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海洛因中毒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28例急性海洛因中毒患者的诊断治疗,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28例急性海洛因中毒患者26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快速正确的诊断,及时应用纳洛酮及建立人工气道,机械辅助通气,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海洛因中毒 中毒患者 诊断治疗 机械辅助通气 抢救成功率 治疗经验
  • 简介:1999年8月上旬,肇庆市某厂发生了因食用掺有矿物油的食油引起急性中毒754例,经我院和上级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协同救治下,全部中毒人员均痊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95例,女性459例;年龄17~43岁,平均23岁。因食用厂内饭堂所提供含有矿物油的饭菜而出现中毒症状,病程1~3天。1.2临床表现754例均有腹泻,每日3~21次,排黄色或棕

  • 标签: 矿物油 细菌性食物中毒 医疗单位 急性中毒 中毒症状 人员协同
  • 简介:我院地处珠江三角洲之南,担负着七万人口的社区医疗服务的任务,近10年来,尽管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重症新生儿的救治工作仍未改善,导致此类疾病新生儿转运至有条件大医院后,仍可能失去最适治疗时机,针对本地区在救治重症新生儿时存在的问题,我院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群策群力,从"软""硬"件等方面入手,设立新生儿专科,使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既改善了人口素质,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基层医院开展 工作体会 开展重症
  • 简介:目的:探讨纳络酮和合用醒脑静对急性乙醇中毒的疗效。方法:将急性乙醇中毒52例随机分为单用纳络酮(对照组)和合用醒脑静(观察组)各26例。根据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及昏睡昏迷期采用不同剂量治疗,观察血压、呼吸、清醒时间。结果:观察组症状明显好转22例,清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纳络酮合用醒脑静抢救急性乙醇中毒疗效确实,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乙醇中毒 纳络酮 醒脑静
  • 简介:目的:观察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在急危重病救治中作为开放静脉通道的首选液体时对机体内环境变化的影响.方法:把60例急危重病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A、B组分别使用果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及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血钾、血钠、血氯、血糖的变化.结果:两组相比较,血钾、血糖变化无明显差异,血钠、血氯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果糖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比较合适、安全的注射液,可用于急危重病人开放静脉通道的首选液体,既起到开放静脉通道的作用且可以在其中配伍药物,又为病人提前供能.

  • 标签: 果糖氯化钠 机体内环境 供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临床救治的有效性。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病例回顾分析,对所有严重创伤患者的进行急诊手术,控制患者的出血量与污染,并给予创伤患者液体复苏,纠正患者休克等情况,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后方可给予手术治疗。结果80例患者中,73例患者治愈出院,救治总成功率为90.56%,有7例死亡,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死于脑疝1例,死于感染3例,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总死亡率为9.44%。结论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应严格按照损伤控制策略选择合适的救治方法,在复苏的同时及时给予出血与污染的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死亡率。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纳洛酮、和醒脑静阿拓莫兰救治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在输液、脱水、利尿、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础上,随机分为Ⅰ组(n=34)、Ⅱ组(n=36)和Ⅲ组(n=36)分别给予纳洛酮、纳洛酮+醒脑静和纳洛酮+醒脑静+阿拓莫兰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意识清醒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Ⅱ组、Ⅲ组清醒时问均明显短于Ⅰ组;Ⅲ组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Ⅰ组、Ⅱ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纳洛酮、醒脑静和阿拓莫兰治疗急性重症酒精中毒.患者意识恢复清醒快,疗效显著,是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纳洛酮 醒脑静 阿拓莫兰 急性 重度 酒精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手术治疗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接受手术治疗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孕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1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孕产妇采取卵巢肿瘤剥除术进行治疗,9例孕产妇采用附件切除术进行治疗,以上孕产妇的手术均成功完成,40例孕产妇经手术治疗后,活产率为34(85.00%),早产率为4(10.00%),流产率为2(5.00%)。除两例流产外,其余新生儿均健康存活,且产后产妇与新生儿身体状况及各项生命指标正常。结论根据孕产妇的临床症状采取对应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手术治疗 妊娠 卵巢肿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SIL患者激光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宫颈病门诊激光治疗的LSIL患者2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42.42±10.963)岁,感染高危HPV者176人(占73.9%);临床治愈212人,治愈率89.1%;病毒清除130人,清除率为74.7%,年龄越大,术后高危HPV清除率越低。治愈率与年龄、术后高危HPV感染,以及HPV分型相关,年龄越大,高危HPV持续感染,HPV病毒分型越高危,则治愈率低。结论LSIL患者可以选择激光治疗;年龄和术后高危HPV持续感染仍是治愈的危险因子。

  • 标签: 阴道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 阴道镜 激光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采用集束化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集束化治疗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乳酸(Lactate)、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RP、乳酸、PC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RP、乳酸、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87%)显著高于对照组(85.1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采用集束化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炎症反应,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集束化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认同预防接种护理中进行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3月~8月收治的需要进行接种的儿童130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护理管理的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实验组儿童在护理安全管理下进行接种,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比较两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接种知识了解评分和儿童配合程度评分。结果实验组的各项评分指标数据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接种中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提升家长对于接种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了儿童接种率,儿童对接种的配合程度高,有着很高的安全管理价值。

  • 标签: 儿童预防接种 安全管理 实施效果 研究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护患沟通在胃肠减压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运用护患沟通的人性化护理和单纯性护理行胃肠减压操作,观察两种操作方法的舒适度、操作一次成功率、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运用护患沟通人性化护理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性护理组(P〈0.05).结论:运用护患沟通的人性化护理组实施胃肠减压术可减轻患者因操作带来的痛苦,提高操作一次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及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

  • 标签: 护患沟通 胃肠减压 护理技术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6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检查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例数为80。实验组采取无痛胃镜检查。对照组采取常规胃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反应情况、检查后的主观感受、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胃镜操作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检查过程中流涎、恶心呕吐、躁动、咳嗽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检查后无不适和愿意再检查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舒张压水平、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检查前和检查中收缩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检查前和检查中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胃镜操作时间为4~8min,平均时间为(5.77±1.32)min;对照组患者胃镜操作时间为5~12min,平均时间为(6.57±1.44)min;两组比较,实验组胃镜操作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常规胃镜检查比较,无痛胃镜检查可以减少患者检查过程中流涎、恶心呕吐、躁动、咳嗽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检查后无不适和愿意再检查的发生率,对患者舒张压水平、血氧饱和度、心率影响较小,胃镜操作时间可显著缩短,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无痛胃镜 普通胃镜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并观察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再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危险因素,针对其复发主要原因进行再手术治疗,其中6例患者进行单纯的病灶清除手术,7例患者进行病灶清除及窦道切除术,10例接受I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4例进行单纯的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另有3例接受I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在手术术后对患者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并对患者的血沉、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和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原因包括术前术后未进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及时发现、术中病灶清除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等,再手术后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的情况,术后8~12月患者植骨融合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术后应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并保证手术过程的准确无误,若术后复发,应根据复发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法,避免再复发的发生。

  • 标签: 脊柱结核 术后复发 复发原因 再手术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中的效果观察将60例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进行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结果6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检查,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麻醉 丙泊酚 无痛胃肠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留置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0例在我院留置时间超过3个月的PICC置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试验组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满意度为89.79%,并发症发生率为96.97%;试验组满意度为12.7%,并发症发生率为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留置PICC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满意度,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延续护理 PICC 满意度 并发症
  • 作者: 周雅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急诊医学
  • 创建时间:2022-12-22
  • 出处:《护理前沿》2022年第11期
  • 机构:京山市人民医院,湖北京山431800
  • 简介:目的:探讨优化急诊分诊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中,随机抽选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分诊流程,实验组采用优化急诊分诊流程。结果:在临床指标方面,实验组的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面,实验组总发生率2.50%,对照组总发生率15.00%,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过程中,优化急诊分诊流程,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抢救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优化急诊分诊流程;急诊胸痛;抢救效果
  • 简介:目的:在不使用肌松药行气管插管的情况下,观察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快速诱导对患者心血管反应、插管条件的影响。方法:42例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PR2组:异丙酚2mg/kg复合瑞芬太尼2ug/kg;PR4组:异丙酚2mg/kg复合瑞芬太尼4ug/kg;PR8组:异丙酚2mg/kg复合瑞芬太尼8ug/kg。记录各时点MBP、HR的变化、判断气管插管条件。结果:在3组患者中,PR8组气管插管条件最好,但部分患者在麻醉诱导完毕时出现心动减慢、血压下降;PR4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呛咳反应;而PR2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下颌不够松弛、出现呛咳反应。结论:在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联合使用异丙酚2mg/kg、瑞芬太尼4-8μg/kg快速诱导的方法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取得较好的插管条件。

  • 标签: 哌啶类 异丙酚 插管法 气管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脊柱创伤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椎体前后缘的压缩高度、伤椎Cobbs角、椎管占位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脊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治疗,采取切开减压椎弓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急性脊柱创伤 减压椎弓根内固定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