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80 个结果
  • 简介:不育问题惊人地困扰着15%想要组建新家庭的人群。尽管如此,不育的分子遗传因素大多还不清楚。不过,越来越多不育遗传因素正逐渐被发现。本综述主要讨论目前了解的男性不育的染色因素,尤其是染色非整倍体、染色组型的结构和数量异常和Y染色微缺失。染色非整倍体是人类流产和发育残疾的主要原因。非整倍体主要起源于母体,但是人们正在关注单精子注射的安全性,因为不育男性的精子非整倍体水平明显比起配偶高。染色组型结构和数量异常的男性产生非整倍体精子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本文还综述了精子非整倍体如何被翻译至胚胎非整倍体,以及植入前基因诊断在这些病例中的应用。如果可能,文章还会做一下临床方面的建议,并讨论一些新兴的阵列技术在植入前基因诊断中使用以及在男性不育的潜在应用。

  • 标签: Y染色体微缺失 男性不育 染色体异位 染色体非整倍体 不分离 植入前基因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染色培养的适宜操作方法,保证外周血细胞染色培养的质量。方法无菌采取肘静脉血,采用淋巴细胞培养液,在370C体外培养三天后收获染色,G显带。结果2009年共培养成人外周血967例,培养成功率100%,染色分散、显带效果好。结论外周血染色培养操作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规范操作步骤能保证染色制备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确保染色制备质量,从而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外周血细胞 染色体培养
  • 简介:<正>1前言染色不分离和结构不平衡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为1/200[1],成为发育缺陷和先天畸形的主要原因。因此,细胞遗传学分析一直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有创性产前诊断方法。从1966年首次应用孕中期羊水脱落细胞培养或孕早期绒毛采样进行产前检测,到19世纪70年代常规应用染色显带分析(核型分析)以来,此方法已经成为经典的产前诊断技术[2]。核型分析作为

  • 标签: 核型分析 诊断方法 细胞培养 快速检测 染色体疾病 染色体病
  • 简介:由邓学东教授主讲,“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中华医学会医师培训工程超声专辑DVD系列光盘《胎儿染色异常的超声诊断和胎儿畸形的遗传学检查》已出版发行,每盘60元。邮购地址:100710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121室,收款人: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标签: 胎儿染色体异常 遗传学检查 超声诊断 胎儿畸形 出版物 DVD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心室强光点及染色异常的关系。方法对西京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孕周在16~28周的1500例孕妇行胎儿B超和胎儿心脏B超筛查胎儿心室强光点,同时对发现心室强光点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采用羊水G显带法和FISH法同时筛查胎儿染色。结果1500例孕妇中发现胎儿心室强光点66例,检出率4.4%,同时对66例心室强光点的胎儿进行羊水染色筛查,结果发现4例染色异常,其中52例单纯心室强光点病例中发现2例染色异常,异常率为3.8%。另外14例合并其超声异常的心室强光点发现染色异常2例,检出率14.2%,这2例为室间隔缺损伴随主动脉骑跨。结论合并其它超声异常的染色异常的检出率比单纯心室强光点的检出率高。而对有合并症的胎儿,可直接进行胎儿系统超声和心脏B超或羊膜腔穿刺术。

  • 标签: 胎儿心脏B超 心室强光点 染色体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新生儿外周血染色核型分析,为优生优育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依据。方法对320例母亲是唐筛高危和出生缺陷儿,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即经细胞培养获取中期分裂相,做G带核型分析。结果320例新生儿中,发现染色异常核型43例,异常染色核型占13.44%。新生儿常见的遗传病为21三综合征,占53.49%。结论染色核型分析为优生优育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诊断依据,产前诊断的最重要内容为预防21三胎儿的出生。应重视产前羊水细胞培养染色核型分析,对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极其重要意义。

  • 标签: 染色体 G显带 异常核型 遗传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312对复发性流产的夫妇染色核型结果的分析,探讨染色异常与复发性流产的有关系。方法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片、G显带及核型分析。结果312对复发性流产的妇夫中染色异常47例,异常率为15.1%,其中结构异常26例,异常率为8.33%,染色多态21例,异常率为6.77%。结论染色常是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染色体异常 复发性流产 核型分析
  • 简介:摘要染色异常是指染色在形态学上的变化,包括外形上的失常和染色数目的增减。染色异常引起的各种疾病一般都呈现体格和智力上的改变,并可出现一些特征性的X线表现,X线检查常可提示染色异常性疾病的存在。目的讨论染色异常性疾病的放射线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放射线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患者于15岁前骨成熟的速度正常,化骨中心出现时间正常,但骨骺闭合时间延迟,故在15岁以后才能测出骨龄的异常。大多数患者均发生骨疏松,18岁以上患者更为显著。四肢长骨可发生不对称的变长。

  • 标签: 染色体异常性疾病 放射线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女性不孕和反复流产患者进行染色核型分析与观察。方法350例女性不孕或多次流产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处理、显微镜下染色核型比对分析。结果350例患者中,检测出异常染色核型18例,异常率5.14%。其中常染色异常13例,占72.22%;性染色异常5例占27.78%。结论染色异常主要表现为形态结构和数目畸变的异样变化,是导致反复早期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女性性染色异常中40%为(45,o;45x/46xx)Turner’s综合症患者,多因其卵巢发育不全引起不孕。外周血染色检查是在细胞水平对遗传性疾病进行诊断,可信度高。因此,早期发现、及时助孕是避免流产,减少遗传缺陷儿出生,促进优生优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检查手段。

  • 标签: 染色体核型异常 自然流产 女性不育不孕 优生优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致性染色异常与两性畸形的关系。方法笔者对1994年至2010年就诊的41例两性畸形患者中行了病史的采集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生殖腺活检,确诊了39例假两性畸形患者,并检查出临床上非常罕见的2例真两性畸形患者,通过认真的进行染色分析,基本弄清楚了染色异常与两性畸形的关系。结果遗传因素的影响;性激素用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母体疾病的影响等是导致两性畸形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孕前期及孕期的优生优育的健康教育,避免使用影响胚胎和胎儿发育的药物等对孕妇的不良影响,重视早孕的孕期保健,同时,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是减少两性畸形发生的良策。

  • 标签: 探讨 性染色体异常 两性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标志物联合超声检查筛查染色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孕中期的孕妇进行母体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的测定,计算出风险值,对高风险和中风险的孕妇进行胎儿超声软指标检查,筛查染色疾病的高危孕妇。结果在筛查的15626名孕妇中,血清筛查18-三、21三体高危(≥1/275)孕妇794人,其中6例确诊为21-三,3例确诊为18三,1例确诊为13-三,47,XXX1例,7-三1例,47,XXY1例;血清筛查结果为接近高风险(1/276-1/800)1643名孕妇中,确诊21-三2例,13-三1例,Tuner综合征1例;在13189例低风险(≤1/800)孕妇中,有1例为21-三。结论联合筛查可以提高对染色疾病的检出率,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筛查方法,能有效降低染色异常患儿。

  • 标签: 血清标志物 胎儿超声检查 出生缺陷 染色体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髓系自血病(AML)的染色核型的特点,评价细胞遗传学对AML预后的影响。方法用R显带常规技术对32例老年AML患者进行染色核型分析,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32例患者中正常核型13例,异常核型19例,检出率59.4%,常见染色异常以t(8;21)检出率较高(5/19)。接受正规治疗获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9例,未缓解6例。32例AML患者分成预后良好、中等和差3组,预后良好组、中等组、差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1.4%、55.5%、28.5%,不同染色核型组完全缓解率有差异(P<0.001)。结论AML患者染色核型分析对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染色体核型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快速诊断胎儿染色数目异常的价值。方法对248例孕18~24周,具有产前诊断指征者,在B超引导下经腹抽取249例羊水后,应用特异性探针对未经过培养的羊水间期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共检出染色数目异常6例,异常率为2.4%。异常类型包括21三,13三,XO和嵌合型XO,以及XXX。21三占全部异常的33.3%。其中,B超畸形提示异常诊断率最高,唐氏筛查高风险为指征的诊断异常率次之。孕妇年龄大于35岁组中诊断的染色数目异常率低于年龄组小于35岁。怀孕次数1次、2次和3次组中分别有3例、1例和2例染色数目异常胎儿。生产次数分为0次和1次的组别中各有3例异常核型胎儿。结论FISH技术用于羊水细胞13、18、21、X,Y染色数目检查时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可以用于比例高的嵌合细胞的检测。血性羊水细胞可以进行FISH检测。

  • 标签: 染色体异常 荧光原位杂交 产前诊断 羊水细胞
  • 简介:<正>2012年12月6日出版的第367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封面论文主题为基因芯片,本文为其中一篇,标题为"ChromosomalMicroarrayversusKaryotypingforPrenatalDiagnosis"。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为主的研究人员历时四年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评估了基因芯片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并与传统染色核型分析进行了比较。染色微阵列基因芯片检测在北美已经作为评价儿童发育迟缓和结构畸形的一个主要诊断工具。

  • 标签: 染色体核型分析 产前诊断 基因芯片 芯片检测 临床试验 大学医学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CM7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不同病变宫颈组织中MCM7的表达。结果MCM7的表达从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到浸润鳞癌呈渐进性的增高,各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有具显著性(P<0.05)。结论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MCM7的表达从良性到癌呈渐进性增高,有助于区分宫颈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恶性肿瘤组织,在宫颈癌变的过程中具有早期的诊断意义,有助于临床评估宫颈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MCM7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背景:氯化镉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遗传方面影响的研究暂无报道。目的:观察化学毒性物质氯化镉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核率和染色畸变率的影响。方法:贴壁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株,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及氯化镉诱导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微核实验检测两组微核率,染色分析检测两组染色畸变率。结果与结论: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胞透亮,折光性强;氯化镉诱导组细胞呈凸起回缩,细胞变小、变圆,贴壁不牢,悬浮细胞增多。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化镉诱导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核发生率和染色畸变率均显著增加(P〈0.05)。提示氯化镉可引起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氯化镉 微核率 染色体畸变率 干细胞
  • 简介:目的:应用UroVysion染色及基因异常检测试剂盒,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染色3、7、17号和9号染色短臂2区1带(9p21)位点的畸变情况,探讨这4种染色畸变的临床意义及其组合辅助诊断膀胱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UroVysion试剂盒中基因识别位点探针(LSI)9p21基因探针和着丝粒3、7、17探针(CEP3、CEP7、CEP17),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60例膀胱癌患者和20例非肿瘤泌尿系疾病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统计分析每条染色在膀胱癌患者中的畸变率及其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分级间的关系,计算4种探针组合检测膀胱癌的总阳性率。结果:①用FISH法检测发现,60例膀胱癌患者的尿脱落细胞核中3、7、17号染色及9号染色p16基因均有较高的畸变率,分别为61.7%(37/60)、56.7%(34/60)、55.0%(33/60)及66.7%(40/60)。3、7、17号染色畸变中,除3例患者表现为17号染色单倍体,其余均表现为多倍,各染色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级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病理分期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p21位点纯合性缺失者7例(11.7%),单体者22例(36.7%),多者11例(18.3%),9p21的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期、分级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60例膀胱癌患者4种探针组合检测的总阳性率为56.7%。20例非肿瘤泌尿系疾病患者中有2例FISH检测结果为阳性,特异度为90%。结论:我国人群中3、7、17号染色和9p21位点畸变率很高,而其畸变与膀胱癌的早期发生、进展过程、恶性程度等密切相关。UroVysion试剂盒可在我国人群中开展应用,但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国外报道低。进一步寻找适用于国内膀胱癌的最佳探针组合,制定适当的阳性判断标准是非常必需的。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畸变 诊断
  • 简介:患了脚气,医生总会叮嘱患者不要共用拖鞋、洗脚盆、擦脚巾等,其实,如果不注意鞋柜的卫生,同样会造成脚气反复发作,甚至连累家庭其他成员染上脚气。

  • 标签: 鞋柜 透气 反复发作 脚气
  • 简介:目的比较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在评价小鼠心脏纤维化中的异同。方法10周龄BALB/c雄性小鼠给予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mg/kg/d)共14天,诱导小鼠心脏纤维化模型,取心脏标本制备石蜡切片,分别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沉积。结果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都能清楚地显示出胶原纤维,且其定位是一致的。两种染色方法显示出的纤维化面积,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处理的切片能够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清楚地区分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而MASSON染色法却不能。结论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较MASSON染色法相比能够更好地评价心脏纤维化。

  • 标签: 心脏纤维化 胶原纤维 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 MASSON染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