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常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通常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多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多合并室心律失常。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中仅占2.5%。由于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有着间歇、无规律发作的独特特点,临床常常因证据不易捕获而导致漏诊,最终发生心脏停跳、猝死等严重后果。本文报告一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阵发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搏的病例,强调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右束支病人需提高对此类传导阻滞高危人群的识别能力,警惕双束支阻滞剂及阵发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阵发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停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皮功能与动脉硬化相关,探索反应充血指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对血管老化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内皮功能检测的体检人群304例进行回顾横断面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内皮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及内皮功能与年龄、动脉硬化的相关,探究内皮功能与年龄关系时,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分组;根据吸烟史将整体人群分为吸烟或曾吸烟组、不吸烟组,在此基础上探究年龄节点;探究动脉硬化与内皮功能相关时,将整体人群按脉搏波传导速度均值分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通过单变量回归研究,发现内皮功能障碍与75次心率时标准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75)[比值比(OR)=0.970,P<0.01]、肱踝脉搏波传导指数(baPWV)均值(OR=0.999,P<0.05)、平均动脉压(OR=0.959,P<0.01)、年龄(OR=0.976,P<0.05)、血红蛋白(OR=0.985,P<0.05)存在相关,经多变量回归研究,发现AI@75(OR=0.969,P<0.05)、血红蛋白(OR=0.985,P<0.05)是内皮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本次研究结果及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拟合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48,渐进显著为0.001,Nagelkerke R2=0.235,即该模型可解释23.5%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结论内皮功能与动脉硬化存在相关,对于吸烟、高血压人群,应警惕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对于血管老化的预测,动脉硬化程度与内皮功能应共同检测、相互参考。

  • 标签: 内皮功能障碍 动脉硬化 血管老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穴位注射疗法对感音神经耳聋耳鸣进行治疗,探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3月-2020年3月间,选取38例感音神经耳聋耳鸣的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采取穴位注射疗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同治疗前相比听力阈值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比之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焦虑、抑郁评分同治疗前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同常规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睡眠质量方面,治疗组优于常规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感音神经耳聋耳鸣患者给予穴位注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听力水平,消除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 穴位注射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穴位注射疗法对感音神经耳聋耳鸣进行治疗,探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3月-2020年3月间,选取38例感音神经耳聋耳鸣的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采取穴位注射疗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同治疗前相比听力阈值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比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感音神经耳聋耳鸣患者给予穴位注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听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 穴位注射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急救护理。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在2020年1月份至2022年1月份收治的40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分析对其进行急救过程的护理体会。结果:对参与研究患者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急救措施,可以增加病人的救治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结论:对于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人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可以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有利于为医生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完全性房室 传导阻滞 急救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理性起搏主要包括双心室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其中后两者统称为心脏传导系统起搏。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生理性起搏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发生。希氏束起搏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但定位困难、操作难度高及长期安全风险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左束支起搏在保持生理性起搏的同时弥补了希氏束起搏的缺陷,成功率高,起搏参数良好,且安全和临床疗效得到证实,目前已成为心脏生理性起搏的热点方式。本文回顾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发展历程,解析关键技术和诊断标准,比较各种起搏方式的优缺点,深入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心脏传导系统 传导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简介:摘要Y连锁遗传耳聋家系的发现,使遗传耳聋的遗传方式涵盖了全部孟德尔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为Y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展开了一个新的画面。作为男性性别决定的染色体,Y染色体大部分区域可以逃脱基因交换作用,从而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这使得研究Y连锁遗传耳聋的致病机制、重复序列的存在意义、Y染色体的生物学功能,困难重重。本文回顾了Y连锁遗传耳聋家系的研究进展、Y染色体的功能以及长读长测序技术对Y染色体测序的可能发现,以期为Y连锁遗传耳聋的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Kartagener综合征(Kartagener syndrome,KS)是以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支气管扩张、内脏转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病是一种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低,且因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之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国内外相关文献多为个案报道。现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完全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耳聋、不育症患者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鸣耳聋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收集的55例耳鸣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组,分成观察组(n=30)、对照组(n=25),对照组应用巴曲酶注射液治疗14d,观察组应用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黄豆苷元片治疗14d,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听力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d、14d听力值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与对照组1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黄豆苷元片治疗耳鸣耳聋的效果满意,显著提高患者听力,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耳鸣耳聋 巴曲酶注射液 黄豆苷元片 治疗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单体型B与线粒体m.1555A>G突变致聋的相关。方法采集单体型为B且携带m.1555A>G家系(TP023)成员外周血,建立永生化淋巴细胞系作为实验组(D组);选取单体型非B但携带m.1555A>G的永生化淋巴细胞(S组)和单体型为B但不携带m.1555A>G的永生化淋巴细胞(C组)为对照组;分别对三组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线粒体蛋白表达、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进行检测,评估线粒体功能。结果相比于C组,D组细胞的MMP下降29.5%(P<0.001),ROS水平上升30.8%(P<0.001),ATP产量下降39.0%(P<0.001),S组细胞MMP下降21.3%(P=0.002),ROS水平上升8.7%(P=0.202),ATP产量下降11.2%(P=0.661);两组细胞的ND4、CytB等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线粒体单体型B可能是导致m.1555A>G突变携带者的耳聋外显率增高的原因。

  • 标签: 线粒体单体型B 线粒体基因突变 遗传性耳聋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护理干预对SD(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护理效果分析。方法:SD伴耳鸣患者共80例均为我院2021年03月-2022年03月收治,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护理前焦虑、抑郁(P>0.05);观察组护理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SD伴耳鸣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取得显著效果。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耳鸣 综合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将微流控芯片用于遗传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的分型检测。方法将专门设计加工的微流控芯片与KASP扩增整合,借助激光共聚焦荧光扫描仪实现遗传耳聋常见4个相关基因的23个热点突变分型检测,采集276例(听障组:成都市2019年出生并诊断为听力损失的131例新生儿;对照组:成都市2020年出生且听力筛查结果为双耳通过的145例新生儿)新生儿的足跟血斑样品验证其结果准确和临床应用可行。结果微流控芯片通过聚类分析对全部质控品均实现准确分型,其最低检测限可达1 mg/L。276例新生儿血斑样品的微流控芯片分型结果全部通过复核确认。听障组131例新生儿,检出66例阳性携带者,阳性携带率50.4%;对照组145例新生儿,检出40例阳性携带者,阳性携带率27.6%。其中携带率最高的突变热点为GJB2基因c.109G>A,在听障组和对照组中阳性携带率分别为46.6%(61/131)和23.4%(34/145)。结论微流控芯片可用于遗传耳聋相关热点突变的分型检测,具有准确高、防污染能力强、操作简单、用时短等优势,能更好地满足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等遗传耳聋基因检测需求。

  • 标签: 微流体分析技术 听觉丧失 突变分析 新生儿筛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