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肾活检是肾脏病诊断的重要技术之一,它有利于明确诊断、调整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对诊断各类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所提供的组织病理学资料是其他任何方法不能获得的。随着实验病理学、免疫学技术和介入性超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肾活检成为确定肾实质病变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的必需手段,尽管定位方法及穿刺针具不断改进,

  • 标签: 肾活检术 肾包膜下出血 介入性超声技术 改良 组织病理学 实验病理学
  • 简介:消化症状是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患者早期出现的临床表现,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日益突出,治疗消化系统症状,不仅能改善CRF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微炎症指标,而且能延缓患者病程发展进程。传统观点认为尿毒症毒素是导致CRF消化系统症状的主要因素,近年研究越来越重视胃肠激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并且在治疗上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消化系统症状 中西医治疗 慢性肾衰竭 发病机制 消化道症状 尿毒症毒素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分TanⅡA高、中、低剂量组,PEG组和复苏24h组,每组6只。采用修改的Yu's法制备本实验模型,观察腹腔注射TanⅡA后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和树突状细胞(DC)的分布特点,并与复苏组比较。结果:TanⅡA能减轻肾组织损伤,降低间质DC的免疫活性,二者呈正相关;面对与对照组,复苏24h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anⅡA具有改善肾组织损伤、调节间质DC分布的作用,以低剂量最佳;而且后者是TanⅡA的作用机理。

  • 标签: 丹参酮ⅡA 出血性休克 再灌注肾损伤 树突状细胞
  • 简介:经皮肾镜术后出血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本院收治1例患者由于合并胡桃夹综合征造成经皮肾镜术后反复肉眼血尿。现回顾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主因“发现左肾结石3年,左侧腰部胀痛1d”于2017年7月12日入院。泌尿系CT平扫提示:双肾多发结石,左侧为主,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左肾盂积水。遂于2017年7月17日行超声引导下左侧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留置左侧双J管及左肾造瘘管后结束手术。术后3d拔除左肾造瘘,术后10d拔除尿管,患者出院。

  • 标签: 胡桃夹综合征 经皮肾镜 出血
  • 简介:目的评价超选择性髂内动脉分支栓塞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大小不等的弹簧钢圈或PVA颗粒,对3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盆腔出血患者进行超选择性髂内动脉分支栓塞术.结果栓塞后出血均停止,血红蛋白水平保持平稳,持续随访无再发出血.结论超选择性髂内动脉分支栓塞术是一种有效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盆腔出血的方法.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栓塞 髂内动脉 出血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前列腺增生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对照术中出血量,探讨其间的相关性。方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2月~2007年6月的100例TuRP组织按前列腺体积进行分组,按病理学类型分别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检测MVD及VEGF的表达。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计算术中出血量,并与病理学分类及MVD、VEGF进行比较。结果1。0例患者中,同体积前列腺术中出血量与MVD、VEGF呈明显相关性。MVD、VEGF高表达者术中出血多(P〈0.05)。随体积增大(〉60mL),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发生变化,但术中出血量与前列腺体积大小不一致,而与MVD、VEGF表达呈正相关。结论TURP术中出血量与前列腺病理学类型相关,组织MVD、VEGF表达高者,术中出血量多。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术中出血 病理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8例HFRS患者和50例健康人ACA-IgM、ACA-IgG,计算阳性率,比较组间阳性率的差异,同时测定HFRS患者24h尿蛋白量、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C3、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指标,比较ACA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上述指标差异。结果:对照组ACA-IgM、ACA-IgG阳性率均为0(0/50),78例HFRS患者ACA-IgM阳性率74.36%(58/78)、ACA-IgG阳性率20.51%(16/78)和ACA总阳性率79.49%(62/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50)(均P〈0.01)。ACA阳性的HFRS患者(62例)较ACA阴性患者(16例)血红蛋白(P〈0.05)、血小板(P〈0.05)和C3(P〈0.01)明显减少,血清尿素氮(P〈0.05)、血清肌酐(P〈0.05)和24h尿蛋白量(P〈0.01)明显增加。结论:ACA是HFRS患者常见的抗体(62/78),参与HFRS的免疫发病,ACA阳性的HFRS患者较ACA阴性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和肾功能损害。

  • 标签: 抗心磷脂抗体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功能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慢性肾脏病(CKD)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伴有CKD的心房颤动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对其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出血副作用,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可能危险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伴有CKD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出血的发生率26.98%(34/126)。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年龄、性别、抗凝时间、抗凝达标时间、INR、CKD分期、肾病类型、贫血、脑卒中病史、肝病、使用阿司匹林和肾衰宁胶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NR、抗凝达标时间、CKD分期、贫血、肝病、使用阿司匹林和肾衰宁胶囊均为伴有CKD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出血的独立危险。结论:INR、抗凝达标时间、CKD分期、贫血、肝病、使用阿司匹林和肾衰宁胶囊均为伴有CKD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出血的独立危险。

  • 标签: 心房颤动 慢性肾脏病 华法林 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晚期膀胱肿瘤所致大出血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大小不等的明胶海绵颗粒和带纤毛钢圈,对14例晚期膀胱肿瘤及4例放射性膀胱炎所造成顽固性出血患者进行了超选择性双侧骼内动脉分支栓塞术.结果采后1-24h尿液转清,3d内血尿基本消失,随访3-36个月,无严重血尿复发。结论超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分支栓塞术是一种治疗晚期膀胱肿瘤及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所致顽固性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栓塞 治疗性 髂内动脉分支 膀胱肿瘤晚期 放射性膀胱炎
  • 简介: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程中形态学改变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规律。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98例经血清学证实为HFRS患者病程中。肾内动脉的血流频谱及血流量与150例正常人对照。形态学通过二维声像图观察肾脏体积、肾实质厚度、椎体回声的改变。结果发热期、恢复期各级肾动脉血流频谱各项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各级肾动脉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在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低于对照组(P〈0.05)。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肾脏形态学改变与正常组比较体积明显增大、肾实质明显增厚、椎体回声减低,部分可见肾包膜下出血。结论HFRS病程中各期形态学和各级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存在着规律性变化,形态学与肾血流动力学变化相结合动态观察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解肾脏病情进展情况,可检测治疗效果,对评估预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