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8 个结果
  • 简介:从总体上说,梁启超不是坐而论道的书斋学者,他的宪法思想不是学术研究的结果,不能从体系化与本质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梁启超的宪法思想是对实践过程的表达,是宪法实践在梁启超心镜中的投射。因此,应当根据"见之于行事"的理路来看待梁启超的宪法思想。从19世纪末到1918年,在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段落里,梁启超在不同的时势背景下,分别强调了宪法的多个面相,这些随势赋形的宪法思想,是流淌的宪法思想,是梁启超"见之于行事"的思想结晶,具有鲜明的液态属性。

  • 标签: 梁启超 宪法思想 本质主义 法学方法
  • 简介:一、什么是宪法宪法既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总纲领,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章程和纲领,不只是宣示性的或者指导性的,而是具有国家强制约束力的。同时,宪法又不同于一般法律,不同在于,宪法是根本法、最高法。所谓"根本法",是就宪法内容上讲的,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所谓"最高法",是就宪法效力上讲的,是指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序言最后一段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

  • 标签: 强制约束 根本政治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 委员长会议 依宪治国 立国之本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宪法精神抵达人心,让宪法精神开启法治之门,成为国家信仰。在这种信仰之下,治理者敬畏法律,知道运用权力的分寸和边界,不敢越雷池一步,被治者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他都不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不会缘于恐惧而妥协甚至背叛自己的内心,因为他知道宪法是他最后的也是最强大最坚固的庇护所。

  • 标签: 宪法信仰 宪法精神 依宪治国 宪法解释 治理者 地方各级人大
  • 简介:(2015年12月4日)今天,是第二个国家宪法日。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出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去年,在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 标签: 国家宪法 人民意志 法律权威 宣传教育 实施宪法 法律地位
  • 简介:宪法商谈理论是对传统宪法解释学的发展。普通商谈哲学和当代审议民主政治理论构成了宪法商谈的理论基础。从比较宪法学的角度来看,宪法商谈有三个基本的层次,连接着以司法权为核心的政治国家与生活世界。宪法商谈理论对于宪法解释学最大的发展即在于,将宪法不仅仅理解为主观权利保障的清单,而是一种对公共善的担保,因此宪法实施不仅仅取决于某种独断论的解释模式及方法,也取决于以理解和论证为核心的公共生活本身。

  • 标签: 宪法商谈 宪法解释 对话政治 公共理性
  • 简介:宪法解释建议权是以解释宪法的方式、程序,实现修改宪法之目的,并具有宪法修改效果的宪法解释首要程序,其源于我国宪法修改程序中宪法建议权的宪法惯例,旨在通过宪法程序避免宪法的频繁修改。执政党是提出宪法解释建议权的主体,由宪法规定的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的各国家机关是提出宪法解释议案的主体。明确宪法解释建议权,是健全我国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为具有宪法修改效果的宪法解释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助于运用宪法方法维护宪法的高度稳定性,实现以宪法发展指引和保障的功能。

  • 标签: 宪法修改 宪法权利 执政党 宪法解释 建议权 宪法方法
  • 简介:基于宪法审查制度在一国法治制度中的重要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宪法审查制度。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宪法审查已然成为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但中国的宪法审查(宪法监督)制度尚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奥地利,以凯尔森的法学理论为基础而设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法院较好地履行了宪法审查和保障宪法的职能。

  • 标签: 宪法法院 凯尔森 法学理论 审查制度 宪法监督 宪法实践
  • 简介:前不久,我们迎来了第二个国家宪法日。从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到现在,虽然只有一年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一年中,我国的法治建设呈现出了积极的变化,一股前所未有的宪法热正在中华大地上掀起。出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意见,举办党政干部宪法知识培训;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开展学习宪法征文、模拟法庭活动。

  • 标签: 模拟法庭 法治教育 媒体组织 公益宣传 领导干部 法治意识
  • 简介:法国大革命之后,如何在新宪制中安置一个拥有显赫声望的建国之父,从来都是民主国家的难题。我国的1954年宪法在制订时也同样面临着这一困境:一派观点认为,"建国"只是完成共产革命的一个中间环节,那么革命领袖便应自然地转化为国家元首。另一派观点则认为,在人民主权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已被确立的前提下,将单个个体提高到最高权力的中枢就必定构成了对宪法精神的伤害,因此它必须从宪法中移除或彻底形式化。而在作为制宪者的毛泽东看来,国家主席未必是一个实质的职位,却必须拥有实质的职权;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担当政治上的"国家元首",而是在"继续革命"的意义上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时期"不偏离其路线的制度保障。在最终的宪制安排和日后的宪政实践中,拥有全国武装力量统率权和最高国务会议召集权的国家主席的确有效地实现了上述创制动机。但革命政治的延续性与日常政治的周期性之间的不匹配,最终导致了这一制度的瓦解。

  • 标签: “五四宪法” 国家主席 制宪权 毛泽东 “过渡时期”
  • 简介:罪责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等原则,乃是今天法治国家刑法的传统内核,在德国,这些刑法的基本原则已经逐渐转型为现行宪法上的内容了。这一转型过程,使得我们在进行刑法讨论时,需考虑宪法上的视角。刑法的解释方法中也增添了宪法导向的解释和合宪解释的选项。刑法基本原则宪法化,虽使得刑法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也可能削弱刑法的明确性,但同时它也使刑法基本原则具备了“实定、现行宪法”的身份,提升了规范层级,进而在实践中变得更加有效。这些特点体现在击落客机案、静坐案和竞选捐助案等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判例中。从德国角度看,尽管具体案件情况殊异,对这一宪法化转型总体上仍应予以正面评价。不过,这不意味着要取代刑法基本原则和取消刑法学的独立思考。

  • 标签: 刑法基本原则 宪法化转型 合宪解释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
  • 简介:一、导言依照国民政府26年5月18日明令宣布,曾经立法院同年4月30日删定的“五五宪草”第142条,规定“宪法之解释,由司法院为之”(参看第140条),又第79条,“司法院有统一解释法律命令之权”。时贤对此颇有商讨,因为是项规定影响很大,归纳说来,可分为下列四端:(1)解释宪法之权,深切控制宪法本身的涵义;(2)深切操持宪法的生机;(3)深切监护宪法和一般法律命令之实施,或其相互间的消长成败;(4)深切影响民众本身与民众对政府的权义关系。

  • 标签: 宪法 国民政府 解释法律 立法院 五五宪草 命令
  • 简介:2015年12月24日,天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天津市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十条,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为依据,对本市宪法宣誓的人员范围、宣誓誓词、仪式组织等进行了细化,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推动全社会法治信仰的形成。

  • 标签: 实施宪法 于彰 国家工作人员 依宪治国 地方组织法 国家权力机关
  • 简介:一、新世界主义刘擎:我的发言并不是真正的论述,只是想勾勒一下我们已经思考的和正在思考的问题。实际上核心问题是未来中国秩序和世界秩序的关系,其实这是内外双重性的考虑,我们不认为能脱离世界结构来思考中国本身,就像一个人不能脱离外部来思考自己一样。也就是说,世界是包含中国的世界,中国是在

  • 标签: 世界结构 世界秩序 文化理想 国家主权 现代中国 民族国家
  • 简介:近年来,我国宪法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宪法文本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在本质上,宪法文本主义是文本主义在宪法解释学上的一种体现。其主要强调:尊重宪法;以宪法为中心;探求宪法文本的明显含义;排斥其他因素;反对文字主义与文本虚无主义等。公允地说,宪法文本主义有助于宪法学的发展,但其缺陷也较明显。对于宪法文本主义的主张、实质、认定标准以及其内在的缺陷进行反思,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宪法学方法的整体认识。

  • 标签: 宪法 文本主义 宪法解释
  • 简介:任何一部宪法的实施,都离不开健全的宪法监督制度。宪法监督体制或监督宪法实施体制是一个国家为了保证宪法顺利实施,维护宪法权威而采取的重要制度形式。它包括着对实施宪法监督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等内容的规定,本文以宪法监督主体为视角谈谈如何完善宪法监督制度。

  • 标签: 宪法 现状分析 宪法监督制度
  • 简介:据路透社报道.泰国新宪法起草委员会一名成员1月15日称,泰国宪法拟首次写入词汇“第三性别”,以此在法律上让跨性别和同性恋群体得到更公正对待。

  • 标签: 性别 宪法 泰国 同性恋群体 委员会 路透社
  • 简介: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这一天,国务院法制办公窒公布了《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办法》首次明确了持证人的权利,明确持证人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等权利。

  • 标签: 居住证管理 国家宪法 改革 国务院法制办 免费义务教育 人的权利
  • 简介: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一制度具体应该怎么操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法律学子们在宪法老师的引导下做了初步探讨。他们对古今中外的宣誓制度进行了整理和比较,认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必要的、可行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在培育一种宪法文化。大家对我国宪法宣誓的主体、对象、誓词、程序等内容建言献策,对宪法宣誓制度应宪法化还是法律化等问题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建议。

  • 标签: 宪法宣誓 宣誓主体 宣誓对象 宣誓词 宣誓程序
  • 简介:公私领域分离为构建现代政府模型所必需,自1949年以来,中国在此方面历经两个阶段:一是私人领域消失,二是残缺的私人领域重现。当前公私领域分离不足造成公权力不受制约、个人权利易遭侵犯、民众不安全感较强、社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社会稳定受冲击等后果。尽管公私领域分离需要在立法和法律实施两个层面确立,但首先应该体现在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之中。然而,中国现行宪法虽然在构建公权力和保障个人权利方面有所建树,但尚有部分条款导致公私领域混同以及公权力范围无明确边界等问题。唯有再次修改宪法,删改关于中央公权力边界不明与公权力不当介入私人领域的相关条款,方可确立公私领域的适当分离,构建现代政府模型。

  • 标签: 公私领域分离 宪法修改 个人权利 公权力 辅助原则
  • 简介: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从国家层面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对当前各地自觉自发进行的宣誓活动进行了统一和规范,确保了宪法宣誓的严肃性、权威性。统一简洁的70字誓词,既凸显了宪法权威和宪法职责,又将宪法精神具体化为公务员职业价值和操守加以强调,迈出了宪法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的一大步。

  • 标签: 宪法权威 宣誓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 内涵 仪式 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