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1997年我科收治颅脑损伤合并不同部位肢体骨折病人31例。一、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16~50岁。致伤原因:车祸21例,煤块砸伤6例,棒伤4例。颅脑损伤病人按《黄家驷外科学》所提改良GCS分类标准分为,轻型11例,中型15例,...

  • 标签: 颅脑损伤 合并症 肢体骨折 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下应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进行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及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评价其在颈椎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8例择期或急诊颈椎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随机分为2组(n=84):Glidescope喉镜组(G组)和纤维支气管镜组(F组)。在快速静脉全麻诱导后分别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和纤维支气管镜经口腔插管,记录插管操作时间、次数和并发症,并测量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L)、插管后lmin(T4)、气管插管后3min(T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G组84例患者中,78例一次插管成功,4例二次插管成功,2例插管失败,改为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插管成功率为97.6%;F组84例均成功插管。气管插管过程中2组的HR、SBP、DBP、MAP平稳,而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ideScope视频喉镜插管迅速,成功率高,心血管反应轻微,操作简便,便于携带,适合颈椎外伤患者应用管理气道。

  • 标签: 颈椎 脊柱疾病 喉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 插管法 气管内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院2007~2013年收治的38例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资料。后凸≤20°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并Cage融合内固定术(A组,共8例);后凸〉20°采用后方突出椎间盘摘除、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B组,共3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38例均骨性融合。A组患者术后后凸角度无变化,B组患者后凸角由术前的平均48°,改善为术后25°。2组患者VAS评分和DO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FrankelC级1例恢复到D级,D级7例恢复到E级。B组FrankelC级6例恢复到D级,4例恢复到E级;FrankelD级16例恢复到E级,4例无明显变化。34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21例腰背痛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后凸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后凸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两种不同脊柱后路减压方法治疗腰段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6年3月~2002年6月收治的腰段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76例,按不同减压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切除一侧或两侧椎板、椎弓根或部分关节突行侧前方环状减压AF内固定者40例,为直接减压组;体位复位结合AF器械矫正复位36例,为间接减压组.统计学分析,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中晚期并发症,根据是否有腰背痛,下肢根性痛、麻木无力,两便功能障碍进行评定.生活能力按FIM评定.结果两组病例获6个月~5年随访,结果表明,术前脊髓完全性损伤,术后均无恢复;术前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直接减压组高于间接减压组;术后生活自理能力,间接减压组好于直接减压组.结论间接减压手术方法治疗腰段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不失为一种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减压 胸腰段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并发症 术后 脊柱后路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后路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腰椎Chance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AS合并腰椎Chance骨折的患者182例,均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固定每个伤椎上下各2个椎体,必要时行扩大内固定术。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41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物无松动和断裂。术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良好,Frankel分级均恢复至D级或E级。结论AS合并腰椎Chance骨折经单纯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伤椎上下各固定2个椎体,可获得坚固内固定,骨折愈合良好。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脊柱炎 强直性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胸膜外前路减压与重建手术治疗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6年2月~2002年12月对62例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胸膜外前路减压与重建手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1.5~8年的随访,46例椎体近解剖复位,16例复位良好.无感染、无胸膜粘连和断钉等并发症,全部椎体间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恢复:除6例A级及2例D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恢复.矢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28.4°,术后平均为14.3°.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椎体的41.3%,术后平均92.4%.结论胸膜外前路减压与重建手术可解除脊髓的压迫、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的序列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且减少胸腔的并发症.

  • 标签: 前路减压 胸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 并发症 椎体 胸膜外
  • 简介:目的观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4年5月有68例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接受前路减压、结构性植骨及钛板固定治疗.本组男45例,女23例,年龄14~61岁,平均36.7岁.骨折节段:T111例、T1220例、L133例、L212例,为L1,21例和L2,31例.神经功能情况:完全性截瘫10例,不全性截瘫58例.固定器材:Z-PLATE钛板43例,PROFILE钛板19例,ALPS钛板6例.植骨材料:自体髂骨块45例和充填自体碎骨的钛网23例.采用Frankel分级和ASI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脊柱畸形角(Cobb角)的纠正、减压范围、骨块或钛网的位置及骨愈合情况.结果65例随访8~48个月(3例失访),平均15.6个月.61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提高了1.25级,ASIA评分明显提高.CT及MRI检查示椎管减压彻底.髂骨块和钛网均无松动、移位等变化.三种钛板均无松动、移位及断裂.所有随访病例脊柱畸形均获得良好矫正和骨性融合,无畸形矫正的丢失.结论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安全彻底,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钛板内固定和结构性植骨稳定性好,骨性愈合率高.

  • 标签: 钛板 胸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 固定治疗 钛网 前路减压植骨
  • 简介:目的探讨锁钩接骨板治疗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对8例锁关节脱位、1例锁骨近端骨折及1例锁关节脱位合并肩锁关节脱位行锁钩接骨板及锁骨钩接骨板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9-64岁,平均41.2岁。坠落伤2例,车祸伤8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依据Rockwood锁关节术后评分法,优8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0%,疗效满意。结论锁钩接骨板治疗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近端骨折较克氏针、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风险小、固定可靠、符合锁关节生物力学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 标签: 胸锁关节脱位 锁骨近端骨折 胸锁钩 内固定
  • 简介:在脊柱创伤中腰段骨折发生率占首位,且合并脊髓神经损伤者多见。行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行骨折复位、脊髓减压及脊柱内固定术。1996年7月~2004年11月我院采用椎管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plate(钛合金制)内同定术治疗32例腰椎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惟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作者指出颈椎损伤大多数根据力学或形态学进行分类,不能对稳定性进行量化。同神经功能一样,稳定性是关系到治疗和预后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一种针对下颈椎(C3~7)损伤的稳定性进行量化的方法的可信度。在该量化系统中,每一脊柱节段被分成4部分(前、后、右柱和左柱),每一部分均根据骨折移位和韧带损伤的严重性单独进行评分,

  • 标签: 损伤严重度评分 颈椎损伤 可信度 评估 稳定性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椎体爆裂骨折、椎体结核、肿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此类病例行前方减压、前路系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经6个月~2a随访,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全部病例均达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好,椎体高度无丢失,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有效率86.4%。结论对脊柱后柱完整、脊髓受压来自前方的病变进行前路手术,减压彻底、内固定稳定、术后脊柱融合好、脊髓压迫症状恢复快、疗效好。

  • 标签: 脊柱 胸腰段骨折 爆裂性 内固定
  • 简介:腰椎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其中大部分合并有脊髓损伤,也有少部分无脊髓损伤。据本院资料统计,无脊髓损伤的腰椎骨折约占整个腰椎骨折的33.7%。对于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原则上应早期减压、内固定。但对于无脊髓损伤的腰椎骨折,治疗上存在争议。本文回顾了1994年7月~2007年1月本院收治的52例无脊髓损伤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AF治疗、腰椎骨折的应用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详细的影像学分析、AF角度螺栓生理性选择、交替进行的角度矫形和纵向牵引、不同情况下选择减压和复位的顺序等方法,共治疗、腰椎骨折患者218例,平均随访10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椎体高度、椎管狭窄程度、矢状指数的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84%;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正常95%;椎管狭窄经术后CT检查94例术前椎管狭窄程度为“2”和“3”者,术后椎管狭窄程度为“0”占35%,“1”占65%;矢状指数由术前5°-36°,平均20.6°恢复到术后-5°-7°,平均0°;发生螺钉植入长度、角度错误,以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占2.7%,无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正确地选择、应用AF治疗、腰椎骨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实用性,并能最大程度上克服其设计上的不足。

  • 标签: 胸椎 腰椎 椎体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多由高能量致伤力导致,如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等.由于椎体爆裂性骨折多伴有脊柱后结构的损伤,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多,并大都有椎管被骨折块侵占,治疗目的主要是减压和稳定.对于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近期治疗的理念并没有大的改变,但手术方法却有一些变化.

  • 标签: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手术治疗 椎体 常见 脊柱稳定性 坠落伤
  • 简介:腰段(T11~L2)脊椎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而使其容易发生损伤:①胸椎较为固定,腰段成为活动的腰椎与固定的胸椎之间的转折点,躯干活动应力集中于此。②胸椎生理后凸,腰椎生理前凸,腰段为两曲度的衔接点,肩背负重的应力集中部位。③关节突关节面的朝向在腰段移行。以上3个特点构成腰段脊柱损伤发生率高的内在因素。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极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极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二期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例,女9例;年龄为11~17岁,平均13.4岁。Cobb角为130°~170°,平均159°。采用二次手术,一期将130°~170°极重度的脊柱侧凸矫正47%左右,将其变为重度脊柱侧凸,4~6个月后再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二期矫形,使矫正率达到65%左右。一期手术行小切口手术,采用内撑开技术进行撑开。4—6个月以后再行二期手术,常规后路矫形,僵硬的病例可采用小关节突松解或者360°截骨,并进行剃刀背切除和植骨。结果二次术后Cobb角为46°~66°,平均58°。身高增加14~21cm,平均19.1cm。所有病例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极重度脊柱侧凸的患者采用二期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畸形的矫正率,手术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

  • 标签: 胸椎 脊柱侧凸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爆裂骨折前后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7年3月,收治平均年龄为31.2岁的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44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A级2例,B级13例,C级19例,D级10例。根据伤情26例选择前路手术,18例选择后路手术。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神经损伤症状无加重。44例获得9~52个月,平均38.8个月随访。除2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外,其余病例均有明显恢复,前后路手术Frankel分级分别平均恢复1.8与1.4级。结论前后路手术各有其特点,前路手术减压更为充分,神经功能恢复较好,融合成功率较高,脊柱序列维持较好。

  • 标签: 胸腰椎 骨折 前路 后路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讨论前路小切口开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共完成前路小切口开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病例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37岁。结核病灶位于T_(3~5)1例,T_(3~4)3例,T4~54例,T_(6~7)1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6°~39°,平均为(26±3.7)°。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小切口开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行抗结核治疗,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25个月,平均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植骨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患者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0°~20°,平均为(15±2.1)°。结论前路小切口开手术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确切等优点,疗效可靠,尤其适应于上段结核。

  • 标签: 胸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11年5月,笔者对32例腰椎结核进行了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术前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5例,C级7例,D级10例,E级9例;术前矢状面后凸Cobb角平均为32.5°(5°~47°);术前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为20~37mm/L,平均28.2mm/L。患者随访时间12446个月,平均22.5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Frankel评分,A级0例,B级0例,C级3例,D级8例,E级21例;后凸Cobb角平均12.3°(4°~20°),矫正率62%;CRP平均为6.2mg/L。术后全身症状消失,腰背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可从事一般工作及日常生活。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创伤小、方法安全、疗效满意。

  • 标签: 胸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 椎弓根钉内固定
  • 简介: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为脊柱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方向,是骨肿瘤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虽然TES技术越来越受推崇,但是仍然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其近年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椎肿瘤 椎扳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