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使相应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非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心肌梗死可由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脱落、主动脉夹层、动脉炎等引起;临床上有剧烈持久的胸痛、组织坏死反应和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系列性心电图演变和血清酶学动态变化;严重的患者易发展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男性发病高峰为51~60岁,女性61~70岁。AMI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诊疗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素钠、肝素钙抗凝血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因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栓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0例,临床用药观察治疗,根据临床症状联合用药,分析临床资料。结果从用药原则及病情的轻重程度出发,综合药物治疗,入院前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降低患者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患者治疗满意。结论因临床根据病症症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药物进行施救,用药方法不尽相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总体原则根据病情发展合理用药,控制病情恶化。

  • 标签: 心肌梗死 肝素钠 肝素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40例的临床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87.5%。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做好有效的观察及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8例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8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总有效率89.28%,效果满意。结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好有效的观察及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预防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临床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及出院指导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抗凝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环节的重点护理。结果本组40例患者中,治愈16例,占40%,好转20例,占50%,死亡4例,占10%。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抗凝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环节的护理,从而证实及时准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促进心梗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在延缓病程进展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观察组10例,对照组10例,观察组男6例,女4例,年龄为38~70岁,平均年龄为(62.3±4.9)岁,其中下壁心肌梗死14例,广泛心肌梗死11例,前间壁心肌梗死5例;对照组中男5例,女5例,年龄为36~73岁,平均年龄为(60.5±5.3)岁,其中下壁心肌梗死10例,广泛心肌梗死6例,前间壁心肌梗死4例。观察组采用康复干预,对照组不采用康复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已堵塞的冠脉血管再次疏通的情况有8例,再通率为80%;而对照组患者冠脉血管再次疏通的情况有6例,再通率为60%。观察组患者冠状血管再通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高出20%,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休克现象2例,并发症情况为20%,无死亡例数;对照组出现休克现象3例,心力衰竭现象1例,并发症情况为40%,无死亡例数。结论使用康复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再通率有很大帮助,并且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状也会较少很多,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有效的达到医疗目的。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康复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急诊护理情况。方法对2015-2016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60例患者进行急诊护理,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综合护理,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和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用综合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患者的症状改善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少,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急诊护理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辩证论治方法效果。方法对临床18例冠心病心肌梗患者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选取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经中医辩证治疗,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8.88%。结论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进行治疗。经急救治疗,病情急危得以缓解,即应抓紧时间审视脉证,辨证论治。

  • 标签: 冠心病心肌梗死 辩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依那普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心衰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依那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满意,有效减少心衰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依那普利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护理技巧和效果。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在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5例,对所有患者均加强临床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和护理,无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最终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护理满意度达97%。结论加强对AMI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指导、止痛与吸氧、溶栓后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对于患者的身体康复,改善预后起着显著疗效。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患者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室功能障碍,持续疼痛和组织坏死引起的全身反应,如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给患者带来痛苦并严重危及生命。严谨、周密的护理措施实施是抢救心肌梗死成功的重要保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便秘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便秘患者进行排便方法指导和腹部按摩,合理调节膳食,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临床护理干预。结果71例便秘病人中徒手排便18例,其余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后顺利排便。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便秘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并且还能有效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心肌梗死 便秘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特殊病例,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因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48例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为阿斯综合征或急性左心衰竭者为2例,伴AMI急性并发症者17例,其中2例死亡,行静脉溶栓治疗38例,再通19例,血栓自溶7例。梗死前反复心绞痛者11例,住院期间其心功能明显好于无梗死前心绞痛者,且无死亡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规范细致的治疗方案可降低死亡率,应强调个体化治疗。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的资料进行分析,评定诊断、治疗效果。结果200例患者经由针对、有效的治疗后,184例病症得以好转,占比92.0%;其余16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占比8.0%。死亡的16例患者中,因心力衰竭死亡者8例,占比4.0%;因心源性休克死亡者4例,占比2.0%;因顽固性心律失常死亡者4例,占比2.0%;临床治疗后各指标和治疗前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及时、准确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病症,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疾病效果、提高存活率来说意义重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诊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间诊治的116例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选的患者中,78例误诊为急腹症,主要是因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基本均处于心脏下壁表面,如下壁出现心悸缺血缺氧表现时,迷走神经被坏死心肌刺激,而且降低心排血量,组织灌注不足,因而出现了急腹症症状。24例误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时心排出量下降,脑供血降低,特别是左室前壁受到交感神经支配,反射性导致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而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症状。14例误诊为肺心病,肺心病所引起的右心室肥厚,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QRS变化,特别是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以及右心衰竭加重时,类似于急性心梗变化。结论上腹疼痛患者通过止痛、解痉治疗无效时,应进行ECG检查同时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心律变化,对于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的患者应密切注意其心肌酶以及心电图变化,并发疾病通过积极治疗未见效果时,必须要想到AMI加强对AMI症状不典型的认识,细致、全面的对病情进行分析,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详细询问病史以及密切注意各个波形变化,不可被疾病的表面症状所误导,应仔细认真的检查。

  • 标签: 不典型心肌梗死 临床治疗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