肌组患者(60±10/52±15,P<0.05);梗死后12周,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存活心肌组低于无存活心肌组(1.38±0.21/1.55±0.09,P<0.05).结论无存活心肌组出现了左室重构,PCI效果欠佳.

  • 标签: 心肌梗死 存活心肌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的变化,预后意义和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内皮素的变化以及和心肌缺血损伤的关系.方法监测34例行择期PTCA和/或支架术且术前肌钙蛋白Ⅰ和肌酸激酶(CK-MB)正常的患者术后6,12,18,24h肌钙蛋白Ⅰ和CK-MB;术前,术后即刻,6h,24h的内皮素水平.观察6~10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35.30%行择期PTCA和/或支架术且术前肌钙蛋Ⅰ和CK-MB正常的病例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6~10个月随访中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组和肌钙蛋白Ⅰ正常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无显著性差异,但肌钙蛋白Ⅰ升高组中再发心肌缺血均出现在肌钙蛋白Ⅰ峰值大于该组平均峰值者.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示球囊扩张总时间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与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有关.术后即刻血浆内皮素升高,术后6h升高更明显,术后24h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并不少见.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和中期随访中心脏事件发生无明显关系,术后肌钙蛋白Ⅰ较大幅度升高和住院期间再发心肌缺血有关.球囊扩张总时间较长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易出现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Ⅰ升高.PTCA和/或支架术后内皮素普遍升高,术后24h应预防冠脉痉挛.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术 肌钙蛋白I PTCA 内皮素 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了解冠心病(CHD)患者冠脉动脉(CA)造影所见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8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2002年新版的《中药新药指导原则》进行辨证分型,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检测其血脂、脂蛋白的水平。结果:CAD患者CA重度狭窄病变及多支病变的均以气虚血瘀为其最主要证型,随着CA狭窄程度加重HDL-C逐渐下降,而动脉硬化指数(TC-HDL-C/HDL-C)和预测冠心病未来的危险因子(TC/HDL)均逐渐上升。结论:CAD患者冠状动脉病交程度、支数及脂蛋白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中医证型 血脂 脂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minimallyinvasivedirect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MIDCABG)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3月~2003年9月,我院在全麻、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了33例单支MIDCABG.14例采用左前外侧小切口,19例采用胸骨下段正中切口.31例行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1例使用大隐静脉行主动脉根部至前降支旁路移植,1例行胃网膜右动脉至后降支旁路移植.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出血量(163±120)ml,术后引流量(193±169)ml,术后拔管时间(6.4±5.5)h,ICU时间(17.8±4.4)h.随访(14.7±7.4)月,无死亡.结论MIDCABG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 简介:近年我们在多巴胺升高血压下,对1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施行PTCA术,取得了满意效果。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11例患者皆符合1978年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入院时收缩压(SBP)均小于90mmHg。其中男10例,女1例,平均65.4±5.6岁。根据心电图诊断梗死部位:广泛前壁(包括前间壁、前壁)9例,下+后壁1例,前间壁+下壁1例;冠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血管(IRA):前降支(LAD)

  • 标签: 多巴胺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 简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为定性和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我院自2001年7月至2004年3月共进行CAG5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8例冠脉造影中,男51例,女7例;年龄30~80岁,平均(53.67±14.83)岁.58例患者按1980年全国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将其分为三组.心绞痛组23例,心肌梗死组15例,可疑冠心病组20例.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CAG 冠心病 心肌梗死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价值。方法采用Judkins法和桡动脉法对118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80例病人有严重或非常严重冠脉病变,38例无明显异常改变。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手段,可为冠心病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2月37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心脏稳定器局部固定心肌,显露目标冠状动脉,切开后置入冠状动脉内血液分流器.一般先做左乳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吻合,其余血管桥先做桥血管与主动脉的近心端吻合,然后再做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的吻合.结果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搭桥1~6支,(3.2±0.5)支.术后10d死亡1例,其余36例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成熟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的条件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可行.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因病程长,病情重,心理压力大,手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护理难度大。我科从1997年8月至2001年7月共实施此种手术8例。现将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 瓣膜置换术 手术前后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Judkins法和桡动脉法对51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依据病变程度、部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结果51例患者中确诊冠心病35例,阳性率68.6%,其中15例患者置入支架26枚,2例合并左主干病变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方法之一,可为冠心病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诊断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简介:目的总结33例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minimallyinvasivedirectcoronaryarterybypass,MIDCAB)的中期疗效.方法2000年11月~2003年4月共行MIDCAB33例,单纯MIDCAB29例,杂交技术4例.25例采用经典MIDCAB,4例胸腔镜辅助,4例AESOP机器人辅助.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呼吸机脱机时间(7.5±1.9)h,引流量(274±197)ml,输血率9.1%(3/33),术后住院(6.9±1.7)d.随访33例,时间(24.3±5.7)个月,无远期死亡,心绞痛复发率9.1%(3/33).术后再次冠状动脉造影4例,1例吻合口狭窄50%,余3例前降支与左乳内动脉吻合口通畅.术后导管再次血管化2例(6.1%).结论MIDCAB术中期效果满意.

  • 标签: 冠心病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 杂交技术 机器人
  • 简介: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桥血管的价值.方法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在心电门控技术下采用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叠400msR-R间期重建,重建图像系列调入3D任务卡内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有无狭窄、钙化及吻合口情况.结果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共有29条桥血管,其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用于影像学评价;4例桥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狭窄变细,DSA检查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随访的诊断和评价中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分流术 血管造影术 诊断显像
  • 简介: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优点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5年6月所行33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患者术前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34%-68%,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手术患者无一例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OPCABG是一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 标签: 冠心病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 简介:目的冠状动脉内血栓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并联合球囊成型及支架植入术治疗AMI,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共52例,对其中20例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术后造影观察冠状动脉扩张效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心肌灌注等情况。结果抽吸组即刻血栓消失16例,血栓减少4例。和未抽吸组比较梗死部位前向血流由术前TIMI0级(无血流)均达到TIMI3级(正常血流),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而未抽吸组术后前向血流TIMI1级(血流严重受损)1例(占3.1%),2级(正常血流但较慢)9例(占28.1%),3级22例(占68.8%),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管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合并血栓病变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可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减少无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血栓抽吸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肌梗塞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观察冠状动脉造影中等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血管内超声特点,选择治疗决策.方法应用血管内超声仪检查38例血管造影狭窄程度40%~60%患者的43处冠状动脉病变;测量管腔以及血管直径和面积.结果43处病变中,脂质斑块为30处,纤维、钙化、混合斑块分别为4、2、5处,2处未发现明显病变或仅轻度内膜增生;其中4处可见明显血栓影.41处粥样硬化斑块中偏心斑块36处(87.8%),向心斑块5处(12.2%).30处脂质斑块大部分可见薄的纤维帽,其中5处(16.7%)明显的纤维帽不完整.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百分比(40.73±13.21)%;面积狭窄百分比(56.75±12.68)%.对IVUS示面积狭窄>50%的25处、<50%的1处(60.5%)且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变行进一步介入治疗,对IVUS示面积狭窄<50%的17处(39.5%)病变未行进一步介入治疗.结论IVUS可进一步明确血管造影中等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严重性和稳定性,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 标签: 中等程度 冠状动脉狭窄 血管内超声 血管造影术 IVUS 急性期
  • 简介:冠状动脉内支架术(CoronaryStentCS)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PTCA)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冠状动脉内支架能成功打开血管,粘合撕裂内膜,防止血管弹性回缩,建立正常血流。我科自1998年3月-2003年3月实施CS61例,共植入支

  • 标签: 冠状动脉 支架术 术后护理
  • 简介:腹膜后径路行腹主动脉手术可获得良好的显露。与腹腔径路相比,有减少体液蒸发、缩短术后麻痹、避免肠粘连等优点,对经过多次腹部手术、有腹壁造口、腹壁损伤或感染、接受过腹部或盆部放疗、有腹水或极度肥胖的腹主动脉疾病患者尤为适用。利用腹膜后径路可完成肾下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闭塞性疾病腹主—髂动脉重建术、肾周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胸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肾动脉重建术、下腔静脉重建术等。

  • 标签: 腹主动脉手术 经腹膜后径路 适应证 禁忌证 切口暴露 肾下AAA人造血管置换重建术
  • 简介: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参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C-反应蛋白(CRP)是临床上反映炎症反应的一个敏感指标。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后血浆CRP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51例冠心病进行支架术的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组1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3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一组同期进行冠脉造影(CAG)的患者为对照组(n=18)。分别于支架术或CAG术前当天早晨、术后48h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浆CRP测定。结果术前,SA组与CAG组比较CRP水平无显著差异,UA组BraunwaldⅡ、Ⅲ级(n=14,13)与SA组、CAG组比较CRP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6.23±1.24mg,L,6.45±0.91mg/Lvs.3.91±0.96mg/L,4.25±0.84mg/L,P均〈0.05),但UA各亚组间CRP差异无显著性;术后,CAG组CRP浓度与造影前比较无显著差异(4.73±0.78mg/LVS.4.25±0.84mg/L,P〉0.05),但观察组SA组、UA各亚组术后CRP均显著升高,且随UA临床分级增加CRP升高越显著(术后SA、UAⅠ、Ⅱ、Ⅲ级分别为6.03±0.81mg/L,10.73±1.02mg/L,14.35±2.38mg/L,24.40±4.21mg/L,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复杂病变(B、C型)与简单病变(A型)比较术后CRP升高有显著意义(21.70±5.15mg/LVS.5.84±1613mg,L,P〉0.05)。观察组术后CRP浓度与术前CRP浓度无显著直线相关(r=0.32,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增加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RP水平;UA临床分级越重,术后CRP水平升高越明显,提示CRP水平可作为冠脉病变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 标签: 冠脉支架术 炎症 C-反应蛋白 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