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入我院于 2018年 1月 -2020年 5月期间进行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30 例,以抽签法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 15 例。参照组行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参照组的 基础之上加行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 。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应用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讨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录入数据库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中接受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基本资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加入样本池中,根据随机均分法分为两组,按照实验习惯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内纳入20名患者样本。护理完成后,记录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以及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时间。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显著(P

  • 标签: 围手术期优质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 应用效果 护理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介入治疗中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80例从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1:1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差异性护理。给予参照组患者传统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行围术期护理干预,而后就两组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时采用围手术期针对护理干预的临床护理价值高,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踝肱指数测量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早期筛查中的效果,并根据踝肱指数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分析其干预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该时段我院中数据库资料登记有效的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两组均分单组样本量设置为28,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前选择踝肱指数测量,根据踝肱指数结果对患者进行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状况。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下肢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在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状况更优,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踝肱指数能够有助于反应患者的下肢病变状况,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早期对患者的病症进行筛查,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来说,有积极意义,具有较高的可应用价值。

  • 标签: 踝肱指数 早期筛查 护理方案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延续护理干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康复状态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7年 8月 ~2019年 5月诊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6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按照双色球分组方式将患者均分为研究组 34例和对照组 34例,研究组应用延续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对比两组患者护理三个月后的护理效果和血管再闭塞(狭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护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意义;研究组疾病复发率低,数据对比 P<0.05。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开展延续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意识,综合提升预后,值得应用。

  • 标签: 延续性护理干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超声检查对糖尿病动脉硬化的诊断意义。 方法:选取 2016 年 7 月 -2019 年 7 月期间到我院 进行检查及治疗的 60 例 糖尿病患者作为研 究分析对象,将其作为研究组;选择 60 名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都实施超声检查,检查部位包括 CCA (颈总动脉)、 ICA (颈内动脉)、 SA (锁骨下动脉)、 IA (无名动脉)、 FA (股总动脉)、 SFA (股浅动脉)、 PA (动脉)、 DA (足背动脉),测量内容包括动脉内径、收缩期最大流速( Vmax )、内中膜厚度( IMT )、阻力指数( RI )、有无斑块形成、斑块性质这几个方面。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 CCA 内径、 CCA IMT 、 ICA 内径、 ICA IMT 、 IC ARI 、 SA 内径、 FA 内径、 PA IMT 等参数及 CCA 、 SA 、 FA 斑块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 2 组研究对象的动脉管壁斑块的性质没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具体数据结果见正文所示。 结论: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动脉硬化疾病发生率,超声检查技术可以对患者的动脉相关参数进行清晰准确的反应,值得广泛推广并积极运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

  • 标签: 糖尿病 动脉硬化 超声检查 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类型与血瘀证相关。方法 将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按照中医辩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由超声科专业人员为两组患者检测并记录颈动脉斑块的类型。结果 血瘀证组溃疡斑与软斑这类不稳定斑块的数量多于非血瘀证组,扁平斑与硬斑这类稳定斑块的数量少于非血瘀证。结论 观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的类型与血瘀证有关。

  • 标签: 高血压 血瘀证 新生血管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准确及征象特征研究。方法:入选100例疑似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诊断,分析诊断的准确及征象特征。结果:100例疑似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经确诊的有95例,轻度66例、中度20例、重度5例、2例完全闭塞,超声诊断诊断准确率97.89%(93/95);超声诊断诊断的敏感度为97.89%,特异度为100.0%,漏诊率为2.11%,误诊率为0%;在超声检查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征象特征包括:回声强度较高、较均匀的低回声内膜增厚、局部较均匀的强回声、斑块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部分患者局部回声增强,远场可见声影、斑块表面不规则,回声低。结论:通过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取得显著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超声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准确性 征象特征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自我管理教育在介入治疗血栓闭塞脉管炎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血栓闭塞脉管炎患者 84 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常规护理 + 自我管理教育),各 42 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入院时,危险因素控制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出院 6 个月,危险因素控制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血压以及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 。 吸烟、血脂、运动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 )。 结论 对于行介入治疗的血栓闭塞脉管炎患者,应用自我健康管理教育,护理效果明确,可推荐。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介入治疗 自我管理教育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应用超声诊断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 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 50例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人员均采用超声诊断后,评价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硬化斑块指数、颈内动脉、颈总动脉 IMT相较对照组明显偏高,差异显著( P<0.05);同时多支组患者的硬化斑块指数、颈内动脉、颈总动脉 IMT相较单支组明显偏高,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中应用超声诊断,能清晰显示患者的病变状况,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老年冠心病 颈动脉硬化 超声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血栓闭塞脉管炎 (TAO)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12月期 间收治的80例血栓闭塞脉管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照组 40例,观察组 4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观察组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 D-二聚体含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流变指标、 D-二聚体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变指标、 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20.00%)显著高于观察组( 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血栓闭塞脉管炎 (TAO)疗效显著,安全更高。

  • 标签: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颈动脉彩超的回顾临床分析。方法:394例进行心脑血管病筛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97例CAS患者作为A组, 另外197例非CAS患者为B组。两组均行颈动脉彩超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A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1.26±0.19)mm大于B组的(0.75±0.12)mm, 颈动脉硬化等级评分(2.59±0.44)分、斑塊积分(2.88±0.22)分均高于B组的(0.24±0.06)、(0.13±0.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彩超 回顾性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血管病中常见 的 一种,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多数情况下是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的,常常导致血栓形成、功血障碍等,所以被称为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与许多病症紧密相关,如果发生相关病症,应该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长期配合进行治疗护理。本文即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护理临床进展。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护理 临床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小儿闭塞细支气管炎运用红霉素、布地奈德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的84例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84例患儿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给予前两种药物的联合治疗,观察组给予以上三种药物的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理想,(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时间短,(p<0.05)。结论:给予小儿闭塞细支气管炎患儿以上三种药物的联合治疗,具有非常明显的疗效,同时极大的对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了缓解,在临床中值得被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红霉素 布地奈德 重组人干扰素α1b 小儿闭塞性 细支气管炎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相关因子 IGF-1、 MMP-9、 TGF-β1在冠状动脉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循证医学原理、方法系统评价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相关。结果:对 Pubmed、 Embase、知网、万方、维普 5个数据库全面检索,共纳入 31篇数据最全面的证据文献用以系统评价, 31篇文献全面系统从基础实验到临床队列研究论证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关系,基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循证医学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其相关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提供了循证证据;这也为进一步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相关因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结论:系统分析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其相关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提供了循证证据,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

  • 标签: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冠状动脉硬化 系统性评价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世界三大疾病死因之一。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颈内动脉等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病死率、致残率非常高。随着近年临床药物的研究,阿替普酶等动脉溶栓药物应用和并发症的减少,使患者溶栓后血流再通的获益率得到显著提升。

  • 标签: 大血管闭塞 脑梗死 溶栓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抽样的方式对本地区 264例脑卒中高危群体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测,再以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 124例)与斑块组( 14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结果情况。结果:糖尿病、年龄、性别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联,差异对比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颈动脉超声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可以控制以及预防脑卒中情况的产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脑卒中 高危人群 颈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机械碎栓、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 90例于 2019年 1月 -2020年 2月在我院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的患者展开研究,将其分为三组,即 A组(运用微导丝以及微导管机械碎栓结合尿激酶法进行治疗)、 B组(运用 Solitarie AB支架结合尿激酶法进行治疗)、 C组(运用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与 Solitaire AB支架结合尿激酶法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ABC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已超过 85%, C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佳, C组总有效率为 93.33%,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采用微导丝、微导丝机械碎栓或 Solitaire AB支架与动脉内注射尿激酶相结合的治疗措施具有较高的安全,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佳,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机械碎栓 支架取栓 动脉注射尿激酶 急性脑血管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