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五项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份本院体检中心对152例人员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乙肝两对半共检查人员11379例,其中大三阳78例,占0.68%;小三阳205例,占1.80%;一五阳53例,占0.47%;二五阳713例,占6.27%;单五阳(抗HBc阳性)280例,占2.46%,二四五阳250例,占2.20%,单二阳(抗HBc阳)3594,占31.58%。结论乙肝两对半检测是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科学规范的检测操作对保证日常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检测 表面抗原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影响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结果的因素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a412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结果结果412例平板运动试验共71例阳性,阳性率为17.2%,其中5例为假阳性(加做心得安试验,排除冠心病可能),假阳性率为7.0%,另有4例为假阴性,(加做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假阴性率为1.2%。结论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对于筛查不典型或隐匿型冠心病是一种经济、简便、无创且准确性较高检查方法,但在操作时应尽量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因素的干扰。

  • 标签: 运动试验 心电描记术 冠状动脉疾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VCT患者的HIV、HCV与梅毒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本中心性艾科VCT门诊进行HIV检测、HCV检测及梅毒检测的患者共627例,依照患者年龄分为三组。其中Ⅰ组年龄小于等于20岁,共197例;Ⅱ组年龄介于21岁与30岁之间,共175例;Ⅲ组年龄介于30岁致40岁之间,共151例。Ⅳ组患者年龄介于40岁至50岁之间,共104例。对四组患者采用ELISA检测,对HIV初筛检测呈阳性进行艾滋病验证检测。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检验。结果男性患者血清抗HIV检测与血清抗梅毒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血清抗HCV检测的阳性比例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血清HIV、HCV、梅毒抗体检测阳性患者集中于20岁至30岁与30岁至40岁两个年龄区段。而低于20岁与超过40岁的年龄区段人数略少。结论艾滋病与性病的防治应重点针对青壮年。但也不能忽视少年与老年。

  • 标签: 自愿咨询检查 性病 艾滋病
  • 简介:目的:探讨我科3台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PLT)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方法:3台血细胞分析仪做重复性试验和比对试验,算得CV值、信度系数并做方差分析。结果:PLT测定结果各系统的误差临床均可接受。结论l各检测系统测定PLT结果具有可比性。

  • 标签: 血小板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仪器和设备 随机对照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本院受血者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为本院输血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资料,并为估算湘北地区非目标人群及其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艾滋病、梅毒的感染情况提供便捷依据。方法对18326例受血者在输血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艾滋病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HIV初筛阳性者送本地疾控中心进行确认实验,并收集资料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30岁以下年龄为青年组,30-55岁年龄为中年组,,55岁以上年龄为老年组。结果本次研究中选取样本资料的艾滋病、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15%、3.52%,合并感染3例。其中男女性HIV阳性率分别为0.16%、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01%,2.98%,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中、青各组HIV阳性率分别为0.15%、0.14%、0.15%,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中、青各组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46%,4.08%、1.74%,青年组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讨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病原血清学检测,能直观地掌握患者感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护与治疗,并对估计本地区非目标人群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有参考意义。

  • 标签: 艾滋病 梅毒 性别 年龄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细胞分析仪对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做差异性处理。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接收的23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静脉血组118例于静脉处采血,末梢血组118例于指尖采血,对比检测结果;此外以分别于0min、10min及30min时间处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3次检测结果,分析其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静脉血组患者在3个时间点检测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末梢血组患者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1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的检测结构会受到时间的影响,而静脉血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强,准确率较高。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肝素锂分离胶试管采集临床血液标本,克服常规生化试管,如分离胶促凝试管血液凝固不完全;肝素锂抗凝试管葡萄糖(GLU)降解,钾离子(K+)从红细胞释放等不利于标本保存的缺点。方法分别利用无添加剂真空试管、分离胶促凝试管、肝素锂抗凝试管和肝素锂分离胶试管收集100名志愿者早晨空腹静脉血液,1hr内采用西门子自动生化仪进行常规17项生化指标检测检测完毕将标本4℃保存6hr,12hr,24hr,48hr和72hr后测定GLU、K+和乳酸脱氢酶(LDH)。结果1hr内四种采血管的17项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比较,除总蛋白(TP)和K+之外无显著差异(P>0.05)。24hr肝素锂分离胶管GLU和K+与其1hr测得结果无显著差异。肝素锂抗凝管和无添加剂真空管结果发生明显变化。48hr后肝素锂分离胶管GLU和K+值与其1hr结果发生变化,但变化幅度小于肝素锂抗凝管和无添加剂真空管。LDH24hr后除分离胶促凝管外其余三种均发生变化。结论肝素锂分离胶试管在保存GLU和K+标本方面比肝素锂抗凝管和无添加剂真空试管具有优势,但与分离胶促凝试管相比仍有不足。但在一定范围内可克服分离胶促凝试管存在的因红细胞凝集而导致的一些问题,可以在临床急诊检测中酌情使用。

  • 标签: 肝素锂分离胶管 分离胶促凝剂管 血液生化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常规干化学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我收集门诊的280份尿液样本,采用手工法与干化学检测法进行尿常规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方法检测中,尿糖、酮体、尿胆原的阳性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干化学检测对蛋白尿、隐血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2.14%、68.21%,远高于手工镜检法的58.12%、47.86%,干化学法检测对白细胞的检测阳性率为48.12%,远低于手工镜检法的66.07%,以上差异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对来说,干化学检测法对尿常规检测的敏感度较高,但影响因素较多,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可以与手工法联合应用。

  • 标签: 尿常规 干化学法 准确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血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取的96份标本进行离心,后采用干化学法检测浓度。将所有标本一式两份,分别置于在室温和3℃冷藏条件下。观察对比室温状态下30min、60min、120min和180min状态下的血氨浓度。结果室温状态下放置30min,溶液浓度与0h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放置30min以上,溶液浓度数值均呈现大幅度上升,与0h浓度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冷藏状态下30min、60min、120min的血氨浓度与0h血氨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120min以上检测的血氨浓度数值与0h浓度相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氨标本采集后,应在30min内完成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可放置于3℃冰箱内冷藏,于120min内完成检测

  • 标签: 标本放置时间 温度 血氨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丙肝抗体(HCV-Ab)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方法,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来院检查的80例HCV感染高危者,分别对其行逆转录PCR法(RT-PCR)检测和ELISA法检测,以RT-PCR检测结果为对照,对ELISA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ELISA法检测HCV-Ab假阳性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结果RT-PCR检测80例HCV感染高危者有70例为HCV-Ab阳性,10例阴性,经ELISA法检测70例HCV-Ab阳性者中有68例阳性,2例阴性,10例HCV-Ab阴性受试者有4例为阳性,6例为阴性,ELISA法对丙肝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60.0%、92.5%、57.1%、94.4%、75.0%。结论ELISA对丙肝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实际检测HCV-Ab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尽量减少人为失误,并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复查,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血清丙肝抗体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血凝试验的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内来我院检验科做血凝试验的患者。将其试验结果及病程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血凝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大范围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血凝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有人为操作因素、环境因素、试验材料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结论血凝试验是医学检验工作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手段,为了提高医学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对血凝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 标签: 血凝试验 检验结果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林芝市学龄儿童的碘营养状况,为林芝市学龄儿童碘缺乏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林芝市六县一区的35个乡镇中8~10岁儿童尿样共1651份,按照国标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结果全市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是183.0μg/L,尿碘<50μg/L的比率为9.6%,尿碘<100μg/L的比率为24.5%。尿碘≥300μg/的比率为26.7%。结论林芝市学龄儿童碘营养状况良好,尿碘基本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有部分人群尿碘水平有偏高趋势,仍需继续做好合格碘盐的供应和监测,强化盐政管理和开展健康教育。

  • 标签: 林芝市 学龄儿童 尿碘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泻婴幼儿粪便A群轮状病毒进行抗原检测,分析疾病与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季节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诊治的5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粪便标本,采用免疫胶体金法对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进行抗原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检测出阳性的标本为149例,总的阳性率为29.80%,男性患儿阳性率为29.62%,女性患儿阳性率30.00%,男女感染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2岁患儿阳性率最高,达到了32.50%,与另外两个年龄段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冬季节感染率为37.19%,明显高于春夏季节,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群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男、女感染发生率基本一致,0.5-2岁的婴幼儿感染概率比较高,秋冬季节发病率高。

  • 标签: 腹泻 婴幼儿 A群轮状病毒 抗原检测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对网织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 20例健康体检者 EDTA-K2抗凝静脉血 2ml,分别于即时、 4℃冰箱保存一天、两天、三天,共 4次在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 IPF;另外,随机抽取 20例门诊病人 EDTA-K2抗凝静脉血 2ml,于室温下每隔 2小时检测一次 IPF,观察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 4℃冰箱保存 24小时后, IPF%、 IPF#均值与当天检测均值差异有显著性( P=0.003,0.006)。室温保存标本在 4小时之内结果稳定。结论: EDTA-K2抗凝全血在室温下 4小时之内对网织血小板的检测稳定; 4℃冰箱保存一天后不适于网织血小板的检测

  • 标签: 网织血小板 /保存温度 /保存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血清学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母体孕期血型抗体效价、患儿性别、母婴血型组合、患儿放散液抗体效价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9月我院送检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母婴血液标本98例进行母婴血型鉴定和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试验、抗体放散试验)。结果98名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中,血型分布规律为B>A>AB>O,54.22%为B型,42.66%为A型,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直抗试验阳性率为74.76%,释放试验阳性率为100%,游离试验阳性率为49.70%。释放试验阳性的A型患者中,抗-AB检出率为45.17%,B型患者中的检出率为51.03%,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母婴血型不合的HDN主要发生于ABO血型系统占97.72%,其次是hR血型系统,其他血型系统也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但较为少见。放散试验敏感度最高,是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依据。而不同系统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严重程度也有所区别。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血清学检测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不孕不育症患者进行血清AMH、LH、FSH、E2检测结果分析,为该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支持。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5例不孕不育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25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针对患者血清AMH、LH、FSH、E2水平进行临床诊断的判别。结果观察组患者AMH含量为(5.44±1.32)ng/mL,对照组则为(2.59±1.28)ng/mL,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排卵期的LH、FSH、E2水平分别为(4.52±1.87)mIU/mL、(7.41±6.36)mIU/mL、(74.58±30.22)pg/mL,对照组则对应为(11.32±1.96)mIU/mL、(32.54±20.22)mIU/mL、(175.62±44.83)pg/mL,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不育患者进行血清AMH、LH、FSH、E2检测,其中,AMH升高,LH、FSH、E2水平则较低,对临床诊断具有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 标签: 不孕不育症 血清抗缪勒管激素 促黄体生成素 促卵泡成熟激素 雌二醇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结核病患者的痰涂片和痰培养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肺结核的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患者600例,其中200例为疑似肺结核病,另外400例患者确诊为肺结核病,对每个患者的痰涂片和痰培养进行检测,查看抗酸杆菌的阳性率,并查看痰培养和痰涂片的阳性率。结果经过实验研究对比,患者的痰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痰涂片阳性率(P<0.05),但是在确诊为肺结核病的患者中,痰涂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痰培养的阳性率(P<0.05)。结论疑似肺结核患者的痰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痰涂片阳性率,而确诊为肺结核病的患者痰涂片阳性率显著高于痰培养阳性率;痰培养的抗酸杆菌经过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痰涂片的抗酸杆菌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

  • 标签: 肺结核病 痰涂片 痰培养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血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取的96份标本进行离心,后采用干化学法检测浓度。将所有标本一式两份,分别置于在室温和3℃冷藏条件下。观察对比室温状态下30min、60min、120min和180min状态下的血氨浓度。结果室温状态下放置30min,溶液浓度与0h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放置30min以上,溶液浓度数值均呈现大幅度上升,与0h浓度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冷藏状态下30min、60min、120min的血氨浓度与0h血氨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120min以上检测的血氨浓度数值与0h浓度相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氨标本采集后,应在30min内完成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可放置于3℃冰箱内冷藏,于120min内完成检测

  • 标签: 标本放置时间 温度 血氨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受血者输血前四项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撷取的1130例受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输血前四项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1130例受血者,HbsAg、HCV-Ab、TP-Ab、HIV-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62%、1.33%、1.59%、0.18%,总阳性检出率为13.72%。结论受血者在输血前,对患者四项血液传染指标实行检测,能够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受血者 输血 血液传染指标 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