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髋膝关节置换围术期患者的抗栓减少肠功能紊乱治疗采用血栓弹力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所收治的在我院行髋膝关节置换患者106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53例,参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研究组患者围术期给予血栓弹力图检查,对该患者进行合理抗凝减少肠功能紊乱治疗,待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双下肢血管进行检测,检测患者是否出血血栓症状,对比2组患者出血症状发生情况以及平均输血量。结果:参照组有20例患者发生出血症状,占总比的37.74%,研究组患者发生出血症状的患者有4例,占总比的7.55%,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参照组患者术后有24例患者因为血红蛋白低而进行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211.15±13.26)ml,研究组患者术后有4例患者因为血红蛋白低而进行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24.45±1.12)ml,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症状。结论:通过血栓弹力图能够证实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如果凝血指标没有超过3则不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如果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凝治疗,会导致患者出血时间发生率逐渐增多,该种检测方式对临床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髋膝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 抗栓治疗
  • 简介:目的:探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出血病人预后及营养指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以及营养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前并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67±4.38)分,对照组患者的为(21.43±4.39)分,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18%低于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34%,P<0.05;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发现,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营养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预后及营养指标的疗效明显,为患者预后做出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具有很大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重症脑出血 预后 营养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性围术期护理措施对降低食管癌根治术后感染率的价值。方法将189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4例,观察组95例,在两组治疗过程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措施,两组均连续观察21d,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术后感染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率为12.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3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0%(P〈0.05)。结论将预防性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措施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预防 护理 食管癌 根治术 感染
  • 简介:目的研究益气养阴中药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对大肠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对照研究的方式,以治疗方法的不同为依据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河北省邢台县医院收治的56例大肠癌术后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总不良反应率的比较上χ^2=8.1781、15.9135;在CD3^+、CD4^+、CD8^+、CD4^+/CD8^+水平以及生存质量评分t=8.1390、3.0458、3.6928、6.3498、7.962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养阴中药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对大肠癌术后的治疗效果佳,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使用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益气养阴中药 FOLFOX4化疗方案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2011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诊治的ICC患者94例,对其中35例行姑息性治疗,即肝内扩张胆管置管引流术,对另59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结果经随访,本组94例ICC患者生存期为3~35个月,平均为(26.1±4.6)个月;1a生存率为76.6%,2a生存率为7.4%;单因素分析显示,ICC肿瘤数目、直径、肿瘤分化、血清CEA、CA19-9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手术方法为影响术后生存的因素(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多发、低程度分化、血清CEA大于25μg/L、血清CA19-9大于182U/ml、手术切除组织边缘肿瘤细胞阳性、淋巴结转移和姑息性手术是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CC患者预后差,很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根治性切除肿瘤的机会,即使获得肿瘤切除而根治的患者仍存在很多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需认真研究这些因素,而给予相应的处理。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姑息性治疗 根治性切除 预后
  • 简介:目的探究早期血浆置换用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acutepancreatitis,HLAP)的疗效以及对预后和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解放军第180医院就诊的90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的强化降脂治疗,实验组患者联合早期血浆置换,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d、7d后的血清淀粉酶(AMY)、总甘油三酯(TG)、降钙素原(PCT)和钙离子(Ca2+)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ICU留治和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患者28d死亡风险和12个月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7d后,两组的AMY、CRP、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a2+水平明显升高(P<0.05),其中,实验组治疗1d和7d后的AMY、CRP、TG明显低于对照组,C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ICU留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28d死亡率分别为20.00%(9/45)和6.67%(3/45),实验组的死亡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HR=0.303,P=0.047)。对照组和实验组的12个月内的复发率分别为13.89%(5/36)和2.38%(1/42),实验组的复发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HR=0.163,P=0.042)。结论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应用早期血浆置换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近期死亡和远期复发风险。

  • 标签: 重症胰腺炎 高脂血症 降脂治疗 血浆置换 预后
  • 作者: 郭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7期
  • 机构: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中医院,四川 达州 635000
  • 简介:消化器官是人体内很重要的一个组织,消化功能的正常运转能够帮助人体吸收掉摄入的营养,并且将废物排出。如果消化系统出现问题,那么会给人带来许多的不便,肠梗阻就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 标签: 肠梗阻;手术;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 简介: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以8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麻,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情况、PCIA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术后2、4、8、12、24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5);观察组48h内PCIA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髙于对照组(/><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0.05)。结论胃癌患者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提髙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其临床应用价值髙。

  • 标签: 胃癌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镇痛效果
  • 简介:目的:综合评价护理干预对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不适的影响,为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不适感提供护理干预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2000年1月1日~2018年2月30日国内对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使用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选择不舒适,疼痛和不良反应三个指标进行meta分析,选择危险度差值(RD)作为效应指标,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入选文献7篇,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疼痛,不舒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减少患者不舒适,疼痛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护理干预 甲状腺手术 舒适度 疼痛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分析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6月-2016年6月我院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肝癌患者212例,术后发生感染31例。应用多变量Locale回归分析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1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基线年龄〉60岁和血清白蛋白〈35g/L者比例显著高于181例术后未感染患者(p〈O.05);感染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与未感染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e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360岁、白蛋白水平〈35g/L、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延迟为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早期排气排便,以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部分切除术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脑外伤患者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佳护理方式,为老年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外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消化道止血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各自护理后,观察组止血总有效率、再出血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脑外伤患者术后进行系统性护理,包括密切的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呕吐物、大便的颜色及性状,尽早的对上消化道出血进行诊断及处理,全方位的进行预防,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心理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脑外伤 老年患者 上消化道出血 康复
  • 简介: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骨折手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行骨折手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患者120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各60例,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护理干预,对综合组患者施加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溃疡治疗效果、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常规组、综合组骨折术后应激性溃疡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100.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5.10±10.25)分、(93.27±5.15)分,均高于常规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3.70±1.28)天,少于常规组骨折术后应激性溃疡患者(P<0.05)。结论:对骨折手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患者施加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骨折术后 应激性溃疡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1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白介素-18(IL-18)水平。结果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清sICAM-1由治疗前548.26±150.53μg/L降至228.32±132.15μg/L,血清IL-18由治疗前723.64±160.25μg/ml降至治疗后312.53±121.39μg/ml,血清TBIL由治疗前546.11±174.86μmol/L降至178.43±87.74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由治疗前22.84±11.13%升至治疗后36.79±15.19%,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治疗组患者治愈41例(68.3%),19例(中期7例,晚期12例)死亡,58例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48.3%(28/58),30例(早期7例,中期11例和晚期12例)死亡(P〈0.01)。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可靠,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伤,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血浆置换 细胞间粘附分子-1 白介素-18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浆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浆置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治疗组成活率61.11%,高于对照组的31.03%(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 标签: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血浆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以92例行气管插管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全麻,观察组给予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插管后和术后MAP、Sp02、HR的变化情况,肺部感染、肺部啰音、发热、咳痰的发生情况以及免疫学指标(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CD4+/CD8、TH1/TH2)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MAP、Sp02、HR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0.05)。对照组术后发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6.1%、23.9%,明显髙于观察组的4.3%、4.3%,差异显著(/><0.05)。两组患者术后3d中性粒细胞均较术前升髙,淋巴细胞、CD4+/CD8+、TH1/TH2较术前降低(/><0.05),但观察组淋巴细胞、TH1/TH2水平髙于对照组(/><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对患者的免疫抑制较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具有较髙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结肠癌 气管插管 全麻 硬膜外麻醉
  • 简介: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转归。方法对124例肝衰竭患者应用PE治疗223例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临床症状、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转归情况。结果血浆置换自觉症状改善者达58.3%,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P〈O.01),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P〈0.01)。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一过性下降、皮疹、心慌、烦躁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早期及中晚期肝衰竭的患者好转率分别为89.5%及12.5O%(P〈0.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指标,且安全可行。

  • 标签: 肝衰竭 血浆置换 疗效
  • 简介: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价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PE治疗,检测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肌酐水平以计算MELD分值。按照治疗前患者MELD分值〈30分、30~40分和≥40分分成三组,观察各组3个月内的病死率。结果PE治疗后112例患者血生化指标改善;3个月内,在MELD评分〈30的63例患者中,死亡12例(19%);在30≤MELD评分〈40分的34例患者中,死亡20例(58.8%);在MELD评分≥40分的15例患者中,死亡15例(100%,P〈0.05)。结论MELD评分系统能预测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重型肝炎 血浆置换 终末期肝病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对痔瘘患者术后坐浴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6月90例痔瘘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遵循常规坐浴护理,实验组落实全面坐浴护理。比较两组痔瘘手术患者满意水平;术后住院的时间、创面痊愈的时间、换药次数、坐浴次数;护理前后患创面炎症和疼痛程度;感染、水肿等痔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排便情况。结果:实验组痔瘘手术患者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的时间、创面痊愈的时间、换药次数、坐浴次数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创面炎症和疼痛程度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创面炎症和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感染、水肿等痔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排便间隔时间为(2.31±0.71)d,且排便时较为通畅;对照组患者排便间隔时间为(3.52±0.86)d,且排便通畅性欠佳,两组排便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面坐浴护理在痔瘘手术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减少感染、水肿等并发症,加速创面愈合,减轻疼痛和控制炎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换药和坐浴次数,患者满意水平高。

  • 标签: 痔瘘患者 术后坐浴 护理干预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