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7月收治的14例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钻孔引流术,并对全部患者治疗围术期进行有效的护理。结果全部患者都进行钻孔引流术的治疗,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第3d产生引流不畅的现象以外,选择尿激酶进行冲洗后,引流保持顺畅。剩余13例患者都顺利拔出引流管,均痊愈出院。结论对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在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同时在术后给予充分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治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硬膜血肿 钻孔引流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硬膜外血肿(ED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外伤性疾病之一。随着CT等影像学检查的普及,要求以最小的创伤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现代微侵袭神经外科正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探索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2年至20014年选择性采用早期钻孔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16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外伤性硬膜外血肿 早期钻孔 引流治疗 微侵袭神经外科 尿激酶冲洗治疗 床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脑出血患者行血肿腔钻孔引流疗效观察。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2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血肿腔钻孔引流术,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后,治疗组16例患者治愈10例,好转4例,二次手术2例,死亡1例,有效治愈率为62.5%;对照组16例患者治愈3例,好转7例,死亡5例,有效治愈率为18.7%。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血肿吸收快,神经受损轻,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慢,血肿吸收慢,留下神经损伤表现较明显。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血肿腔钻孔引流术疗效好,临床症状改善,有效恢复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高压脑 出血 血肿腔钻孔引流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技术的实践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针对我院从2013男3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钻孔技术对其进行颅内积液引流。结果38例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无一例死亡,效果满意,术后出现再次硬膜下血肿1例,癫痫2例,并发脑挫伤3例。其余患者均康复满意。结论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上,采取转孔引流技术作为治疗的手段,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硬膜 下血肿 钻孔引流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39-01
  • 简介:目的研究硬膜下血肿引流术的操作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0年7月至2014年4月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96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非手术组,主要采用脱水,降颅压等内科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钻孔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清醒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GCS评分,发现观察组患者中的昏迷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之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钻孔引流术和对照组的一般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之后均产生了相关的一些并发症,其中术后血肿复发观察组患者多于对照组,相比之下有差异,P〈0.05。对于其他四种并发症,也就是张力性气颅、急性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癫痫发作,虽然发生例数有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治疗之后的GCS评分,并且并发症少,值得医疗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临床的广泛应用。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效果研究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血肿大部分引流58例,23例发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必须重视其并发症,积极做好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钻孔联合尿激酶灌注引流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至2018年7月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的32例硬膜外血肿病例。所有病例均术前经头颅CT定位穿刺点,选择血肿最大直径方向穿刺(注意避开血管功能区),进行微创钻孔置管,术后行尿激酶灌注引流。结果经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的32例硬膜外血肿病例穿刺后3d血肿基本消失或基本消失,因硬膜外血肿引起头痛、呕吐、偏瘫临床症状在术后缓解,术后1个月随访无血肿复发,无穿刺点及颅内感染。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硬膜外血肿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恢复快,费用低,住院时间短,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硬膜外血肿 微创钻孔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亚急性硬膜下出现血肿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后,对其进行优质的术后护理方法的研究。方法此次医学研究活动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救治的亚急性硬膜下出现血肿的患者,共计14例。经CT扫描和MRI扫描确诊为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病症。及时对患者采用了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按照患者病症情况随机将其分为两个护理小组,优质组7例,实施了优质性护理方式,对照组7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结果经过阶段性术后护理及治疗,优质组治愈6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患者满意度100%;对照组治愈4例,有效2例,死亡1例,有效率85%,患者满意度71.42%。结论在对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术后治疗中,采用优质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同时也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

  • 标签: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术后护理 引流管护理
  • 简介:目的:介绍颅骨钻孔一次性清除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方法并探讨其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颅骨钻孔一次性清除其急性硬膜外血肿患儿的手术操作及手术效果.结果:15例手术病例其中14例经颅骨钻孔一次性清除,仅1例残余少量血肿,全部病例术后24hGCS计分均达15分.结论:颅骨钻孔一次性清除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方法,简单实用、安全有效,但手术指征应适度严格.

  • 标签: 颅骨钻孔 一次性清除 小儿 急性硬膜外血肿 手术指征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颅手术与钻孔引流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期间至我院进行干预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运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干预治疗的45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运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干预治疗的2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两种不同手术干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研究患者接受干预治疗后的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完成清除率及血肿量方面取得的结果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数量差异性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讨论运用脑出血患者微创钻孔引流术干预治疗,临床干预治疗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脑出血 开颅 钻孔引流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技术的实践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针对我院从2013年3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钻孔技术对其进行颅内积液引流。结果38例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无一例死亡,效果满意,术后出现再次硬膜下血肿1例,癫痫2例,并发脑挫伤3例。其余患者均康复满意。结论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上,采取转孔引流技术作为治疗的手段,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30-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的时机对脑水肿范围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近来几年前往我院行钻孔引流治疗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时间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高血压脑出血<12h行钻孔引流术,B组为高血压脑出血>12h行钻孔引流术,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组总有效率85%(34/40),B组总有效率60%(24/4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脑水肿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12h内采取钻孔引流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钻孔引流时机 脑水肿范围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此次筛选的病例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所筛选的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治疗运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则行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详细对比两组最终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获得的血肿清除率较高,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轻,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和致残率较少,各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数据比较占据明显优势(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所获得的临床效果较好,并且能够减少手术创伤所带来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 标签: 微创钻孔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 应用价值 安全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享慢性硬模下血肿患者行钻孔引流术的护理经验。方法根据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注重体位管理、引流管的管理,凝血功能的观察及失语的护理,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杜绝护理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和结果本组临床治愈率达96.2%,临床预后良好。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