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9 个结果
  • 简介:西单是一种针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在风湿性疾病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西单在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脊柱关节病、银屑病关节炎、成人斯蒂尔病、克罗恩病、眼色素膜炎、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 标签: 英夫利西单抗 肿瘤坏死因子 风湿性疾病 治疗
  • 简介:炎性关节病是一组慢性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及其相关的关节炎,它们的治疗一直是风湿病学家面临的挑战.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生物制剂,它的出现为炎性关节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本文着重介绍了西单-一种人/鼠嵌合的肿瘤坏死因子的单克隆抗体治疗这组疾病的最新进展,并综述了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

  • 标签: 英夫利西单抗 炎性关节病
  • 简介:目的探讨西单治疗严重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医院风湿科收治的严重RA患者57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联合组28例和常规组29例。两组患者均给与甲氨蝶呤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西单治疗,均治疗24周。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晨僵时间、休息痛、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较常规组显著减少,握力显著增强(P<0.05);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细胞介素-1(IL-1)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治疗12周后,联合组的ACR50率为21.4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3.45%(P<0.05),两组患者的ACR20及ACR70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联合组的ACR70率为42.86%,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90%(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5.00%,常规组为1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单辅助甲氨蝶呤治疗严重RA患者,有更显著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英夫利西单抗 类风湿关节炎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抗肿瘤坏死因子-α(anti-TNF-α)是新型的能够有效治疗难治性炎症性肠病(IBD)的药物,但也有许多不良反应,需要小心监控治疗。其中英单抗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对其治疗IBD的潜在风险进行综述,包括输液反应、恶性肿瘤、结核、感染、红斑狼疮等。

  • 标签: 炎性肠病 英夫利昔单抗 不良反应 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采取纳武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一线治疗效果;方法:经过在2023年1月到2023年12月收治的5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进行分析中,通过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化疗组实施化疗,双免疫治疗组实施双免疫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数据;结果:双免疫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纳武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在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中显示出了显著的抗肿瘤效果。然而,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更好地理解免疫治疗在MPM中的作用机制,并解决其面临的挑战,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 标签: 恶性胸膜间皮瘤 纳武利尤单抗 伊匹木单抗一线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妥昔单抗导致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LON)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2年12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1.5×10^9/L为判定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标准。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66例,男性94例,女性72例;年龄16-90岁,平均年龄(63±11)岁;B细胞淋巴瘤15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6例,视神经脊髓炎2例;妥昔单抗疗程为2-16个,中位疗程5个。15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AnnArbor分期为Ⅰ、Ⅱ、Ⅲ、Ⅳ期者分别为37、30、22和66例;骨髓受累者27例。166例患者中19例(11.4%)发生20例次LON,其中10例(6.0%)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级6例,4级4例);末次应用妥昔单抗至发生LON的中位数时间为56d(22-105d);最低NEUT的中位数为0.95×10^9/L[(0.05-1.47)×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期间3例患者(均为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出现并发症(肺炎/菌血症、带状疱疹、发热各1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及抗感染或抗病毒治疗后恢复。出现LON后5例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4级4例,3级1例)接受了GCSF治疗,14例未行特殊干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6d(5-42d)。没有发现LON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瘤分期、骨髓是否受累有关,但停药6个月时LON患者的IgM水平和B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无LON患者(均P<0.001)。结论我院妥昔单抗致LON发生率为11.4%。妥昔单抗所致2-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呈自限性,预后良好;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可并发感染,使用GCSF治疗有效。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减少 利妥昔单抗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42例妥昔单抗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进行综合分析:有20例是急性输注反应,其中发生过敏性休克3例;血液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各6例;肝损害5例;胃肠道损害3例,含1例出现胃肠穿孔;肾功能异常、高血压加重各1例。妥昔单抗可引起严重ADR/ADE,须加强该药ADR/ADE的研究及防治。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急性输注反应 血液系统损害 肝损害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信迪单抗注射液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病例分析结合文献回顾分析静脉滴注信迪单抗注射液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结论:静脉滴注信迪单抗注射液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信迪利单抗 晚期宫颈癌 疗效及安全性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信迪单抗注射液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病例分析结合文献回顾分析静脉滴注信迪单抗注射液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结论:静脉滴注信迪单抗注射液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信迪利单抗 晚期宫颈癌 疗效及安全性
  • 简介:目的:了解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的研究现状。方法: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rituximab和lymphoma为主题词检索,利用数据库提供的出版年、研究方向、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和来源出版物等条件进行分析,并分析文献引用情况。结果:检索到13163条文献,文章发表量与引文数逐年递增;hematology是该领域目前研究最多的方向;美国以占世界发表文章总量的36.50%名列第1位,中国则以5.56%名列第7位。排名前10位的机构均来自美国;中国研究机构中,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文章发表最多。结论:美国在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研究方面领先世界,欧洲和日本、中国等紧随其后,但中国与美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淋巴瘤 文献计量分析
  • 简介:1.病史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剂量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择取本院收治的SLE患者68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总缓解率显著升高,外周血B细胞水平显著下降,1年随访后复发率、SLEDAI、BILAG评分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妥昔单抗治疗SLE效果良好,且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利妥昔单抗 疗效
  • 简介: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必须依赖丰富的营养供应。新生血管的生成为营养物进入肿瘤组织.代谢产物运出肿瘤组织外。以及肿瘤转移提供了基本条件。研究发现,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的因子有30余种。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抑素、纤维蛋白生长因子等,其中.VEGF在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正常组织器官中低表达,在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

  • 标签: 贝伐单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恶性肿瘤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难治性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行妥昔单抗治疗对有效性的价值。方法:时段:2019.12~2020.12,选择本院接收的肾病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研究内容者共计90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5例(妥昔单抗治疗),对比治疗效果、不同时间段复发率、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分析治疗效果,和对照组(82.22%)相比,观察组(97.78%)更高,P<0.05。分析不同时间段复发率,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复发率更低,P<0.05。分析各项临床指标,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白蛋白、IgM、IgA、IgG更具优势,P<0.05。结论:实施妥昔单抗治疗方法,对难治性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具有降低复发率、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有效率,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难治性激素耐药型 肾病综合征 治疗效果 利妥昔单抗 复发率
  • 简介: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乳腺内科应用曲妥珠单抗所致不良反应38例,又检索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PubMed筛选出的曲妥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文献10篇(39例),合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我院38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min者21例(55%),1~2d者9例(24%),3~7d者8例(21%);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2例,表现为严重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永久终止曲妥珠单抗的治疗。在数据库检索到的39例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min者30例(77%),大于7d者4例(10%),未报道发生时间5例(13%);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9例,包括非感染性肺炎和心脏毒性,未影响治疗。结论:曲妥珠单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多在第一次输注时发生;用药前先给予苯海拉明、地塞米松预防,可降低其发生率;加强监测,预防心脏毒性,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曲妥珠单抗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奥马佐单抗为抗免疫球蛋白E(IgE)的重组人源化(嵌合)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成人和青少年的中重度持续性哮喘。FDA最近收到奥马佐单抗引致严重危及生命过敏反应的新报告。奥马佐单抗引致过敏反应通常是在用药后2h内,但最新报告显示,奥马佐单抗引起的迟发过敏反应出现于2-24h,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并且即使第1次使用奥马佐单抗也可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症状和体征为:支气管痉挛、低血压、晕厥、荨麻疹、咽喉或舌部血管性水肿,其发生率约为0.1%。FDA要求医师在应用奥马佐单抗后2h内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反应,并为预防危及生命过敏反应的发生做好救治准备。

  • 标签: 致过敏反应 单抗 生命 重危 迟发过敏反应 单克隆抗体
  • 简介:据媒体报道,北京某药店为了吸引消费者,可谓深思熟虑,花样翻新:把食品、日化用品这些与药品毫不相干的商品开成药品报销医保,以假乱真,拉拢参保群众骗取医保资金。(详见www.ydzz.com)

  • 标签: 药品报销 媒体报道 消费者 医保
  • 简介: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是一种完全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其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结合,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雷莫芦单抗目前被获批适用于晚期胃癌、食管胃交界腺癌、结肠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本文就雷莫芦单抗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不良事件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雷莫芦单抗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