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黄门乐”指朝廷内属于“黄门”系统的音乐组织、人员及其乐舞艺术。学者们对以“黄门鼓吹”为代表的汉代黄门乐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对魏晋北朝时期的黄门乐则几乎无人论及。这一时期正是黄门乐走向衰亡的阶段,它的衰亡既与黄门本身有关又与乐官制度的改革密不可分。对这一过程的探讨不仅可以全面了解黄门乐的发展史,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人们对音乐制度变迁方面的认识。

  • 标签: 黄门乐 魏晋 南北朝 乐官制度
  • 简介:本文通过魏晋玄学与书学的参证,集中探讨了魏晋北朝书学中的创作理论。论文通过对魏晋北朝书学文献的爬梳,提出魏晋书法创作思想的关键在于重视性灵的砺炼与投入,其根本的精神在于一种自然的精神。论文由此详细探讨了“天然”与“工夫”、“从容研玩”等书法创作思想。

  • 标签: 自然 性灵 工夫
  • 简介:魏晋北朝书法的发达除了因为它是一门自觉的艺术之外,还在于书法在当时社会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在人物品评盛行时期,书法体现了上人的文化素质与精神风貌。其二:在讲究门阀等级观念的时代,书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族的文化地位。因此,当时产生了许多书法世家,士人之间经常有争书名高下的情况。书法的这一社会价值促进了此时期书法的发展。

  • 标签: 书法 艺术 文化地位 时期 体现 魏晋南北朝
  • 简介:魏晋北朝这个时期虽然只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短暂的一瞬间,但它是中国的书法发展极其辉煌的时期,有着极高的地位,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这个时期的书法发展达到历史的高峰期,对中国书法的发展长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这一时期书法社会背景、兴起原因、发展过程、艺术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诠释魏晋北朝的书法艺术。

  • 标签: 魏晋南北朝书法 碑刻 书体
  • 简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为两座书法高峰,一方面诞生于东晋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另一方面,他们锐意创新,对书体的改变契合了当世求新求变的审美意识。其书法,重视天然与功夫的统一,笔力与媚好的结合。王献之的书法在南朝一度盖过了其父,是因其媚好的审美意趣为时人所喜爱。而由于梁武帝、唐太宗等人的推动,王羲之书法的经典地位最终得以确立,体现出了时代审美意识的变更。

  • 标签: 二王书法 审美意识 媚好
  • 简介:曲项琵琶在魏晋北朝乐器演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阐述魏晋北朝音乐文化、艺术实践等因素对曲项琵琶演奏艺术的影响,梳理当时曲项琵琶的演奏特点,以期为古代音乐史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曲项琵琶 演奏艺术
  • 简介:从教育思想史上的意义上看,魏晋北朝时期特殊的时局,使得教育思想得以多元化。学风推索简洁明理,博采众家之长。在教育目标方面,倡导“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的培养。在音乐教育方面,这一时期是思想大发展的时期。琴学的广泛实践,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出现使这个领域的思想争鸣趋于高潮。此后,严之推强调“德艺周厚”的音乐教育思想,其目的已不是纯粹以体现“圣人”趣味,而是已“经世致用”为目的。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琴学 音乐教育思想
  • 简介: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是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魏晋北朝时期书法文化的传播与扩散的主要方式:链式传播模式、迁移传播模式、相互传播模式、波式传播模式。

  • 标签: 魏国 晋朝 南北朝 书法文化 传播方式
  • 简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书法家的空间分布体现着书法家与经济、历史及地理环境之间的某种关联。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选取了魏晋北朝时期491位书法家,详细分析了他们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差异。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对书法发达区域的划分。

  • 标签: 历史文化地理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书法家 地理环境 文化现象 书法文化
  • 简介:魏晋北朝时期正处于天下动荡时期,玄学思想、清谈等的兴起、佛教文化的兴盛以及统治阶级对佛像雕凿的大力支持,使得该时期的雕塑审美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本文就佛教对魏晋北朝时期雕塑审美观的影响展开相关论述。

  • 标签: 佛教 魏晋南北朝 雕塑审美观
  • 简介:历史往往矛盾且辩证,当向人类施加苦难动荡的时候,不知是为了历练还是心怀悲悯,总也会赋予人类格外的艺术灵气,正应和了那句话:“当上帝向你关上了一扇窗,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在中国历史上就是惶惶动荡,民心不安的时期,然而在音乐文化上的特点却非常鲜活,极具生命力,是音乐历史中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频繁的战争,为了躲避战争疲于奔命的人们,在流亡的过程中,恐怕自己也不会想到,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会对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做出贡献,在金戈铁马的杀戮中诞生了朵朵音乐艺术的仙葩。

  • 标签: 音乐文化 魏晋南北朝 马中 中国历史 音乐艺术
  • 简介:魏晋北朝是军旅诗创作的转折期,也是诗歌理论的总结期,《昭明文选》(以下简称《文选》)诗列出“军戎”类即其显著标志。军旅诗虽跻身众多诗歌门类之列,但从所选军旅诗人与诗作的数量来看,军旅诗并未获得主流诗歌类别的地位。《文选》中与《文选》以外不乏军旅题材的诗作,其未能入选大致有以下的原因:一是《文选》贯穿始终的辨体意识;二是当时对军旅诗的理解较狭隘,相应地缩小了它的外延;三是整个时代诗歌潮流的影响。此外,对诗题的标志性、题材的纯粹性、手法的纪实性等方面的追求亦为“军戎”类诗入选的隐形条件。

  • 标签: 军旅诗 军戎类 《昭明文选》 分类标准 诗歌观念
  • 简介:衣挎装中国南北自古有之,两汉三国时多为武士仆役等身份低下之人所穿。三国西晋,“祷褶”成为衣祷装的专用名词。东晋挎褶服成为时人日常服饰,已不属“贱服”。南朝,祷褶服逐渐跻身低等官服之列,日益宽博。东晋南作为武士仆役常服的榜褶为直袖,南朝作为低等官服的祷褶为广袖,后者较前者更宽博。综合文献资料和迄今发现的考古资料看,祷褶服应该为汉族初创,北朝的祷褶服或由南朝传人。

  • 标签: 袴褶 衣袴装 短衣长袴 东晋南朝
  • 简介:艺术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离不开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魏晋北朗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文化及时代背景的影响。本文认为魏晋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发展为书法的区域差异奠定了物质基础,门阀制度的形成、世家大族的出现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玄学的兴起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佛教、道教的兴盛扩大了书法传播的范围,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书法品评、收藏的社会风气。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门阀制度 世家大族 商品经济
  • 简介:本文考察了魏晋北朝书学崇尚神韵、意趣的精神特质,并将魏晋书学之审美趣求关联于魏晋北朝的时代特性和玄学问题。文章认为,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与形神之辨密切关联于魏晋北朝的书法理论,总其要归大约有二:崇尚书法艺术的神采、韵味,并由这神采、韵味区分艺术风格特征以及判别艺术水准之高下;探讨书法艺术形式之构成,总结笔墨形式作为书法艺术语言的运用技巧。从层次上来讲.前者为“意”之祈寻,后者为“象”之探索。象由意生,意从象出,“立象以尽意”,两者在艺术表现上为浑然之整体。正是由着对艺术神韵的祈尚,六朝书学把目光投向了传达艺术神韵的艺术形式。六朝书学对艺术形式的看重,有着尚意、贵神的底蕴。如果脱离了那“以形写神”、“得意忘象”的精神旨趣而孤立地看待六朝书论对于艺术形式的研讨,是不得要领的。

  • 标签: 人物品藻 艺术形式 魏晋南北朝 书法形势 风格特征
  • 简介:传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曹植远游冠具有南北朝晚期特点,其身衣褒博、袖式阔大,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朝意趣;众神女发式大体保留了南朝“飞天紒”的特征,身衣式样基本与南朝“袿衣”一致;侍臣、船夫、女侍的穿扮也属典型的南朝中晚期服饰样式。在南北朝中晚期图像资料中,多见与曹植、众神女、侍从等仪态近似的人物形象。《洛神赋图》中“银杏”的表现手法,与南朝中晚期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遵循共同的程式。传顾恺之《洛神赋图》祖本创作时代很可能是南朝中晚期,不会早于南朝,创作者并非顾氏。

  • 标签: 《洛神赋图》 服饰 南北朝 东晋南朝
  • 简介:文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书写"是记录文字传播语言的最主要方式。文字产生之后,"书写"活动便逐渐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日常书写"这一文字使用的书写活动,并使文字记录和传播语言的功能得以发挥。古代的"日常书写"活动遗留下来的大量墨迹资料。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书写 墨迹 文字使用 写本 民间
  • 简介:南北朝(四二○—五八九)是中国历史上自两晋后一个分裂的时期。北方晋亡后形成了“五胡十六国”,并由拓跋珪灭十六国,雄据北方,建立北魏。北魏百年后也分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史称北朝。南朝即是宋、齐、梁、陈四朝,这四个王朝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都的。

  • 标签: 南朝 北魏 五胡十六 北方 四二
  • 简介:南朝是道教仪式音乐史上极重要时期,其仪式音乐略可分南北两支,北方天师道承东汉旧仪并吸收灵宝仪而发展。南方以灵宝派为大宗,承东晋灵宝传统,兼收天师道、方仙道及佛教之仪而发展,到陆修静总其大成后形成规范模式并绵延后世。时见主要仪式有天师道的上章,灵宝派的投简、度亡、传授诸仪,且为后世沿用,尤以授度仪程序最严整、音乐最丰富、结构最规范,成为南朝宋道教仪式音乐的经典。

  • 标签: 南朝 道教仪式 陆修静 授度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