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晚交班缺陷率的效果。方法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并对圈成员分工明确,选定“降低晚交接班缺陷率”为活动主题,对我科护士晚交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目标预期设定,通过问题解析明确问题要因,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对策,观察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晚交班缺陷率变化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晚交班缺陷阶段合计次数由原来的92次将至23次,现状值由原来的25.56%下降至6.39%,目标达成率109.17%,实际改善幅度75%。结论合理制定并正确实施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晚交班缺陷率,有效预防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持续完善护理质量意义重大。

  • 标签: 品管圈 晚交班缺陷率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率成效,保证患者输液安全、提供患者满意度。方法通过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和效果确认等程序进行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与活动后静脉输液外渗率的改善情况。结果活动前,静脉输液外渗率为3.65%,活动后,通过重点解决穿刺位置不当、选择输液工具不当、应用刺激性药物所导致的输液外渗现象等方面,静脉输液外渗率降至0.49%。

  • 标签: 品管圈 静脉输液 外渗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开展以“降低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根据品管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目前手术病人低体温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对策,组织实施,再次调查成果,整理,规范方法并实施。结果手术低体温发生率由53%下降至1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提高圈员运用品管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手术中护理 低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调查科室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现状,对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应的解决方案,对实行解决方案之后的效果进行观察记录。结果采用品管圈活动后,穿刺的失败率较实施前的4.22%下降到1.35%,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品管圈成员的实践研究能力显著提升。结论采用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动静脉内扣穿刺失败率,提升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QCC 穿刺失败率
  • 简介: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放射性皮炎是放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放射野皮肤照射5Gy即可出现红斑,20~40Gy就可形成上皮脱落及皮肤溃疡[1]。预防放射性皮炎有利于放疗的连续进行。我科使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苏州东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和减轻放射性皮炎的损伤,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记录,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鼻咽肿瘤/并发症 放射性皮炎/并发症/预防和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成立品管圈小组,对本院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发生的42例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综合分析,探究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42%,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降低为0.19%,活动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全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对于保障急诊抢救护理的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有效提高圈员的综合管理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降低 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手法在规范TKA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于2015年2月成立品管圈,将现状把握期间的16例患者作为“实施前”组,将效果确认期间的21例患者作为“实施后”组,比较实施前、后TKA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频率,同时对结局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TKA患者术后5天内中重度疼痛发生频率由实施前的5.63次/人降为实施后的2.62次/人,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从88.6%上升至94%,平均住院日由10.13天缩短为8.56天,住院费用(不含材料费)从31379.13元降低至29232.58元。结论运用品管圈手法能够使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疼痛管理规范化,从而降低了TKA患者疼痛发生频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

  • 标签: 品管圈 膝关节置换术 疼痛
  • 简介:摘要烧伤和烫伤是两种常见的小儿外伤类型,是突发性的灾害性损伤,与小儿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儿的皮下脂肪相对较少,皮肤嫩,接触各类热源之后通常会造成烧伤,且创面一般较深,严重时对小儿的身心发展带来恶劣的影响,如何降低小儿的烫伤和烧伤率,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分析了小儿烧伤烫伤的原因,并对具体的防护措施进行介绍,为降低小儿烧伤发生率,减少损害程度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烧伤 烫伤 身心发展 理论依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方法采用单双数球抽签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就职的42名工作人员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干预,21名)与观察组(应用针对性防护措施干预,21名),分别对两组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发生率与满意度进行详细比较并观察。结果观察组的职业危害发生率(9.52%)低于对照组(47.6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满意度(95.24%)高于对照组(66.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污染物的回收点,若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不当则可会接触一些职业危害,因此医院需对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职业危害予以重视,不断的强化防护措施,确保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职业危害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人员实习前进行感染防护健康教育,探究其在职业中感染防护的意识和影响。方法分别在2014级的专科护生专业中,选择了接受过职业感染防护健康教育的398名学生,在2013级的专科护生专业中,选择了没有接受过相关健康教育的398名学生,将这些学生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当这些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她们进行调查。结果接受过职业感染防护健康教育的学生不管是在防护行为方面,还是在知识内容的了解方面都显著好于未接受过教育的学生。结论在护生前往实习之前,对她们进行职业感染防护健康方面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使护生在工作中拥有感染防护的意识和行为,从而减少感染疾病。

  • 标签: 护生 职业感染防护 健康教育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医源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静脉炎是由于选择穿刺部位不当,因下肢及远端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留;反复多次穿刺静脉损伤血管管壁和内膜,静脉壁受损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反复、快速,大量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导致血液流动及血浆渗透压改变引起静脉炎。因感染、穿刺点消毒不严格,操作护理不当引起的静脉炎等原因。根据原因提出相关护理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静脉炎 护理 原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血站成份制备人员的日常工作当中,出现的职业暴露问题及具体的防护措施。方法选择本血站的10名成份制备人员进行本次研究,对其出现的职业暴露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科学的防护措施。结果在所有10名成份制备人员当中,出现的职业暴露问题主要包括皮肤黏膜污染、针刺伤及不良热合反应等,所有制备人员在接受科学的防护措施干预后职业暴露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在血站成份制备人员当中,职业暴露的类型较多,制备人员需要接受有效、科学的防护,才能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 标签: 血站 职业暴露 防护 成份制备 人员
  • 简介:摘要通过对感染科护士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因素的分析,从护士工作的环境因素、面对工作的心理因素和服务对象的疾病特点逐一剖析。再针对以上三方面的特点从各个方面阐述自我防护措施或应注意的事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和实施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知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能力,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方法我们自己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对600名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防护措施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掌握率最高,为58.3%,标准预防知识掌握率最低,为31.7%。防护措施的正确实施率为破安瓿为0,二是在血液中佩戴防护镜,体液飞溅,占1.7%。双手分七步洗手,占9.7%,脱下手套后及时洗手,占12%。影响医务人员实施防护措施的主要因素是职业感染知识的知识不全面,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防护设施不足,监督机制不完善。结论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人身保护意识,完善监督机制,保护设备,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素质,促进职业感染保护的实现。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感染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双胎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干预措施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到2017年02月28日期间在我院就诊且超声检查已经明确诊断为双胎且具有剖宫产指征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按照病历号的不同进行分组,单号为观察组进行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双号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预防产后出血护理干预措施护理的观察组的产后出血率小于对照组,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查患者产后出血的发生,在双胎剖宫产后出血的早期治疗中具有指导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双胎剖宫产 产后出血 预防护理 干预措施
  • 简介:作为病理技术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触二甲苯,二甲苯是一种有毒无色透明液体,是用于病理组织切片常用的一种脱腊和透明的液体,实际工作中二甲苯用量较大,不仅有毒而且极易挥发。在常温下会使人不知觉中毒,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改善工作环境我们需要通过完善设备和密闭通风措施来降低空气中的浓度,

  • 标签: 二甲苯类/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血透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提高护士的身心健康。方法回顾分析影响血透室护士的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方案。结果血透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明显提高,其身心健康的危害性明显降低。结论及时了解血透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严格根据防护对策实施,可明显提高护士的身心健康。

  • 标签: 血透室护士 职业暴露危害 防护对策
  • 简介:摘要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下,护士时刻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其危险即为职业暴露。在进行各项操作的过程中,护士可能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引流导管等,经常会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而对于手术室护士来说,还容易暴露在各种理化损伤因子之下,如光、热、电磁辐射等1。识别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有效的职业防护是手术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手术室护理工作职业危害和自我防护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职业危害 职业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预防护理干预改善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阴道分娩产妇共600例,按照完全随机化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300例)和观察组(3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预防护理干预,将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产后出血量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更低;在产后出血量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阴道分娩产妇的护理过程中,预防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其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并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预防护理干预 阴道分娩 产后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分娩室内助产士出现职业暴露现象的各种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分析防护对策。方法选择我院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助产士共计56位,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结果通过56份调查问卷的回收,助产士主要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有针头刺伤、血液污染、羊水污染、操作时利器伤害、环境伤害和心理因素等。结论助产士职业暴露危害来自多方面,对各种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职业危害,保证助产士的人身安全。

  • 标签: 助产士 职业暴露 防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