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剂量CT扫描再诊断直径<2.0cm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直径<2.0cm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通过常规CT扫描以及低剂量的CT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主管评分、图像噪声、辐射剂量(剂量长度的乘积、有效管球剂量、CT溶剂剂量指数),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CT征象差异进行分析。结果:6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共85枚肺结节,其中良性结节共20枚,恶性结节共65枚。两种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图像噪声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低剂量CT扫描,获得的剂量长度乘积、有效管球剂量、CT溶剂剂量指数低于常规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CT扫描后的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和常规CT扫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CT扫描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混合磨玻璃结节、毛刺征、分叶征、空泡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胸膜凹陷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良性结节的纯膜玻璃结节、血管集束征的扫描比例,低于恶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2.0cm孤立性肺结节患者通过低剂量CT扫描,能够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临床征象明显,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低剂量CT扫描 孤立性肺结节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CT检查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8年3月-2022年3月40例CT检查增强扫描患者,抽签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心理、依从性。结果:实验组焦虑心理低于对照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CT检查增强扫描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综合护理 CT检查增强扫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以原发性肝癌为对象,探究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征。方法:研究起始阶段、研究终止阶段分别是2020.3、2021.3,研究疾病为原发性肝癌,选取该阶段在本院进行螺旋CT检查的患者50例进行研究,其中常规平扫设为对照组,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设为观察组,患者均是50例,比较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组肝脏病灶CT显示率、阳性检出率明显更大(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进行常规平扫的基础上,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可提升检出率。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螺旋CT 常规平扫 增强扫描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CT增强扫描进行造影剂注射时,极易发生外渗情况,分析细节护理对外渗发生的影响。方法:共纳入患者84例,均在2020年8月-2022年2月入院,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观察组,前者常规护理,后者加用细节护理,各42例,比较两组外渗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总满意度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95.24%VS76.19%](P<0.05);外渗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2.38%VS19.05%](P<0.05)。结论:经细节护理可有效减少CT增强扫描患者的造影剂外渗情况,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细节护理 CT增强扫描 造影剂 外渗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胸部体检检查肺部病变应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112例胸部体检人员,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研究组采用低剂量扫描,对比两组人员肺部病灶数量,以及肺部结节影像学征象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结节、肺气肿、肺炎、淋巴结钙化和肺结核病灶数量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空洞、毛刺征、支气管征、分叶和钙化等征象状况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常规剂量扫描,在诊断效果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可以避免患者承受较多辐射,减少CT运营成本,具备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 肺部病变 肺部结节 临床价值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诊断腮腺肿瘤中,MSCT双期增强扫描+彩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7~2021.5期间我院62例疑似腮腺肿瘤患者为例,全部患者均接受MSCT(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以及病理诊断,将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MSCT+CDFI、MSCT对腮腺肿瘤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结果:本次研究中的62例疑似腮腺肿瘤患者,50例被确诊为腮腺肿瘤;经实践得出采用MSCT+CDFI检查腮腺肿瘤时,敏感性为80.00 %,特异性为66.66%。采用超声检查法,对于腮腺肿瘤检查的敏感性为62.00%,特异性为25.00%。两种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MSCT+CDFI更高,(P<0.05)。MSCT+CDFI诊断法对腮腺肿瘤诊断率明显高于MSCT,(P<0.05)。结论 :MSCT双期增强扫描+ CDFI可提升腮腺肿瘤检出率,且特异度与敏感度也均高。

  • 标签: MSCT双期增强扫描 彩超对腮腺肿瘤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01月-2022年01月到本院治疗肺结核患者100例,依照病例诊断结果,对全部患者实施低剂量螺旋CT扫描、DR扫描,分析诊断价值。结果:实验组总检出概率98(98.00%)高于对照组80(80.00%),P<0.05;实验组病理特征检查精准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肺结核,总检出率较高,可运用。

  • 标签: 低剂量螺旋CT扫描 肺结核 DR扫描 病理特征检查精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实施头颈部CT血管造影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时间段在2018年1月~2021年5月范围,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选择常规剂量以及低剂量扫描技术完成疾病诊断,分别设为常规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所检查对象均为同一批患者,组间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噪声、衰减值、CNR(载噪比)以及SNR(信噪比)]、辐射剂量[DLP(剂量长度乘积值)、CTDlvol(CT剂量指数值)、ED(有效剂量)]。结果:低剂量组C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差别不明显(P>0.05);低剂量组S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低,噪声以衰减值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高(P

  • 标签: 低剂量扫描技术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实施头颈部CT血管造影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时间段在2018年1月~2021年5月范围,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选择常规剂量以及低剂量扫描技术完成疾病诊断,分别设为常规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所检查对象均为同一批患者,组间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噪声、衰减值、CNR(载噪比)以及SNR(信噪比)]、辐射剂量[DLP(剂量长度乘积值)、CTDlvol(CT剂量指数值)、ED(有效剂量)]。结果:低剂量组C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差别不明显(P>0.05);低剂量组S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低,噪声以衰减值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高(P

  • 标签: 低剂量扫描技术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增强CT扫描小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小肝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确诊,开展CT平扫检查和动态增强CT扫描,分析结果。结果:病例中单发病灶34例,多发病灶11例,共计45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共19个,(42.22%),位于肝右叶病灶共26个(57.78%);病灶直径范围0.8-2.9cm,平均(1.82±0.51)cm。结论:临床鉴别小肝癌时,可采用增强CT方式扫描,这样可为医生供应三期动态影像特征,有助于病情的诊断。

  • 标签: 动态增强CT 小肝癌 影像学特点 定性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47例自2021年5月~2022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实施64排CTA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诊断,对比CTA及CAG狭窄冠状动脉检出情况并分析CTA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CTA与CAG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分支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64排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47例自2021年5月~2022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实施64排CTA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诊断,对比CTA及CAG狭窄冠状动脉检出情况并分析CTA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CTA与CAG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分支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64排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文章重点针对肝硬化伴肝癌患者诊断期间,经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研究过程中共择150例2015年1月-2021年1月确诊的肝硬化伴肝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对其进行MRI与 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并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 参与研究的患者共150例,病灶共163。MRI影像学检查各时期检出率分别为,动脉期(96.31%)、门脉期(85.89%)、延迟期(89.57%);CT影像学检查各时期检出率分别为,动脉期(86.50%)、门脉期(80.37%)、延迟期(83.43%);MRI诊断总检出率(96.93%),CT诊断总检出率(86.50%);两种诊断结果可见明显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针对肝硬化伴肝癌患者诊断时,应用MRI诊断的结果相较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更具有优势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临床应用价值显高,值得广泛应用于对肝硬化伴肝癌患者的诊断。

  • 标签: 肝硬化伴肝癌 MRI 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中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胸部的临床价值。方法 文章研究时限定为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共有研究对象3000人,均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胸部CT体检的体检者,结合体检者信息随机分组,每组1500人、组间差异在于对照组实施管电压 130kV,电流 70mA及螺距 0.8mm检查、观察组实施管电压 110kV,电流 20~ 30m A及螺距 1.5mmCT扫描,比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与对照组相似,P>0.05。且辐射加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低剂量扫描 多排螺旋 CT 辐射剂量 健康体检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腹部增强CT扫描在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50例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诊断过程中均采用了腹部增强CT和腹部X线两种诊断方法,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采用腹部增强CT方式对于肠梗阻检出率、梗阻位置判断准确率和图像清晰率更高,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腹部增强CT方式对于肠粘连、肠道肿瘤和腹腔感染的检出率高于腹部X线的检查方式(P<0.05),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患者对于实施腹部增强CT的检查方式的接受评分高于腹部X线,(P<0.05),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部增强CT扫描对于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的检出率较高,且对于肠粘连、肠道肿瘤和腹腔感染的检出率更高,患者接受度也相对较高,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腹部增强CT 结肠肿瘤性肠梗阻 腹部X线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这一情况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引用情况。方法:针对180例CT增强扫描患者为对象,样本来源于2021年6月,截止为2022年5月前来的患者,按照时间划分两个对比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预见性护理,对比增强扫描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满意度对比中,观察组患者以95.56%,高于对照组的87.78%,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预见性护理对于CT增强扫描患者,有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预防过敏、外渗等不良事件,值得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CT增强扫描 碘造影剂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在慢性胰腺炎中的价值。方法:选用2020年3月-2022年3月40例确诊慢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40例确诊胰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采用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指标。结果:观察组胰腺增大、周围组织血管侵犯及周围淋巴结肿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灶囊肿、病灶内钙化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在慢性胰腺炎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在诊断中推广和使用。

  • 标签: CT 核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慢性胰腺炎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在慢性胰腺炎中的价值。方法:选用2020年3月-2022年3月40例确诊慢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40例确诊胰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采用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指标。结果:观察组胰腺增大、周围组织血管侵犯及周围淋巴结肿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灶囊肿、病灶内钙化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在慢性胰腺炎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在诊断中推广和使用。

  • 标签: CT 核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慢性胰腺炎 影像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