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封闭式负引流(VSD)联合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修复左肘关节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一例左肘关节皮肤缺损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VSD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移位修复左肘关节皮肤缺损。结果术后皮完全成活,供区成活良好。患者获随访4个月。功能及外形均良好。结论VSD能减少创面感染机会,为皮修复提供良好组织床。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移位修复肘关节皮肤缺损,具有耐磨、无挛缩、重建感觉以及色泽与原皮肤相近等优点,是修复肘关节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之一.

  • 标签: 地震 负压封闭引流 肘关节皮肤缺损 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腹水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二术治疗腭裂时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90例二术整复腭裂的资料。结果二术修复腭裂1090例,裂隙愈合1024列。术后并发症138例,其中腭瘘92例,术后出血18例,复裂4例,牙胚损伤22例。术中腭肌束撕裂534例,肌肉、粘膜缝合对位不良240例,黏骨膜撕裂或穿通166例黏膜与骨膜分离62例,恒牙胚损伤22例,腭前血管神经束撕裂2例。结论使用二术修复腭裂从腭部注射麻醉药到切开、分离、缝合、伤口压迫等每一步均应注重手术技巧,使用精细手术器具。

  • 标签: 二瓣术 腭裂
  • 简介:炎炎夏日,一切浓重的颜色都会因为炙热的阳光而显得多余。此时,最理想的妆容便是带来清新视觉效果的“果冻妆”。DHC带来2010年夏季最新的功能派调色彩妆盒——四色专业唇彩盒,包含三种唇彩与一个璀璨唇蜜。单独or叠加?完全看你心情!大量添加的橄榄精华油、玻尿酸以及维生素E。让它的保湿性能迅速提升200%,轻松带来闪闪生辉的水嫩果冻唇。

  • 标签: 果冻 C带 清凉 视觉效果 维生素E 精华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做好皮移植术围术期的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术前做好心理、皮肤准备及体位训练、完善术前检查,术后加强皮血运观察、做好伤口护理等。结果66例病人皮移植术通过做好围术期护理,皮成活良好。结论做好皮移植术围术期护理,加强皮血运观察及伤口护理等,是提高皮移植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皮瓣 移植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逆行岛状皮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保护指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修复30例36指,效果满意。结果本组30例36个皮中,全部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个月-3年,皮血运、弹性、质地及外形良好。结论手指侧方逆行岛状皮对于修复手指不同部位组织缺损,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手指缺损 逆行岛状皮瓣 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指腹缺损4种皮修复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采用局部神经血管岛状皮、手指桡侧岛状皮、食指背侧岛状皮、拇趾游离趾腹皮等四种修复方法,治疗拇指指腹缺损45例。创面面积(0.6-2.5)cm×(1.6-4.1)cm。结果45例拇指指腹缺损修复的皮均成活。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皮的血运、弹性、质地均良好。结论4种皮的皮肤结构与拇指相近,是拇指指腹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手术效果好。根据拇指指腹缺损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皮进行修复,可最大限度的恢复拇指的外观及感觉运动功能。

  • 标签: 拇指 指腹缺损 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家庭护理对老年疮病人的预防及其创口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正确指导病人家属通过避免局部刺激、合理的营养、药物的应用以及局部氧疗的方法针对疮具有发病率高,发展快,难治愈,容易复发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家庭医学护理减少床的发病率,感染率促进病人康复。结果病人和家属减轻痛苦和经济负担。

  • 标签: 压疮 老年 家庭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切除方法。方法对我院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转移移植手术的患者150例(162眼),手术后随访3~48个月,观察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开始发生的部位。结果162眼中发现24眼复发,其中22眼复发起始部位在上下结膜缝合连接的原翼状胬肉的残留结膜处,占91.7%,仅2眼复发起源于角膜缘,占8.3%。结论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绝大多数起始于上下两个结膜缝合连接处的原翼状胬肉的残留结膜,因此转移结膜缝合对合严密能有效预防翼状胬肉的复发。

  • 标签: 翼状胬肉 结膜瓣 移植 复发 起始部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薄角膜下应用分区切削模式进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8例(220眼)高度近视患者因选择常规切削剩余角膜厚度小于250um,而进行薄下分区切削治疗,分2~3区切削,切削光区4.5~6.0mm,随访观察6月~48月,观察术前后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薄Lasik分区切削术后反应轻,裸眼视力恢复快,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即明显提高,术后6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有197眼占89.5%,0.5~0.8者22眼占10%,小于0.5者1眼占0.5%,屈光度稳定在±1.00D以下者191眼占86.8%。主要并发症为角膜细微皱褶,少数患者出现眩光。夜视力下降,一月后减轻或消失。结论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分区切削模式治疗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患者,可节省角膜组织,具有安全可靠,稳定性﹑可预测性强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薄角膜瓣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 分区切削 高度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超薄皮法在腋臭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对872例腋臭患者应用小切口超薄皮法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72例患者皮下血肿45例,局部皮坏死(1~3cm2)19例,切口延迟愈合57例。723例随访1~2年,其中706例异味消失或显著下降,异味残留17例,瘢痕增生2例,无上肢活动功能障碍。结论小切口超薄皮法治疗腋臭,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腋臭 小切口超薄皮瓣法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唇沟皮转移修复鼻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13例鼻部缺损患者,均以在缺损区邻近设计并制作带蒂鼻唇沟皮,经隧道至缺损区,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手术治疗后效果。结果13例鼻部缺损患者全部成功进行了手术,转移皮成活,外形较美观,效果满意。结论鼻唇沟皮转移修复鼻部缺损临床效果好,外形美观,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鼻唇沟皮瓣 转移修复 鼻部缺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廓瘢痕疙瘩形成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48例(50耳)耳廓瘢痕疙瘩行手术切除,局部皮转移。术中应用改良菱形皮27耳,皮下蒂“风筝”皮23耳。手术切口缝合后,即刻向切口周围组织用稀释的曲安奈德注射液(2-4mg)少量浸润注射,伤口7天拆线。结果2例耳轮处应用“风筝”皮的尖端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良好5例手术后3个月时瘢痕疙瘩有复发趋势,应局部注射稀释曲安奈德后好转。手术后术耳均能保持耳廓原有自然轮廓及解剖形态,不影响耳廓美观。结论该手术术中切除耳廓瘢痕疙瘩,行局部皮转移术,术中修补局部瘢痕疙瘩切除后所造成的皮肤缺损,术后保持耳廓自然解剖形态,不影响耳廓美观;手术过程简单,容易掌握,是良好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瘢痕疙瘩 外耳廓 局部皮瓣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研究三种荧光剂在逆行岛状皮静脉回流的效果,以寻找最佳的研究方法。方法分别取15只新西兰兔耳静脉血各0.1ml,分离红细胞、FITC标记及检测。45只新西兰大白兔后肢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模型。每只动物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侧,对侧生成相同的皮作为对照,对照侧不注入荧光剂。实验动物按照注入的三种荧光剂不同分成三组,再按注入的途径不同分三亚组。分别取三种荧光剂,通过皮近端给入。在体视荧光显微镜下大体观察荧光的扩散,动脉、静脉亚组5s后,皮下亚组10s后,取下皮做连续两张冰冻切片,分析荧光在血管蒂部的分布。结果FITC标记的红细胞荧光强度均匀,可以用于示踪研究。荧光素钠在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均匀分布;FITC标记的多聚糖主要分布在蒂部的血管,血管周围组织有弱的荧光分布;FITC标记的红细胞分布在蒂部的血管。结论FITC标记的红细胞是研究皮静脉回流的最佳选择,荧光剂可选择性的通过动脉、静脉和皮下三种途径注入。

  • 标签: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荧光示踪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甲腔肿物切除后引起的耳甲腔皮肤缺损,通过耳前局部皮转移修复缺损的手术方法。对8例耳甲腔肿物切除后,采用耳前局部皮修复。效果满意。结果8例耳甲腔肿物切除后,耳前皮修复,皮成活好,缺损修复满意,无耳甲腔变形,外耳道狭窄。结论耳前局部组织转移皮修复耳甲腔缺损皮成活率高,无外耳道狭窄发生。色泽接近耳甲腔肤色。供皮区瘢痕小切口蔽可避免耳甲腔变形狭窄。

  • 标签: 耳前局部皮瓣 耳甲腔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nowimaging,CDFI)技术研究前臂内侧皮(MFF)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为MF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健康志愿者年龄20~60岁,采用CDFI技术对其双侧MFF主干血管及穿支血管(管径≥0.5mm)进行检测。被检者前臂呈外展外旋位,进行相关数据测量;记录每侧MFF穿支血管的数目、血管走行类型;对穿支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A、UA、CIA、ICUA、URA、穿支(管径≥0.5mm)的管径、走行位置、方向、是否进入皮下组织均可显示,频谱示舒张期血流速度极低近消失,呈低速高阻单向频谱。双侧前臂内侧皮穿支的数量、来源、走行位置、及穿深筋膜处位置并不对称。160侧前臂内侧皮共检测到穿支动脉(管径≥0.5mm)645支,平均4.03支(3~6支),蒂长4~38mm,可见三种类型Ⅰ型肌皮穿支(12.4%);Ⅱ型肌间隙皮穿支(83.7%);Ⅲ型直接皮穿支(3.9%)。最粗大穿支管(外)径1.0±0.3mm。尺动脉及各穿支血管频谱形态表现各异;峰值流速左右侧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5),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MFF穿支的来源走行分布,有无变异或缺如,进行体表定位,并可评价血管质量,对MFF的设计提供依据。

  • 标签: 前臂内侧皮瓣 穿支 高分辨力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作者简介杨兴锋(1969.5-),男,湖北武汉人,汉族,本科。手足显微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能开展断指(肢)再植,手指再造,手足部皮修复及复杂手足外伤治疗等各种较高难度手术,学科带头人及科室主要创始人之一,从事骨外科、手足显微外科工作20余年。摘要目的探讨手外伤带蒂髂腹股沟皮整形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至2010年1月,采用带蒂髂腹股沟皮修复手外伤病人339例,修复术后对255例患者进行了整形治疗。结果339例的手外伤患者采用带蒂髂腹股沟皮修复治疗,其中255例皮修复术后进行了整形,约占75.22%,整形术后皮成活率为100%;84例皮术后未进行整形,约占24.78%。带蒂髂腹股沟皮修复术后6~12个月之间为常规整形时间,整形术后随访6~8个月,皮伤口全部Ⅰ/甲愈合。皮整形术后的愈合时间约为2~3周,平均约为2.5周。结论手外伤带蒂髂腹股沟皮整形术后效果理想,患者和家属满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参考价值。

  • 标签: 手外伤 带蒂髂腹股沟皮瓣 整形术后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