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博士学习动机是影响博士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采用质性方法对某"985"高校的博士学习动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博士学习动机是内部动机(学术兴趣、自我提升的意愿)和外部动机(规定的毕业要求、个性化目标)的某种组合,博士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包括任务特性、教学水平、指导水平、学习氛围、个人因素以及经济压力。提出激发和增强博士学习动机的建议。

  • 标签: 学习动机 博士生 质性研究
  • 简介:本文利用我国博士教育的基本宏观数据,计算了我国博士的总体及分学科累计延期毕业率,发现博士累积延期毕业率在高位运行,各个学科间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历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波动不大。通过按期毕业率的3种假设计算了我国博士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并构建了我国博士延期的毕业水池模型,同时还考察了我国在校博士的年级结构。此外,通过2003届、2008届的微观数据,分别比较了这两届博士毕业的真实延期毕业率与累积延期毕业率的差别,发现累积延期毕业率普遍存在"高估"的现象。

  • 标签: 博士生延期毕业 延期毕业率 水池模型 年级结构 学科差异
  • 简介:丹麦博士教育历史悠久,但现代学位系统的建立相对较晚。本文论述了丹麦博士教育的现状,总结了丹麦博士教育的三大特点:小而精的教育模式,对博士的资助金额高,重视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丹麦博士教育对中国博士教育发展的若干启示。

  • 标签: 丹麦 博士生教育 特点 启示
  • 简介:跨学科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跨学科博士培养目标所体现出的"双重"或"多元"特点常常使博士在课程学习、时间投入及活动参与方面遭遇各种困境,难以适应跨学科学习及研究工作,以致出现学科认同危机。根据国内外经验,将跨学科博士的社会适应过程分为预备期、形式化、去形式化和个性化四个阶段,分析了影响跨学科博士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因素,最后从人才培养与评价的视角提出了促进跨学科博士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建议。

  • 标签: 跨学科 博士生 学科认同 社会适应
  • 简介:通过选取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0—2015年度博士毕业科研论文为分析对象,从论文基本信息和文章类型、参考文献、被引用情况、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控制等质量特征角度对博士教育改革前后科研论文质量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实施了以高水平论文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后,博士发表的科研论文质量要明显优于改革前的博士发表的科研论文。改革后的博士更加注重国际前沿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加注重实证分析以及对论文结论可靠性的验证。

  • 标签: 科研论文质量 对比分析 博士生教育改革
  • 简介:2015年10月23—25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教育年会在北京召开。论坛就国内及国际教育合作交流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其中.研究教育国际论坛集中探讨了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学者自由流动,提升研究教育国际化水平:如何促进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同建设研究教育命运共同体,协力构筑研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欧洲大学协会博士教育委员会主席梅丽塔.科瓦切维奇(MelitaKovacevic)女士在论坛中作了主旨发言。

  • 标签: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委员会 欧洲大学 博士生 合作机会
  • 简介: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创新组织形式,由于博士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承担者,因此国外许多大学将协同创新的理念引入博士培养,形成了一种新的“联合培养型”博士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促使人才培养活动跨越传统边界,表现出跨学科协同、跨部门协同和跨国界协同等协同创新特征。

  • 标签: 协同创新 联合培养 博士生教育模式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吉本斯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2的独到见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即由“知识是由什么构成的”这种局限于单一学科内、为知识而知识、受大学共同体所控制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为具有更为宽泛的质量控制系统、具有跨学科或超学科特点、

  • 标签: 哈佛大学 研究生培养 跨学科 教育哲学 教育学 博士
  • 简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研究教育互为支撑,相辅相成,是高校与工程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实施的初衷。随着联合培养博士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项目实施质量进行评估显得日益重要。在深入调研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从培养制度、合作基础、培养措施、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五个方面构建了评价高校与工程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质量的三级评估指标体系。

  • 标签: 高校 工程科研院所 联合培养博士生 质量评估 指标体系
  • 简介:本文使用博士在微博平台上自我表露的有关导学关系的客观观察数据,通过内容分析的方式,分析了导师在师生互动中的哪些行为会对建立和谐的导学关系起到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从博士的视角看,导学关系不应只局限于博士在读期间,而是应当拓展到从入学选拔到毕业后学术生涯指导的整个过程,导师对博士的学术研究指导和个人支持在和谐的导学关系构建中发挥着几乎同样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社交媒体 自我表露 博士生 导学关系 内容分析
  • 简介:一、博士跨学科教育概述美国国家科学院认为,跨学科活动的基本背景在于自然与社会问题的Lt益复杂,跨越多种学科的研究问题的存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压力以及新技术的力量等。博士跨学科教育也不例外,新的时期,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正给博土生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在不断分化的同时,也走上了高度综合的道路。

  • 标签: 学科教育 博士生 社会问题 外部环境 科学技术 科学院
  • 简介:本研究以8位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及部分所在高校教育学科设置为研究对象,在叙述的基础上提出对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的制度设计的几点思考。

  • 标签: 中美联合培养博士 人才培养 制度设计
  • 简介:博士导师的角度,介绍选题前沿化、培养过程精细化以及导师自身素质国际化的博士培养实践.通过“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分析和总结了国际化视野下优秀博士培养过程,以对我国博士培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博士生培养 “三位一体” 国际化 课题选取 精细化培养
  • 简介:自1985年我国建立博士后制度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博后工作在全国博管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及湖北省博管委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培养优秀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重要基地。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博后培养工作为例,从薪资、福利保障机制、科技论坛组织、博士后学术交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博士后管理制度规范化与科学化等角度讨论了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的各种举措与办法。

  • 标签: 博士后培养 案例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 简介:国内研究者已分别对中国博士研究的培养模式、国外不同国家的博士研究的培养模式、国外不同国家的博士研究培养模式的比较和中国与外国的博士研究培养模式的比较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入学要求、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博士资格认定、修业年限、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将中国的博士研究的培养模式与德国等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展望博士研究培养模式在中国的研究,将会呈现以下趋势:明晰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

  • 标签: 博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比较研究
  • 简介:从2014年7月开始,以于鸿君为院长的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就开始酝酿研究中期考核的方法、步骤,力图用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方法来加强博士的中期考核。北大马院明确规定博士入学两年内只确定联系导师,不确定论文导师;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博士必读经典书目;采取课程教学、举办专题辅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读等,多方式、多渠道来落实围绕马列必读经典著作的研读工作。2016年5月22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了北京高校、科研院所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界20位专家为本院20位二年级博士进行了严格的中期考核,北大马院在岗教师一律不参加考核,考核成绩完全依据专家独立的打分结果而得出。结果有85%同学通过考核。该考核举措的科学性、客观性、学术性都得到了学界一些人士的好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人才培养 经典著作 研究生考核
  • 简介:人类做梦,有时候会发出哼哼的声音,有时候身体还会抽搐几下。当动物表现出这些情况的时候,是不是表示它们正在做梦呢?本期蒙蒙博士就要来回答小读者的关于动物做梦的提问。

  • 标签: 博士 做梦 动物
  • 简介:专业学位研究的培养是医学生成为临床医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影像专业学位与研究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实施构想,包括临床技能培养、课题进度设计,带教模式,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力争培养出优秀的影像专业研究

  • 标签: 影像专业 研究生培养 临床技能 专业学位 临床能力
  • 简介:医学水平的迅速发展对医学类研究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能力成为关键问题。本文选取宁夏医科大学2015级新入校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医学研究科研实践课程》学习前后科研能力的改变及对授课方式、内容的选择,探讨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这一能力。

  • 标签: 医学研究生 科研素养 授课方式
  • 简介:围绕学术素养这一核心概念,以剑桥大学教育系博士研究培养为例,采用叙说探究法(narrativeinquiry)和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剖析探索学术素养的定义、组成和培养路径,以期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借鉴意义。研究发现:(1)研究学术素养通常指涉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和质素,是研究者学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一流大学研究学术素养的养成关注两大方面——基本品质和核心要素。基本品质包括智识上的好奇心、为之探求的热情以及独立探索研究的能力。核心要素包括思维、知识和技能。基本品质和核心要素密不可分、相辅相成。(3)一流大学研究学术素养的培养体系涉及多方主体,权责分明,鼓励并强调博士研究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课程安排与所设目标及其实现进程需高度一致,且循序渐进,点面结合。

  • 标签: 一流大学 学术素养 培养路径 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