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究绳带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步行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联合绳带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分级、步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分级、步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步行能力0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步行能力≥3级率、步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方案联合绳带疗法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同时还能改善其步态异常,进而有助于提升患者整体预后效果。

  • 标签: 绳带疗法 脑卒中 恢复期 步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弹力绳带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120例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和神经生理学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佩戴弹力绳带,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MWS),进而得出两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FMA-L、BBS、FAC评分及10mMWS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辅助弹力绳带环绕捆绑能够有效的提高平衡功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加快步行速度。

  • 标签: 偏瘫 弹力绳带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步行训练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14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和常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强化训练,训练10周,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指标。结果干预后,仅观察组各指标有明显变化(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步行训练作为低强度有氧运动,能改善糖脂代谢,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步行训练 2型糖尿病 糖脂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究绳带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步行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联合绳带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分级、步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分级、步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步行能力0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步行能力≥3级率、步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方案联合绳带疗法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同时还能改善其步态异常,进而有助于提升患者整体预后效果。

  • 标签: 绳带疗法 脑卒中 恢复期 步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肢肌内效贴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记录比较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估、起立和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最快步行速度(10mMWS)测试以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治疗周期为1个月。结果在接受治疗周后,两组组患者的PCI、TUGT、10mMWS以及FMA—L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PCI、TUGT、10mMWS以及FMA—L评分分别为(0.45±0.10)、(16.47±3.26)s、(0.87±0.12)m/s、(28.34±2.7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0.56±0.11)(20.43±5.23)s、(0.68±0.14)m/s(24.87±2.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肌内效贴对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效果显著,康复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肌内效贴 脑卒中偏瘫 步行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4米步行试验与COPD患者ADL评分及住院天数的相关,以期对临床护理工作起指导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呼吸内科于2019年1月-2019年9月间收治的50例COPD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患者4米步行试验所用时间、患者住院天数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 标签: 4米步行试验;COPD;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将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2例卒中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中,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入选患者分成研究组(41例)及参照组(41例),对参照组患者单独实施任务导向训练干预,研究组则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观察两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取得的Berg及FMA量表评分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TUC时间)和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KFAROM)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Berg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Berg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性不大(p>0.05);运用不同方法干预后,干预组的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及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也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及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但对改善患者下肢平衡方面并不理想。

  • 标签: 康复机器人 卒中 康复 导向训练
  • 简介:目的: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69岁,平均51岁;肿瘤直径4.0-13.5cm。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以呈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表现为片状生长,肿瘤细胞表现为靴钉样改变,其中特征性变化为间质纤维增生及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集合管上皮的异型增生;免疫标记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19、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34βE12、CK7、Ksp-cadherin和P504S,而均缺乏CK20、CD10、TFE3、CEA、Villin及CD117表达。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患者预后差;其诊断时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髓质癌等鉴别,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

  • 标签: 肾集合管癌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预后
  • 简介:1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起病年龄最小7岁,最大13岁;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0.5a;6例均无明确诱因及阳性家族史.均有白天发生的发作性睡眠,于上课、进餐、看电视等各种场合均有发生,不能克制.每次睡眠发作时间数分钟至1~2h不等,每日可发作数次.轻时仅表现为双眼睑下垂呈瞌睡状.4例有典型猝倒发作,表现为突然地全身软弱无力,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瘫倒在地或座位上,持续时间短暂,多几秒钟即恢复正常姿势,常在大笑或情绪过于激动时发生,发作时意识清楚.另2例无典型猝倒,而仅表现为突然地一过性头下垂或双下肢软弱无力,屈曲,呈欲跪倒状,但不倒地,即刻恢复正常.2例有睡前幻觉.本组均无睡瘫表现,夜间睡眠尚正常.

  • 标签: 发作性睡病 误诊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儿童近视性弱视实施近距离视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间本院眼科收治的280例近视性弱视儿童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训练组(n=140)和红光组(n=140),对所有训练组患儿实施近距离视功能训练治疗,对红光组患儿实施红光闪烁治疗仪治疗,分析总结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训练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48.6%与红光组47.9%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组患儿轻度改变发生率21.4%与红光组37.1%相比明显较低,训练组患儿显著改变发生率25.0%与红光组5.0%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于儿童近视性弱视实施近距离视功能训练虽能改善患儿疗效,但会加重患儿近视度数增长。

  • 标签: 儿童近视性弱视 近距离视功能训练 红光闪烁治疗仪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睾丸损伤继发睾丸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睾丸损伤继发睾丸缺血坏死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疾病史、体征、辅助检查以及治疗特征,总结外伤性睾丸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13至56岁。睾丸血管损伤、睾丸缺血坏死1例;睾丸白膜破裂、睾丸破溃坏死1例;阴囊外伤继发精索扭转4例。本组中6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行患侧睾丸切除及对侧睾丸固定术。术后发热1例,最高体温38.3℃,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睾丸外伤后应严密监测睾丸血流情况,适当放宽手术探查指征,避免误诊漏诊,最大限度保护对侧睾丸功能。

  • 标签: 睾丸外伤 缺血坏死 精索扭转
  • 简介:乳腺表皮囊肿是乳腺皮肤附属器的良性肿瘤,并非少见病,本病以20~50岁发病率最高;因临床症状与体征不明显,在日常工作中易被忽视,而造成误诊.现对X线片误诊的乳腺表皮囊肿6例分析如下.

  • 标签: 乳腺表皮囊肿 乳腺肿瘤 误诊 X线诊断 病因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观察人类疱疹病毒-6(HHV-6)感染在药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27例住院的药疹患者和67名正常对照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药疹患者和67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HHV-6DNA载量.并用ELISA测定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血清HHV-6IgM和HHV-6IgG。结果:127例药疹患者中15例(11.8%)患者有HHV-6活动性感染,其中以药物超敏综合征(DIHS)最多见,占46.7%,还可见于发疹型(EE)、多形红斑型(EM)、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剥脱性皮炎型(ED)。HHV-6感染组男性的药疹发生率高于无HHV-6感染组(P〈0.05);HHV-6感染组DIH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HHV-6感染组(P〈0.01);HHV-6感染组较无HHV-6感染组更易发生发热(P〈0.05)、淋巴结肿大、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嗜酸粒细胞增多(P均〈0.01);HHV.6感染患者药疹发病潜伏期和病情控制时间均显著长于无HHV-6感染组(P〈0.01):药疹患者入院时和恢复期的HHV-6/g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HHV-6感染在药疹发病中起一定作用;HHV-6活动性感染最常见于DIHS,也可见于EE、EM、SJS和ED;HHV-6感染与DIHS的发生密切相关:有HHV-6活动性感染的患者病情重、系统损害多、潜伏期长、治疗所需时间长;药疹患者有较高的HHV-6潜伏感染率。

  • 标签: 药疹 人类疱疹病毒-6 药物超敏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输液室护理管理中应用“6s”管理的价值。方法选取门诊输液室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6年12月-2018年2月,根据其就诊时间不同分组,其中对照组(2016年12月-2017年6月)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2017年7月-2018年2月)则实施“6s”管理,对比2组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结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总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实施“6s”管理,可促进护理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且可增加患者的满意程度,意义重大。

  • 标签: &ldquo 6s&rdquo 管理 门诊 输液室 护理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尿IL-6、IL-8在肾脏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肾损伤患者241例,分为尿蛋白定性阴性组和尿蛋白定性阳性组,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尿IL-6、IL-8水平.结果肾脏损伤患者尿蛋白定性阴性时血、尿IL-6、IL-8轻度升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尿蛋白定性阳性组尿IL-6、IL-8明显增高;血、尿IL-6、IL-8之间无相关性.结论IL-6、IL-8等细胞因子检测对肾损伤早期诊断价值不大,但可反映肾损伤的严重程度,对发病机理的探讨、病情的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肾疾病 蛋白尿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 简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机理与肝炎病毒侵袭肝细胞后导致的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紊乱有关.白细胞介素-6(IL-6)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调节免疫网络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6的水平变化,笔者对7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L-6作了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 标签: 肝硬化 血清 白细胞介素-6 血液 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知长沙地区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状况,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儿童保健门诊科接诊的6月龄婴儿624例,对婴儿家属发放喂养状况调查表,了解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产妇母乳喂养状况。结果6个月纯母乳喂养例数为472例,纯母乳喂养率为75.64%,混合喂养例数为142例,混合喂养率为22.75%,人工喂养例数为10例,人工喂养率为1.60%。结论影响母乳喂养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乳房因素、分娩方式、乳汁分泌量以及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不到位,进而降低产妇母乳喂养几率。

  • 标签: 6月龄婴儿 母乳喂养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