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周围损伤后膝关功能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膝关周围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及韧带断裂重建术进行治疗。手术治疗结束后,对照组60例患者给与常规的临床手术护理,观察组60例患者在以上护理基础上再给与膝关周围损伤后膝关功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HSS膝关评分的优良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周围损伤后膝关功能护理能够起到消肿止痛、防治关节粘连和关节僵硬,从而促进患者膝关功能恢复的作用。

  • 标签: 膝关节周围损伤 膝关节功能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单髁膝关置换后膝关与骨关节炎病变膝关及正常膝关在正常平地行走中的三维运动学差异。方法在瑞金医院骨科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间进行的7例单髁膝关置换手术病例和10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步态分析比较。7例单髁病例中,男1例,女6例,平均年龄65.3岁(53~73岁),步态分析时间距手术后平均7个月(4~12个月),所有单髁膝关置换均使用Oxford(BiometLtd)活动平台内侧单髁膝关假体,手术病例对侧膝关也存在内侧间隙骨关节炎并等待进行手术。10例健康人中,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56.8岁(53~6l岁),所有健康人对照组均无髋膝关疼痛和髋膝关活动功能障碍病史。本研究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MX.F40,Vicon,OxfordUK),对多点体表标记点进行步态数据记录,计算股骨相对于胫骨的旋转和移动运动学数据,比较单髁膝关置换后膝关在上述三维运动中与对侧病变膝关和正常膝关的差异。结果在步态周期内,单髁膝关置换术后膝关三维运动学表现与对侧病变膝关及正常对照组膝关均存在不同的差异。其中,在矢状面屈伸运动、水平面的内外旋运动、冠状面内外翻运动以及前后方向平移运动中,单髁置换后膝关运动曲线都与正常膝关更为接近。结论单髁膝关置换术后,膝关运动学表现上比对侧病变膝关在旋转运动和平移运动中,更接近与正常膝关的运动学特性。

  • 标签: 关节成形术,单间室,膝 膝关节 运动活动 运动分析
  • 简介:单间室膝关置换(unicompanfnentalkneearthroplasty,UKA)的概念早在1952年由McKeever实现,他将一个金属的单侧胫骨平台假体植入病变一侧的胫股关节间室,用于治疗单一间室的膝关关节炎。现代意义上的单髁膝关置换(unicondylarkneearthroplasty,UKA)是1973年由Marmor设计的单髁表面置换假体,此后的很多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假体都是模仿他的设计。

  • 标签: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骨关节炎 表面置换假体 假体植入 胫股关节 胫骨平台
  • 简介:摘要中医药治疗膝关骨性关节病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上取得的很好的成果,证实临床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预防骨破坏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优势很独特。本文从中医辩证、针灸治疗、中药熏洗、中药专方治疗四方面,综述了中医治疗膝关骨性关节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 中医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膝关单髁置换的技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本组行单髁置换的62例患者(85膝),单侧39膝,双侧23例(46膝);其中男8例10膝,女54例75膝。男:女为1:7.5;年龄44~78岁,平均63岁;内侧单髁置换79膝,外单髁置换6膝,所有患者均使用LINK单髁假体(WMdemarLinkGmbH&Co),将术前及最后一次复查KSS评分分值及关节活动度对比,评定膝关功能。术后定期拍x线平片评估假体位置及未置换间室退变情况。结果获得随访的患者62例85膝,平均随访时间65.8个月(48~99个月)。膝关KSS评分:术前(58.22±20.07)分,术后最后一次随访(81.24±17.96)分(P〈0.01)。关节活动度:术前(126.73°±7.53°),术后最后一次随访(124.65°±8.65°)(P〉0.05)。术后首次与最后一次随访X线平片检查,未置换间室退变进展不明显。5例患者6膝分别在术后11—42个月出现胫骨部分假体松动,3膝做全膝翻修术。另2例(3膝)患者服用镇痛药,可行走及坚持日常活动,目前在随访中。结论单髁置换可以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膝关退变进展速度,但胫骨假体松动有较高的发病率,需要高度重视。

  • 标签: 关节成型术,置换,膝 单间室 膝翻修
  • 简介:背景:围全膝关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置换后患者6,12,24h和2—7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d每天的膝关活动度。结果与结论:全膝关置换后2-7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硬膜外镇痛 神经阻滞 股神经
  • 简介:背景:膝关具有解剖结构复杂性,活动多样性的特点。目前人体膝关的生物力学研究由于不能进行直接的人体实验而进展缓慢,在尸体上进行实验又不具备正常人体的生理环境,其实验结果并不准确。收稿目的:采用了工程学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在无创、活体的条件下,研究膝关各部位的受力情况。方法:利用CT图像建立膝关的三维动态有限元模型,在膝关0°-90°范围内分析前后交叉韧带和髌股关节的受力。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在屈膝0°时张力最大,然后逐渐减小,在屈膝50°-90°之间无明显变化,而后交叉韧带恰恰相反,在屈膝0°-50°时变化不大,之后逐渐增大,屈膝90°时达到最大值。髌股关节受力分析发现,髌股关节的压力是随着角度逐渐增大的。提示膝关动态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逼真模拟膝关活动,研究正常人膝关各部位的受力,是骨科生物力学分析的有效工具。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膝关节 三维 动态有限元 力学分析
  • 简介:目的前瞻性研究微创膝关单髁置换术(UKR)治疗膝内侧室骨关节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06年1月~2008年6月采用OxfordphaseⅢ假体行微创(MIS)一UKR的56例患者(60膝)进行了中期临床疗效的分析,并从影像学、KSS评分、WOMAC评分以及VAS评分等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3.0±2.4)个月;所有患者无术后感染、血栓形成、活动半月板脱位等并发症;无一例翻修病例;无死亡病例;KSS临床和功能评分分别由术前平均(41.2±3.3)分和(52.1±4.6)分增至术后(94.8±4.1)分和(93.8±3.2)分;WOMAC评分由术前平均(46.7±3.6)分减少为术后(11.4±1.8)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39±1.25)分降为术后(1.72±0.36)分;各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MIS—UKR中期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膝关内侧室骨关节病的一个良好的手术选择。

  • 标签: OxfordphaseⅢ假体 单髁置换 骨关节病 临床疗效,前瞻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人工全膝关表面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63例(69膝)行人工全膝关表面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优47例,良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8.89%;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行走及活动范围增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63例行膝关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度增加,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临床手术 术后康复
  • 简介:背景:软组织松解是矫正膝关屈曲挛缩的主要手段,对不同的膝关疾病和畸形程度其全膝关置换中软组织松解方法各不相同。良好合理的软组织平衡使高度屈曲挛缩的膝关在全膝关置换后获得明显的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目的:探讨膝关置换中膝关的屈曲挛缩与软组织松解的处理。方法:对26例屈膝畸形在20°-60°的初次全膝置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其全膝关置换中软组织松解步骤及每步松解后畸形残留情况。全膝关置换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与结论:26例膝关的屈曲畸形在软组织松解后得到纠正。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后关节囊松解,屈曲畸挛缩畸形得到了纠正,活动范围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示充分的后关节囊及侧副韧带松解可以矫正绝大部分屈曲畸形,增加股骨远端截骨并非必须。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膝关节置换 屈曲畸形 后关节囊 副韧带
  • 简介:背景:以往有关全膝关置换治疗晚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关于全膝关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整体病情活动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目的:探讨膝关表面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整体病情活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0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置换组48例患者行全膝关置换联合内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61例单纯行内科药物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年检测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功能评定采用Ishikawa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与结论:治疗前2组患者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2年,药物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置换组(P〈0.05);2组治疗后2年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受累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疼痛、肿胀和主观感受方面,其中置换组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提示全膝关置换在短期内可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活动性,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 血沉
  • 简介:摘要膝关骨性关节是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临床上,治疗膝关骨性关节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医综合疗法,针对膝关骨性关节在不同时期的病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中医综合疗法中外治法多种多样,能够充分体现中医治疗膝关骨性关节的特色,一般外治法有针灸法、中药熏洗法、针刀法以及推拿法等;中医综合疗法中的内治法一般都需要联合外治法进行治疗。相对于西药治疗,中医综合疗法不但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还能够使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虽达不到根治的效果,但是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

  • 标签: 中医综合疗法 膝关节骨性关节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刀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膝关骨性关节炎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3年来部分门诊及住院膝关骨性关节炎患者1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2例,采用小针刀结合规范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89例,单纯小针刀治疗,不进行康复训练。1个月后进行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结论在针刀疗法结合规范化的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小针刀治疗 康复训练
  • 简介:背景:通常评价关节置换患者出血量主要是记录置换中的出血量和置换后的引流量,这些只是显性失血量,研究表明隐性失血量可达到并超过总量的50%。目的:比较全膝关置换高负压引流和普通负压引流失血量,评价高负压引流对全膝关置换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60例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根据置换后采用的负压吸引不同分为高负压引流组和普通负压引流组(对照组),每组30例。通过Gross方程推算,对膝关置换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最)和输血量进行分析,并对两组置换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状况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高负压引流组患者总失血量为(646±184)mL,隐性失血量为(215±128)mL;对照组患者总失血量为(867±296)mL,隐性失血量(457±268)mL;高负压引流组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高负压引流组平均输血量224mL,对照组平均输血量467mL。单侧全膝关置换后采用高负压引流,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置换后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尤其是隐性失血量的减少,有利于病情的观察、处理,规避潜在的风险,有利于置换后膝关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负压引流 手术后出血 隐性失血 输血
  • 简介:1目的探讨膝关单髁置换术(UKA)早中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3年本组行UKA共217膝的临床结果,对早中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男46膝,女171膝,平均年龄65.3岁。术前诊断为膝关关节炎201膝,骨坏死16膝。结果术后平均随访5.8年,患者满意率87%,疼痛缓解率93%,膝活动度123°,HSS评分92分。所有病例无临床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全膝关置换翻修3例:1例假体松动、1例假体周围感染、1例对侧间室骨关节炎。Oxford半月板衬垫脱位2例,手术更换大号半月板衬垫。另有对侧间室骨关节炎1例未进行翻修。结论膝关UKA治疗膝关内侧间室病变中短期疗效满意,但存在特有并发症,应严格手术适应证、掌握手术操作原则及技术,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关节成形术,单间室,膝 骨关节炎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制备具备关节解剖形态的组织工程骨软骨,行原位移植修复兔关节大面积缺损,评价修复后效果。方法制备具有解剖形态的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胶原-陶瓷化骨软骨支架。分为复合细胞组,无细胞组和不修复组。进行体内原位移植,术后不同时间进行大体观、运动功能检查、HE染色观察,并进行O’Driscoll评分。结果复合细胞组与其他两组相比,运动功能基本无障碍,前行时双下肢运动对称,大体观可见与正常关节外形接近,表面软骨层呈现略透明白色,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明显,HE染色可见组织结构逐步改建与正常关节组织结构类似。结论复合组织在功能恢复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与正常关节还有较大差距。

  • 标签: 解剖形态 骨软骨 组织工程 功能恢复
  • 简介:背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关于置换前因素对外周及中枢敏感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测类比评分法在某些时候不能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疼痛情况,其客观性和重复性不佳。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膝关表面置换患者置换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因膝关病行膝关表面置换的患者为评估对象,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后筛选出患者30例,按随机数表法等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4天分别口服塞来昔布与维生素C,并分别于服药前1d晚及服药后第3天晚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者轻重侧静息及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再用痛阈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值,测量过程遵循随机双盲对照原则。结果与结论:塞来昔布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3d后双膝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下肢的电痛阈较服药前提高(P〈0.05),重侧电痛阈值(目测类比评分较轻侧高)服药前、后变化较轻侧明显(P〈0.05),双侧下肢电耐痛阈用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塞来昔布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轻重侧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值与对应侧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的变化差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维生素C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的目测类比评分、双侧下肢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变化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塞来昔布可提高膝关病患者行全膝关表面置换置换前的电痛阈,重侧更为敏感,在全膝关表面置换前可发挥预防性镇痛的作用。相对于目测类比评分,痛阈的变化或能更敏感地反映膝关置换患者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疼痛水平的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尚无相关性。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预防性镇痛 痛阈 耐痛阈 目测类比评分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护理对膝关周围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膝关周围损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其中有18例患者额外行韧带修复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第1天即给与系统康复护理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患者术后1周到12周的股四头肌肌力从IV级提升到V级,其肌容量(以髌骨上10cm处的大腿周径进行表示)从(40.26+4.77)cm提升到(44.31+4.76)cm,改善效果显著。随着系统康复护理时间的延伸,患者膝关被动活动量(PROM)和主动活动量(AROM)均逐渐增加。结论对膝关周围损伤患者采取系统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和肌容量,能够逐渐增加患者膝关被动活动量和主动活动量,从而促使患者膝关功能的恢复。

  • 标签: 系统康复护理 膝关节周围损伤 膝关节功能
  • 简介:目的目的比较髌股关节置换术(PFA)与全膝关置换术(TKA)治疗单纯髌股关节关节炎(PFOA)的失败率,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BM数据库,收集单纯髌股关节关节炎(PFOA)行PFA或TKA的临床试验,提取数据,采用Meta—Analyst3.1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9个回顾性临床试验,髌股关节置换1599膝,全膝关置换患267膝。总的PFA组(包括第一代、第二代PFA)失败率13.6%[95%CI(0.103,0.176)];TKA组失败率1.8%[95%CI(0.007,0.044)];第一代PFA假体失败率19%[95%CI(0.143,0.247)];第二代PFA假体失败率8.3%[95%CI(0.053,0.128)]。结论PFOA患者行PFA的失败率比TKA高,需要再手术或翻修,这与假体设计和适应证的选择有关。第二代PFA假体翻修率与第一代相比明显降低。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