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排尿功能训练对肛肠病手术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近2年收治的95例肛肠病手术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95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诱导排尿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术前排尿训练,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24h内排尿次数、首次排尿量、VAS评分、膀胱功能及热休克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首次排尿时间、24h内排尿次数、首次排尿量和VAS评分都更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膀胱功能恢复优良率和热休克蛋白水平都更高,而尿潴留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排尿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避免肛肠手术导致的术后排尿障碍。

  • 标签: 排尿训练 肛肠病 排尿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肛肠外科术后排尿排便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肛肠外科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患者72例作为样本,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排尿排便困难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为2.78%、患者满意度94.44%、SAS(21.00±1.37)分、SDS(20.69±1.01)分、VAS(2.03±0.67)分、SF-36(95.41±1.40)分,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肛肠外科患者术后排尿排便困难并发症发生几率的降低,及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肛肠外科 排尿排便困难
  • 简介:脊髓损伤(SCI)不仅造成损伤平面及其以下的肢体瘫痪,而且也引起内脏器官的运动功能障碍,尤其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底排泄器官功能障碍对患者影响最大,如何改善SCI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是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医学难题.这类患者的膀胱内高压状态,通过膀胱-输尿管返流可逆向损伤肾脏功能,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

  • 标签: 脊髓损伤 病理生理学 排尿 电刺激 脊神经根 SCI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女性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接受尿动力学检验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共接收了28例老年女性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对其接受尿动力学检验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将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14例正常老年女性和14例非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尿流率、静态尿道压力等等指标进行检验和比较,观察其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共有11例患者出现了逼尿肌活动低下症状,占研究总数的39.29%;5例患者逼尿肌活动过度,占17.85%;6例患者膀胱出口梗阻,占21.43%;6例患者尿动力学参数正常,占21.43%。和对照组相比,两组的尿动力学参数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增加情况显著,尿动力学其他参数对比差异性不明显。结论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后,他们的尿动力学参数会存在较多的异常,患者的膀胱容量增加明显,膀胱敏感性下降。

  • 标签: 尿动力学 排尿异常患者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尿路感染和排尿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为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抽选60例进行研究,通过红蓝球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开展间歇性导尿,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提升,残余尿量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均明显较对照组优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概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可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对排尿功能重建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间歇性导尿 神经源性膀胱 康复护理 排尿功能重建 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