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老年人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比老年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及冠状动脉介入术疗效.结果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为(1.8±0.8)支;中青年组平均为(1.4±0.7)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老年组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14例,3支病变10例;中青年组单支病变33例,双支病变9例,3支病变5例.老年组有心肌梗死史6例(14%),中青年组有心肌梗死史18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生存率为99.2%.问卷随访(21±9)个月,其中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老年组1例,中青年组3例;6例冠状动脉介入术不满意者,术后症状未改善,其中老年组2例,中青年组4例(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多支血管病变多见.应选择合适病例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病变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痛患者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方法分别描记56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心电图,测定QTcd。结果PCI术前及术后第1、3、7天QTcd分别为(88.6±10.5)ms、(63.4±8.9)ms、(62.1±10、1)ms、(62.6±9.7)ms,PCI术后各组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术后第1、3、7天各组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成功的PCI能显著缩短冠心痛患者的QTcd,从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 标签: 冠心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校正QT离散度
  • 简介:“时间就是生命”。对于胸前区疼痛等症状发作在12h内或虽超过12h但症状持续存在的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90~120min内直接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能迅速成功地再通血管,为缺血心肌重建血供,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的护理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直接PCI且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的AMI患者26例的资料。结果:26例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I均获得成功。26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3枚,其中4例(15.39%)术中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因为正确护理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加强PCI护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I成功及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质量。方法总结对16例患者采用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重点阐述了手术前后的护理要点,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对患者体位的要求;术区伤口的包扎及压迫;术侧肢体局部血液循环状态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有无出血倾向;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成功的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得到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精心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更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完善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措施 护理质量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总结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穿孔的抢救及护理配合。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护士必须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心包填塞的征兆,这是决定冠状动脉穿孔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协助医生及时对冠状动脉穿孔患者行心包穿刺引流,快速输液、输血以补充血容量,并迅速做好手术前准备,这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本组6例抢救及治疗,均病情稳定出院。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穿孔 抢救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酶(GOT、LDH、CK、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测定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反映心肌获得再灌注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方法使用美国产杜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87例AMI心肌酶,以GOT〉40U/L,LDH〉245.0U/L,CK〉174.0U/L,CK-MB〉24.0U/L为阳性;采用日本产罗氏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以cTn-I〉0.2ng/ml为阳性。结果在PCI后AMI患者心肌酶及(cTn-I)高峰期迅速提前,而且在短时间内恢复,其中以cTn-I最为敏感,是一种反映心肌损伤后修复的较佳特异性标志物。结论(cTn-I)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心肌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酶 心肌肌钙蛋白
  • 简介:1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05年6月在我中心住院行择期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284例,根据年龄分为两组:〈70岁组和≥170岁组,〈70岁组152例,年龄29~68(52.3±18.1)岁;≥70岁组132例,年龄70~87(72.5±6.1)岁。术前桡动脉搏动良好且Allens试验阳性者首选动脉PCI治疗。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的选择5FTerurmo左右共用型造影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束后术者根据临床情况和靶病变决定介入治疗策略。

  • 标签: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冠心病患者 安全性 冠状动脉造影 70岁 研究对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实行急诊PCI(≤12h)的患者30例(其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分析其基础临床资料特征,即血压、血脂、冠脉病变特征、恶性心律失常及并发症等特点。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以男性为主(60%),多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后血脂水平大致正常;靶血管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右冠脉病变占43%,其次为左回旋支占33%;闭塞程度以完全闭塞为主,占57%。恶性心律失常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13%左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临床特点可能不同于普通冠心病患者,如血脂水平、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等。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血管成形术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护理经验。方法:100例冠心病患者成功进行PCI,术后单纯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并按注射方法随机均分为传统方法(绷紧皮肤进针法)组和新方法(脐旁维持局部皮肤皱褶进针法)组,比较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新方法50例中有6例在脐周注射部位有小血瘀点.传统方法50例中有10例有3cm×5cm的大瘀血斑并有硬块,20例脐周注射部位有瘀点,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斑点。结论:新方法皮下注射LMWH皮下出血发生率比传统方法显著降低。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低分子量肝素 护理进展
  • 简介: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u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术后1周内心功能的改变,为完善PTCA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对60例成功行PTCA及PTCA+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1d、术后1~7d每日定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每搏血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功指数(SWI)、心肌收缩力(MCF)、左室总泵力(TPF)、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肌耗氧量(MVO)在术后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术后第3天最低,至术后第5天或第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指标术后各天未见明显改变,均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显示,PTCA术后1周内心功能经历了从减退到逐渐恢复的过程,提示患者仍存在着潜在的心肌缺血的可能.PTCA术后护理应针对患者心功能的变化特征,加强相关时间的心功能监护.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共入选CHF患者14例,CHF患者入院后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用5d。第6日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PBSC悬液57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常规腔导管技术建立一支或多支狭窄动脉通道,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缺血相关动脉,并将分离的PBSC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缺血相关动脉远端。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衰加重,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唇麻木、抽搐、迷走神经反射性面色苍白、晕厥、心绞痛发作、心衰加重等;在自体PBSC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停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低血压等。结果:在PBSC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11例,其中PBSC动员时不良反应占28.5%(4/14),骨痛占21.4%(3/14),发热占7.1(1/14);PBSC分离时的不良反应占28.5%(4/14),低钙性口唇麻木占21.4%(3/14),心绞痛发作占7.1%(1/14):PBSC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占21.4%(3/14),频发室早占14.1%(2/14),血压下降占7.1%(1/14)。结论: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可行。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干细胞移植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1977年问世的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PTCA并不能去除血管内的斑块和血栓.1986年10月Simpson研制的一种带切刀的球囊导管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开展一种名为定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directionalcoronaryathorectomy,DCA).经过1600余次的实践,

  • 标签: 定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 介入治疗 冠心病 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52例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过。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穿刺成功率100%,无1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皮下瘀斑、穿刺口感染。结论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充分准备,术中预防桡动脉痉挛,术后加强穿刺口及术侧肢体的观察护理,对于减少肢体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过程中的监护要点。方法对1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护理及监测措施。结果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128例,3例因桡动脉穿刺痉挛失败,2例桡动脉畸形狭窄穿刺失败。结论精心的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和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桡动脉 护理
  • 简介:目的对动脉与股动脉2种途径介入诊治冠心病的护理进行比较.方法通过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患者卧床时间、肢体制动时间、住院时间、穿刺局部观察时间、患者的主诉及情绪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等来观察2种不同穿刺途径的不同护理要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穿刺局部观察时间、患者主观疼痛及情绪变化以及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排便困难等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不同穿刺途径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患者术后的痛苦或不适,增加舒适感,且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 标签: 桡动脉股动脉 介入冠心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评分在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后病人减压处理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10年3-7月我科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raalAualortScale,简称VAS)对术后病人右手疼痛程度进行评估,VAS评分达到4-6分时给予减压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即右手出现苍白、青紫或较严重的疼痛时给予减压处理。结果两组病人减压处理后穿刺处均无出血及皮下血肿,24小时后试验组右手出现瘀斑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4.645P<0.01)。结论疼痛评分在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的应用,并未增加穿刺处出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减轻了病人右手的瘀斑程度及不适感,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 标签: 疼痛评分 桡动脉 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