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的变化趋势及不同时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首次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26例进行术后1年的服药依从性跟踪调查。共对患者进行4次电话回访,即术后3、6、9、12个月。调查工具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服药依从性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表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的院外服药依从性水平较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中正向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年龄、教育程度;负向影响因素有Charlson合并症指数、住址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情况不容乐观,应根据不同时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从而提高支架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服药依从性 社会支持
  • 简介:患者男,28岁,因"头痛18d,肢体无力2d"于2010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18d前因疲劳睡觉时颈部枕床旁护栏,醒后出现右侧颈部、后枕部隐痛不适,疼痛呈阵发性,开始未予重视.2d前突然出现右侧颈部、后枕部剧烈疼痛,并头晕、恶心、呕吐.首先是右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随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视物双影,无恶心呕吐,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为求诊治入我科.患者既往体健,无吸烟、饮酒史,无特殊家族史.查体:血压120/90mmHg,神志清,言语流利.

  • 标签: 左侧肢体无力 梗死 半侧 延髓 恶心呕吐 剧烈疼痛
  • 简介:急性治疗:(1)溶栓治疗:指出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有效的治疗,然后具体介绍了rt—PA溶栓在世界各地的开展情况以及对溶栓治疗时间窗的最新认识。同时PPT也分别介绍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的开展情况及在特殊人群中溶栓治疗的注意事项;(2)抗血栓治疗:分别介绍了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 标签: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急性脑梗死 合理用药 缺血性脑血管病 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预测因素和发病机制.方法检测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48小时内的血压、体温、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和血清铁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高血糖和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的发生率高,平均动脉压较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结论血清铁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平均动脉压可预测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疾病的进展与缺血加重和再灌注损伤有关.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早期预测 发病机制 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探求我国实行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后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2001年8月脑梗死病人1477例,均在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诊断均经CT扫描证实.共检出糖尿病性脑梗死230例,其中伴高血压者136例,入院后发现血糖增高而无糖尿病史者反复查血糖以除外应激性高血糖.随机选择高血压性脑梗死154例,脑梗死(无糖尿病及高血压)85例.就糖尿病性脑梗死发病年龄、血脂水平、并发症及梗死部位,与高血压性脑梗死、脑梗死进行对比.结果(1)糖尿病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时与其他各组甘油三脂对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糖尿病性脑梗死合病感染、意识障碍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对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3)糖尿病性脑梗死以腔隙性为主,且多发,病灶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以小灶、多发为主,好发于基底节区;易合并感染和意识障碍,预后差;伴发高血压时血脂水平尤其是甘油三脂升高明显,临床应积极降压降脂治疗.

  • 标签: 糖尿病 脑梗死 临床特点 CT 诊断 治疗
  • 简介:梗死是脑血管病中的多发病,约占脑血管病的75%.其发病原因多由于颅内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使血管腔狭窄,最终完全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其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及复发率都很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且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脑梗死的发病率随之增加,用于治疗这一疾病的费用也将随之增加;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脑卒中花去的费用高达1000亿美元,其中脑梗死占很大比例.因此,尽快找出既经济又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迫在眉睫,这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目前,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溶栓、降纤、抗凝、扩血管以及神经细胞营养等,笔者运用药物经济学中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用于治疗脑梗死的4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成本-效果分析 脑梗死 临床应用 药物 脑血管病 病理性改变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因和处理方法.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伤后1~6小时或术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或MR检查,证实有脑梗死灶存在.32例病人伴有其他部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有2例脑疝形成行急诊手术.本组患者梗死部位;单侧基底节区26例,双侧基底节区5例,颞枕部6例,额叶3例.结果经治疗后痊愈20例,3例死亡,偏瘫17例,经瘫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有10例恢复.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多见于基底节区[1-2],亦有其他部位梗死的报道[36]分析发生脑梗死的原因:(1)解剖因素,(2)外伤后的病理因素.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病因 诊断 治疗 病例分析
  • 简介:无症状脑梗死(ACI)在人群中患病率为8%~28%不等,其危险因素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相同,但有一些特殊因素值得重视,ACI无明显临床症状,ACI进展过程中可致认知功能减退、抑郁状态及症状性脑梗死,诊断依靠头颅磁共振影像(MRI)或头颅CT检查,ACI是否需要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仍存在争议,本文就ACI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无症状脑梗死 临床症状 诊断 预后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估后循环血管状况方面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血管 影像
  • 简介: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70岁,因"眩晕4h"来院。患者于2008年9月27起床刷牙时突然出现眩晕,站立不稳,行走摇晃,需扶行,伴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平卧休息时改善,站立行走时明显,

  • 标签: 小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眩晕
  • 简介:目的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74例经头颅MRI确诊且资料完整的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74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占87.6%,严重残障(mRS4—5分)占9.9%,死亡占2.6%。mRS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Hcy)(P〈0.05)与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入院时NIHSS评分高、既往有卒中史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预后不良。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提高对脑梗死死亡病例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19例脑梗死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患者多为年老、丧偶、伴有生活事件、合并脑卒中后抑郁,存在脑卒中的多种危险因素。②全部病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③其中有15例合并血管性痴呆(VD)。④头颅CT或MRI存在严重的脑组织损害,表现多个病灶、重要部位的梗塞。15例VD患者中13例检出脑白质损害和脑室扩大,脑沟、回、裂增宽加深。结论:本组病例危险因素复杂,大多数患者合并VD、MODS,临床难以救治,重症病例的抢救不仅仅是原发病的救治,而是要针对整个机体多器官系统。

  • 标签: 脑梗死 临床病死 危险因素 合并症 质脑白疏松 血管性痴呆
  • 简介:目的探讨轻型颅脑损伤后发生脑梗死的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统计2000年至2007年内25例此类患者,对其发生原因、发病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研究,并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青少年、老年人,全身多发损伤病人及不适当的治疗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出现脑梗死;治疗应采用综合疗法;预后大多良好。结论对轻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讨论对预防其发生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轻型颅脑损伤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收治的1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腩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GOS评分):I级(能独立活动,无需帮助或指导)5例,Ⅱ级(能活动,但需指导)6例,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走)4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1例,Ⅴ级(植物生存)1例。结论脑梗死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复杂,早期诊断和防治是降低残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 标签: 脑卅血 高血压 脑梗死 并发症
  • 简介:小儿头部轻微外伤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偏瘫,多无意识改变及颅内高压症状,经头部CT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所致,其临床表现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表现不易区别,容易误诊。我院自1995年5月-2004年5月共收治18例创伤性脑梗死患儿,对其发病原因、治疗与转归等进行分析,以总结其临床发病特点。

  • 标签: 创伤性脑梗死 临床分析 小儿 头部CT检查 急性偏瘫 不同程度
  • 简介:目的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d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在病后2年内(平均随访时间13.4±5.0月)对惠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病后2年内无残障及轻度残障(mRS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4~5分)者占19.9%,死亡者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9,95%C/1.034~1.125,P<0.01)、多病灶(OR3.463、95%C/1.294~9.267,P=0.013)、卒中史(OR2.505,95%C/1.103~5.685,P=0.025)与病后2年的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年龄小、单病灶、既往无卒中史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1病例简介患者女性,82岁,主因“发作性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无力2d”于2009年4月10日收入院。患者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突发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无力,持续1~2min后症状完全缓解,共发生2次,入院前1d活动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持续约10min后完全缓解,未予药物治疗,急到我院急诊就诊,行颅脑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检查后收入院。人院第3天清晨起床后发现口角歪斜、左侧肢体麻木无力,症状持续未缓解。

  • 标签: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于200侔9月到2008年8月连续收集来自全国各地152家二级和三级医院的急性卒中住院患者。本研究利用该数据库中的患者信息,以发病至到院时间大于3h为院前延误,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对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的105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院前延误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仅有21.58%的患者(n=2267)在发病5h内到达医院。导致院前延误时间缩短的因素有:老龄[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ratio,OR)0.9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988~0.9971、使用急救车到达医院(调整后的OR0.540,95%C/0.500~0.584)、饮酒史(调整后的DR0.895,95%C/0.802~0.99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调整后的OR0.786,95%C/0.684~0.905)、心房颤动病史(调整后的OR0.555,95%引0.452.~0.635)、首发症状为意识障碍(调整后的OR0.660,95%010.561~0.776)。导致院前延误时间延长的因素:单独居住(调整后的OR1.760,95%纠1.507~2.571)、自费医疗(调整后的OR1.255,95%C/1.081~1.411)、睡醒时发现症状(调整后的OR1.678,95%C/1.489~1.891)、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2分(调整后的OR1.445,95%C/1.207-1.750)、高血压病史(调整后的OR1.114,95%C/1.004-1.2-38)、糖尿病病史(调整后的0R1.141,95%C/1.006~1.295)、首发症状为失语(调整后的DR1.580,95%C/1.259~1.556)、首发症状为视野缺损(调整后的OR1.458,95%d1.056~2.051)。结论我国脑梗死患者的院前延误现象比较严重,提高公众对卒中的认识,加强院前急救系统的�

  • 标签: 脑梗死 院前延误 急救系统 单独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