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其生化指标值,分析生化指标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AST为(31.58±2.54)、CK为(126.54±11.02)、CKMB为(22.49±2.47)、LDH为(164.29±12.58)、Mb为(56.43±3.52)、cTnT为(0.15±0.01)以及cTnI为(0.14±0.03)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cTnT及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标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性,且cTnI界限最明显,这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生化指标 心肌梗死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其生化指标值,分析生化指标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AST为(31.58±2.54)、CK为(126.54±11.02)、CKMB为(22.49±2.47)、LDH为(164.29±12.58)、Mb为(56.43±3.52)、cTnT为(0.15±0.01)以及cTnI为(0.14±0.03)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cTnT及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标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性,且cTnI界限最明显,这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生化指标 心肌梗死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2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疼痛专项评估与护理。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260例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部分患者疼痛消失。结论充分控制疼痛,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生理舒适。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疼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心梗前发生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两组,发生心绞痛者为观察组,未发生心绞痛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和预后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治疗前的CK(621.4±22.9U/L)、CK-MB(72.5±10.4U/L)峰值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加明显。2.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0%)、心力衰竭(15%)等严重影响预后的疾病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4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中死亡6例,占6.67%,对照组中死亡9例,占1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者预后比未出现者好,可能因为心绞痛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前 心绞痛 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其临床表现一般以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速度较快且病情变化迅速,常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并发症状的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心脏猝死。在抢救时,医务人员要动作敏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以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 标签: 心肌梗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以某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接受治疗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病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对照组组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从而减少了住院过程中繁琐的手续,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该种模式临床价值非常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便秘患者的排便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AMI患者进行分析,并对便秘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护理。结果50例AMI患者中有38例出现便秘,占76%;排便诱发心绞痛发作有4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9%。结论指导患者运用正确的排便方法,给予舒适的排便环境,调节患者排便情绪是预防患者排便障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所2013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46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2%。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措施
  • 简介:男,38岁。因持续性心前区不适、紧迫感不缓解而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时正处夏季,天气炎热,患者表情紧张,脸色略显苍白,大汗淋漓,上衣几乎湿透。3min后再记录心电图,与前一份比较发现:S—T段Ⅱ、Ⅲ、aVF形态略有抬高,T波无明显变化。平卧2min后,再次记录心电图与前一份比较显示:S-T段Ⅱ、Ⅲ、aVF抬高较前明显,

  • 标签: 心肌梗塞/诊断 心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肌钙蛋白T(cTnT)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的AMI患者100例,同期血清cTnT升高的非AMI患者共100例,健康体检者100例,三组均在来院时抽血测定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AMI组与非AMI组血清cTnT水平。结果AMI组及非AMI组血清cTn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I组血清cTnT水平明显高于非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AMI患者也可以出现血清cTnT升高,但升高水平不如AMI患者显著;cTnT结合CK-MB、心电图,仍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良好手段。

  • 标签: 肌钙蛋白 急性心肌梗塞 非急性心肌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突发室颤的急救、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救心肌梗死突发室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急救以及护理后,57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有3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是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强化急救心肌梗死突发室颤患者抢救、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急救心肌梗死 突发室颤 急救工作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护理对策及观察。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320例患者,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PCI术后综合护理,包括术后上肢双侧血压监测、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实施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在心理方面和生活能力方面效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后综合护理并监测上肢双侧血压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术后护理 双上肢血压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续性护理方法及效果。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共有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其中治愈60例,好转8例,转至上级医院4例。延续护理是出院后的护理,可以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疗后的恢复期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从而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对这72例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对患者饮食,运动及用药等日常生活进行指导,并给予预约复诊。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延续护理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其他疾病误诊为心肌梗死的原因,避免和减少误诊。方法对南京市浦镇车辆厂医院近5a首诊误诊为心肌梗死的15例其他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好转出院14例,死亡1例。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综合地思考和分析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减少误诊。

  • 标签: 心肌梗塞/诊断 误诊
  • 简介:摘要:心梗患者可能会发展到心衰这个阶段,心衰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冠心病,如何进行心衰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世界医学领域关注的问题。国外通过研究发现,心梗后心衰不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都开始有下降的表现,但是我国近十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是原来的 5倍,同时死亡率依然较高,究其原因,在于心梗后人体由于心肌坏死、炎症反应等造成心室重构,进而导致心力衰竭。对于心梗患者来说,做好相关的检查可以对预后情况评估。然后患者可以服用心梗后心衰的药物进行防治,而目前基因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正在受到关注,使用心衰辅助装置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十分有效。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防治 进展
  • 简介:目的提高临床对应激性心肌病的认识,以防误诊。方法对16例误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在应激情况下发病,临床辅助检查与急性心肌梗死不相符,而符合应激性心肌病特点,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结论对拟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应激性心肌病的可能。

  • 标签: 心肌病/诊断 误诊 心肌梗塞/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9月我院对128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64例,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使用西医治疗,治疗组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中医辨证护理后,患者心衰、心律失常、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下降,对照组共有8例死亡病例,14例心衰病例,11例心律失常病例,梗死后心绞痛病例12例,治疗组以上症状病例分别是5人,8人,7人,6人,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突出,能够降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辨证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中医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