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形成(DVT)的护理干预.[方法]对32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采取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预防DVT的发生.[结果]无一例发生DVT,患膝功能恢复好.[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0例妇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析原因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愈率、满意率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两组治愈率、满意率及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原因比较复杂,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治愈率。

  • 标签: 妇科肿瘤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空气压力循环治疗仪在预防骨伤术后病人下肢静脉形成的安全性.[方法]骨科术后100例病人使用空气压力循环仪治疗,观察治疗前、中、后病人生命体征.[结果]术后使用空气压力循环治疗仪前、中、后病人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使用空气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形成具有安全性.

  • 标签: 骨伤 空气压力循环治疗仪 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安全性能
  • 简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和慢性闭塞性疾病,本病属中医脱疽范畴,因寒湿之邪侵袭,气血不畅或痹塞不通而发,初起表现为肢冷麻木,后期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特征.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坏疽期 总攻疗法
  • 简介: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导管异位
  • 简介: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将带有套管的针刺入静脉后将内芯(针头)退出,将导管留在血管内的方法,是临床护理中的一项新技术[1]。2014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规定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h[2]。但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凝血异常导致导管堵塞、管腔回血、穿刺点渗液、套管脱出、药物化学性刺激或因操作不当而引起药液外渗等,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或静脉损伤,这些均造成留置时间缩短,增加患者痛苦。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留置时间 护理
  • 简介:小儿头皮静脉丰富,表浅易见,不易滑动,进行头皮静脉输液既不影响患儿保暖,又不影响肢体活动,是1岁左右患儿首选的静脉输液方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部位的皮肤常因毛发影响胶布的粘贴,导致固定失败。为了充分暴露视野,进行头皮静脉输液前的必备工作之一是备皮,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备皮工具多为普通剃须刀或一次性备皮刀,刀口锋利,缺乏保护。

  • 标签: 头皮静脉输液 刘海贴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将30例中枢性高热患者按病种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物理降温+低温药液滴注)和对照组(物理降温+常温药液滴注)各15例,观察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后2、6、10、14、18h耳温变化及72h后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前后体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在各时间点体温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前后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组间差异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后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确切,且未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枢性高热 静脉滴注 低温药液 疗效 耳温
  • 简介:[目的]应用思维导图为护士提供静脉化疗的安全指引,保障病人静脉化疗的用药安全。[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静脉化疗安全”为中心关键词研制了“静脉用化疗药物思维导图”,并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实地讲解,按照静脉给药的流程将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逐一分析,结合图片剖析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有意唤起大家的注意。应用前及应用后3个月对115名护理人员进行静脉化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项目考核,同时比较应用前后1年内药物外渗、静脉炎的发生例数。[结果]应用3个月后115名护理人员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得分均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思维导图后1年药物外渗、静脉炎的发生例数较应用前1年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静脉用化疗药物思维导图”能够提高护士对静脉化疗安全和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提高其对静脉化疗知识的掌握度和临床操作中的执行力,是提高病人静脉化疗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思维导图 静脉 化疗药物 安全管理
  • 简介:PICC导管是指经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或化疗用药等,被认为是安全、经济、创伤小的一种可靠的静脉输液途径,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保护了外周静脉,减少了药物引起的渗漏,同时也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着一定的并发症及风险,拔管困难是其中之一,现将我科出现的1例经肱静脉PICC置管患者拔管困难的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肱静脉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 拔管
  • 简介:目的探讨止痛消炎膏对PICC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1)将110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按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于置管当天给予止痛消炎膏沿静脉穿刺点上方静脉的走行适量外涂,2次/天,连用5天。对照组暂不处理,如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再敷止痛消炎膏外加地塞米松。比较两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2)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再组成地塞米松加止痛消炎膏组和单用止痛消炎膏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实验组机械性静脉炎5例,发生率9.09%。对照组15例,发生率27.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止痛消炎膏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机械性静脉炎10例,其中8例(80%)治愈,2例(20%)显效;单用止痛消炎膏治疗机械性静脉炎10例,其中6例(60%)治愈,4例(40%)显效。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敷止痛消炎膏能有效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止痛消炎膏联合地塞米松治疗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优于单用止痛消炎膏。

  • 标签: 止痛消炎膏 静脉炎 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
  • 简介:目的:探讨风险因素管理在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精神科封闭男病区患者在2011年6月-2012年5月静脉输液中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性总结,查找风险环节,确立风险因素,并于2012年6月开始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风险因素管理。结果2012年6月-2013年5月静脉输液患者共行静脉输液854例次,发生意外危险事件44例次(5.2%)、患者输液不良事件40例次、护理差错43例次,3项发生率均较风险因素管理前明显降低。结论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中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可以控制精神科输液实践中的风险事件,有利于静脉治疗专业在精神科的发展。

  • 标签: 精神病患者 静脉输液 风险因素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安全护理在神经内科刺激性药物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6例应用刺激性药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1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安全护理;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护理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输液并发症,提升优质护理内涵,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安全护理 神经内科 刺激性药物 患者满意度
  • 简介:为防止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切口渗血及患肢肿胀,术后需将患肢抬高7~10d。以前我院常规用绷带直接将患肢悬挂于颈部,但局部压迫感明显,患者舒适度差。我们尝试将废弃的饮料瓶改良后应用于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标签: 动静脉内瘘术 饮料瓶 压迫感 患肢肿胀 患者舒适度 固定带
  • 简介:目的探讨上臂植入式输液港与中央静脉植入式输液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比较上臂植入式输液港与中央静脉植入式输液港置港及维护时间与舒适度。结果上臂植入式输液港节省置港及维护时间,患者舒适度提高。结论上臂植入式输液港能提高工作效率,患者更易于接受,进一步提升专科护士技术价值。

  • 标签: 上臂 中央静脉 植入式输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