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密切接触(密接)的密接(次密接)感染率,评估新冠病毒感染次密接的感染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且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的密接(与指示病例有明确的暴露时间)及其次密接进行持续医学观察,收集新冠病毒感染密接和次密接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感染风险。结果追踪调查了符合纳入条件的密接4 533例,14例密接转归为新冠病毒感染,感染率为0.31%。共追踪了次密接4 201例,均未发生后续感染。结论密接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该次密接无感染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密切接触者 次密接 感染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探讨对患者的管理措施。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计88例,收治时间范围介于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之间。按照双盲法对患者分组,其中44例设为参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措施,通过分析往期出现攻击行为患者的相关资料,对44例设为研究组实施改进管理措施。比较对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攻击行为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导致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很多,需要细致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患者的有效管理,才可以避免患者出现攻击行为。

  • 标签: 攻击行为 住院 精神分裂症 影响因素 管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受到患者暴力攻击的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5月到2022年5月期间我院精神科200例临床护理人员,将2020年5月到2021年5月未采取防范措施期间纳入对照组,将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加强防范措施期间纳入研究组,统计护理人员遭受患者攻击情况,分析遭受患者暴力攻击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结果:比较两组,研究组遭受患者暴力攻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患者暴力攻击的原因较多,应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沟通技巧与护理技能,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最大限度减少患者暴力攻击护理人员的风险。

  • 标签: 精神科 护理人员 暴力攻击事件 原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受到患者暴力攻击的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5月到2022年5月期间我院精神科200例临床护理人员,将2020年5月到2021年5月未采取防范措施期间纳入对照组,将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加强防范措施期间纳入研究组,统计护理人员遭受患者攻击情况,分析遭受患者暴力攻击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结果:比较两组,研究组遭受患者暴力攻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患者暴力攻击的原因较多,应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沟通技巧与护理技能,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最大限度减少患者暴力攻击护理人员的风险。

  • 标签: 精神科 护理人员 暴力攻击事件 原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常伴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日益受到老年精神科专业人员的重视。本文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经验。方法:将40例攻击行为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丙戊酸钠治疗,丙戊酸钠,是一种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痫药,属GABA转氨酶抑制剂,作为一种情绪稳定剂被广泛用于躁狂症的治疗,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回顾分析我科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住院用丙戊酸钠治疗的4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且具有攻击行为患者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55例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令选取同期55例无攻击行为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危险因素,制定有效护理措施。结果 与对照组的猜疑评分、敌对性评分、兴奋评分和幻觉评分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与对照组的既往有攻击史、不合作、医务人员强制手段、易激惹和治疗依从性差占比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结论 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既往有攻击史、不合作、医务人员强制手段、易激惹和治疗依从性差等,制订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多元化护理在男性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多元化护理策略的有效实施,对于男性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9月-2021年9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精神疾病的100例男性患者选为观察对象,分成两个小组,对照组提供常规化护理服务,实验组则实施多元化的护理策略,统计分析男性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有效评估不同护理方式的推广价值。结果:实验组男性精神病患者的多元化护理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实验组男性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仅为(2.00%),对照组男性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高达(16.33%)。结论:有效实施多元化护理策略,为男性精神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减少男性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存在价值。

  • 标签: 男性精神病患者 多元化护理 攻击影响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病患者接受暴力攻击护理风险评估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接治的精神病患者资料抽取82份进行分析,随机均分2组各41例,参照组为常规护理患者,研究组为添加暴力攻击风险评估患者,观察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患者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更低,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研究组出现暴力行为的几率更低,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 精神病患者接受暴力攻击护理风险评估,有助于帮助其更好的改善精神状态,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减少出现暴力行为的几率,有应用价值。

  • 标签: 精神病 暴力攻击护理风险评估 暴力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初期攻击行为风险评估与护理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从本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抽取19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联合风险管理护理,分析护理患者的不安全行为发生情况、风险评估等级和风险评估指标改善结果。结果:研究组的风险评估等级和对照组差异显著,Ⅰ、Ⅱ、Ⅲ、Ⅳ级例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干预后研究组对象的攻击行为风险评估指标有显著改善,结果比对照组更好(p<0.05)。对比不安全行为发生情况:研究组不安全行为5例,对照组21例,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对住院初期发生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风险评估和护理可降低攻击行为风险,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高且不安全行为发生率较低,可推广。

  • 标签: 精神分裂症患者 住院初期 攻击行为,风险评估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接受存在供来源感染边缘供、行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并出现移植肾急性细胞/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1例受的临床资料,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SPK的开展积累经验。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边缘供者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述情障碍及其因子在特质愤怒与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特质愤怒量表(the trait anger scale,TA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20,TAS-20)和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version of 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对268名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进行施测,使用SPSS 23.0和Mplus 8.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特质愤怒、攻击行为和述情障碍的总分分别为(17.75±4.93)分、(52.15±10.61)分、(70.90±19.40)分。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r=0.67,P<0.01)、述情障碍(r=0.40,P<0.01)均呈正相关,述情障碍与攻击行为也呈正相关(r=0.55,P<0.01)。多元层次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酒精成瘾的影响后,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67,P<0.01);述情障碍的情感辨认障碍因子在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8,95%CI=0.11~0.27)。结论特质愤怒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中的情感辨认障碍因子间接影响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攻击行为。

  • 标签: 特质愤怒 攻击行为 述情障碍 情感辨认障碍 暴力服刑人员 中介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安全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接收的30例老年患者和2021年接收3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未采取安全护理对策老年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将2021年采取安全护理对策老年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安全护理 对策 老年患者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测不同时期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和SARS-CoV-2灭活疫苗受种血清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增进对SARS-CoV-2和SARS-CoV-2灭活疫苗进入机体后免疫学特征的了解。方法选取44名COVID-19确诊病例、118名SARS-CoV-2无症状感染和273名SARS-CoV-2灭活疫苗受种纳入观测,分别收集检测不同时期的血清样本144份、381份和398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水平,结合人群基本特征和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和疫苗受种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27%(23/44)、23.73%(28/118)和14.29%(39/273),确诊病例高于无症状感染和疫苗受种(χ2=12.106,P=0.001;χ2=34.755,P<0.001);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0%(44/44)、97.46%(115/118)和98.81%(166/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4,P=0.229)。确诊病例中,<40岁人群的IgM抗体浓度低于≥40岁人群(Waldχ2=6.609,P=0.010),有SARS-CoV-2疫苗接种史人群的IgG抗体浓度高于无接种史人群(Waldχ2=12.402,P<0.001);无症状感染中,有SARS-CoV-2疫苗接种史人群的IgG抗体浓度高于无接种史人群(Waldχ2=4.530,P=0.033);疫苗受种中,<40岁人群的IgG抗体浓度高于≥40岁人群(Waldχ2=9.565,P=0.002)。抗体水平动态分析显示,从第1周到第9周,确诊病例的IgM和IgG抗体浓度高于无症状感染和疫苗受种。结论确诊病例的IgM和IgG抗体水平高于无症状感染和疫苗受种,≥40岁的确诊病例体内IgM抗体水平较高,有SARS-CoV-2疫苗接种史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IgG抗体水平较高;SARS-CoV-2灭活疫苗全程接种后具备较好的免疫原性,<40岁的疫苗受种体内IgG抗体水平较高。

  • 标签: COVID-19 特异性抗体 化学发光免疫法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1例肾移植术后不明原因发热、消瘦的受,经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检查明确致病菌为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CT检查明确腹膜后感染。结合其他资料考虑供来源感染,手术切开引流及抗感染治疗,调整免疫抑制剂并维持低浓度,停用抗代谢类药物。引流术后随访6个月,感染无复发。本病例诊治经过提示供来源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引起腹膜后脓肿,腹部CT扫描有助于诊断。

  • 标签: 肾移植 肺炎克雷伯菌 腹膜后脓肿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输血病人受血和供血交叉配血技术。对病人红细胞输注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试验方法为混装检测,对检测结果与常规交叉配血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分析混装交叉配血试验对临床输血标本的检测结果是否相容,达到省时、节约成本、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目的。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一年期间的200例受血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进行常规盐水交叉配血和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交叉配血,每组100例。观察两组交叉配血相容率。结论 研究组和对照组相容率分别为99.00%、98.00%。研究组和对照组交叉配血一样达到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目的,同型输注:相容。相容性检测效果(P

  • 标签: 红细胞 交叉配血 混装 省时 节约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般攻击模型框架下挫折情境、归因方式对青少年内隐、外显攻击性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筛选出具有内、外归因倾向的青少年各3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有挫折、无挫折)×2(内归因、外归因)混合试验设计,并使用挫折情境任务、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进行研究。使用E-prime 1.0编写SC-IAT的试验程序,使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双因素方差分析、简单效应分析以及事后检验。结果挫折情境对个体的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6.78,P<0.05,偏η2=0.11和F(1,58)=17.59,P<0.01,偏η2=0.23)。挫折的情境中被试的外显攻击性[(83.43±15.05)分]和内隐攻击性[(-0.06±0.35)分]高于无挫折的情境中的外显攻击性[(80.54±12.40)分]和内隐攻击性[(-0.33±0.49)分]。挫折情境对不同归因方式被试的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4.90,P<0.05,偏η2=0.08;F(1,58)=8.68,P<0.01,偏η2=0.13)。挫折情境对内归因被试(D<0)的外显攻击性有较大影响[有挫折:(82.90±12.98)分;无挫折:(77.56±10.16)分],而对外归因被试(D>0)的内隐攻击性有较大影响[有挫折:(0.07±0.35)分;无挫折:(-0.40±0.45)分]。结论挫折情境对青少年的外显、内隐性攻击的影响受到归因方式的调节,一般攻击模型适用于解释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

  • 标签: 挫折情境 归因方式 内隐攻击性 外显攻击性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冲动攻击行为时应用碳酸锂的临床效果。方法:实验时间为2020年7月—2021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从中挑选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查验发现有冲动攻击行为的患者共计54名,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单一使用利培酮治疗、利培酮联合碳酸锂治疗,每组27例。观察治疗前后组间对比、两组对比PANSS-EC和MOAS评分;治疗前后组间对比、两组对比HAMA、HAMD评分、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数值对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针对性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使用对照分析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有攻击行为,实验组没有攻击行为,对比分析两组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临床特征单因素。结果 观察组BPRS总分、敌意猜疑因子分、幻觉分、行为紊乱分以及临床特征单因素等评分均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有很多,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症治疗,并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攻击行为。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危险因素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因素和护理效果。方法  双盲法随机抽取并均分38例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21年3月-2022年3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优质护理,对比护理效果且分析诱发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因素。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性别、婚否对发作暴力攻击行为没有太大的影响,而职业、性格、易激惹、是否主动入院、治疗前患者家庭或个人是否出现重大事件、有攻击行为史等因素是危险因素。结论   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措施,能显著预防暴力攻击行为的出现,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暴力攻击行为 相关因素 优质护理 BPRS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