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究脑卒中皮质脊髓(corticospinal tract,CST)扩散定量指标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集37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被试的DTI数据,运用概率性纤维束成像追踪出健康被试的CST,获得健康对照组CST模板。基于健康对照组的CST模板测量两组被试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进一步计算两组被试FA比率(FA ratio,rFA)、FA不对称性(FA asymmetry,FAasy)、MD比率(MD ratio,rMD)和MD不对称性(MD asymmetry,MDasy),用这六个扩散参数相关指标来评估脑卒中患者CST完整性损伤,并与患者“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rFA显著降低(分别为t=-15.775,t=-11.111,P<0.001),FAasy显著增高(t=9.473,P<0.001);而MD、rMD显著增高(分别为t=9.553,t=7.733,P<0.001),MDasy显著降低(t=-8.941,P<0.001);病灶对侧CST的FA和MD均无显著变化(P>0.05)。患者病程及病灶大小与各扩散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42,P=0.038;r=0.479,P=0.003;r=0.343,P=0.038;r=0.482,P=0.003),FAasy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353,P=0.032;r=-0.490,P=0.002)。分步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相较于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FAasy与“手+腕”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更加相关(分别为Beta=-0.353,P=0.032; Beta=-0.490,P=0.002)。结论基于健康对照组CST模板测得的FA相关指标能反映CST结构完整性。FAasy与“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手腕部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卒中 皮质脊髓束 运动功能障碍
  • 作者: 耿一超 张秋宁 卢冰 王小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州省肿瘤医院肿瘤科,贵阳 550004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 730000,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 730000 兰州重离子医院 730000,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州省肿瘤医院肿瘤科,贵阳 550004
  • 简介:摘要近年来重离子因其放射物理学及生物学特性在恶性肿瘤放疗方面受到高度关注。重离子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局部肿瘤控制率高是其一大优势,但在多数恶性肿瘤治疗中转移病灶的控制仍然至关重要。常规放疗与免疫疗法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提示两者联合不仅可以控制原发病灶,还有可能减少或完全消除远处转移性病灶。而高能量线性传递射线尤其是重离子联合免疫治疗方面可能具有更强的潜力,故本文重点综述了重离子调节抗肿瘤免疫效应及与免疫疗法联合应用的基础研究进展。

  • 标签: 恶性肿瘤/重离子疗法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2塑料闪烁体探测器在兆伏级光子和电子辐射中的性能。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提供的光子和电子能量对W2闪烁体进行数据采集。研究内容包括静电计读数稳定性、W2剂量和剂量率线性以及角度响应,同时研究W2校准系数给剂量测量带来的不确定度。结果静电计读数稳定性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在0.03~0.47之间;W2剂量的线性回归因子均为1.0;剂量率线性的最大偏差为0.61%;6和10 MV的切伦科夫校准因子(CLR)分别为0.741和0.746,6、9、12和15 MeV的CLR分别为0.750、0.753、0.757和0.757。照射能量为15 MeV时剂量不确定度最大,偏差为3.15%。结论经双通道信号测量修正得到的信号不随角度变化而变化,即使是在高能电子流下也成立。证实切伦科夫校准因子线性良好,该探测器可应用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非共面射野剂量学测量。

  • 标签: W2塑料闪烁体 切伦科夫校准因子 角度响应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传统右心室非生理性起搏可导致室内和室间电机械不同步,进而增加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生理性起搏的研究热点。希氏起搏的阈值高、植入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和普及。近年来,国内学者提出了左支区域起搏(LBBP)方式。且大量研究已证实左支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左支起搏沿着传导系统下传,有效实现心室的电机械同步,同时,左支起搏还具有电学参数良好稳定、明显改善心功能、可跨越阻滞部位起搏等诸多优势,将成为未来生理性起搏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旨在对LBBP的起源、标准及分类、优势和局限性等进行综述。

  • 标签: 左束支传导阻滞 生理性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 简介:摘要传统右心室非生理性起搏可导致室内和室间电机械不同步,进而增加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生理性起搏的研究热点。希氏起搏的阈值高、植入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和普及。近年来,国内学者提出了左支区域起搏(LBBP)方式。且大量研究已证实左支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左支起搏沿着传导系统下传,有效实现心室的电机械同步,同时,左支起搏还具有电学参数良好稳定、明显改善心功能、可跨越阻滞部位起搏等诸多优势,将成为未来生理性起搏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旨在对LBBP的起源、标准及分类、优势和局限性等进行综述。

  • 标签: 左束支传导阻滞 生理性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集束训练对静脉内治疗规范的影响,对静脉内治疗标准化的认识率,静脉内治疗的安全性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通过“静脉治疗与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集中培训,设计问卷调查表,以了解静脉治疗的规范性,并比较两组在培训前后对静脉治疗操作规范的认识率,知识来源,以及操作是否标准化。结果(1)大多数临床护士具有本科学历,并且具有10年的工作经验,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2)静脉内治疗措施的知晓率和治疗源:预训练组的静脉内知晓率明显低于训练后组。两组静脉治疗和护理规范化操作的知识来源:书籍和杂志,医院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经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前组正在积极学习静脉疗法的操作规范。频繁,偶然,从不与培训前后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静脉治疗的规范化操作是否规范化:培训前的小组在消毒范围上是否规范化,是否促进和教导患者,是否规范留置针的使用,是否规范针头时间,是否规范针头时间等。规范留置针敷料的使用,在组后是否规范静脉注射治疗,护理和培训有统计学意义;(4)并发症:两组均未发生致命,致残和败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训练前发生了2例败血症,经积极治疗后有所改善。训练后组的静脉炎,感染,药物外渗,计划外拔管,导管相关的血栓形成和过敏反应均显着低于训练前组。结论通过对临床护士进行静脉内治疗和护理治疗的标准化培训,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静脉内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集束化培训模式 静脉治疗操作规范 规范化培训
  • 简介:摘要常规血管路径通畅是经静脉永久起搏器植入的重要条件。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上腔静脉的狭窄或闭塞会增加起搏器植入难度。本文介绍1例尿毒症左上肢血管造瘘患者,因起搏系统感染行导线移除术后双侧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成功完成经肝静脉永久希氏起搏的病例。

  • 标签: 血液透析 肝静脉 希氏束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锥形CT检查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2018年5月份至2019年7月份协和医院接受的68名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名。给予实验组患者CBCT检查,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二维X线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牙齿的咬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牙齿咀嚼和吞咽等并无差别,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牙齿咀嚼和吞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锥形束CT检查 口腔正畸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图像引导放疗应用于临床以来,锥形CT (CBCT)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图像引导设备。然而,CBCT的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如患者摆位误差经CBCT校正前后均存在一定误差、CBCT难以校正肿瘤动态变化误差、患者靶区外放边界能否减小受CBCT应用频率影响、CBCT摄像条件还缺乏一定灵活性、CBCT实用性受到临床价值和应用成本影响等。只有充分认识CBCT应用中的问题,才能更加合理和科学地使用CBCT。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锥形束 肿瘤/图像引导放射疗法 问题与对策
  • 简介:摘要硬化性神经膜瘤是软组织神经膜瘤的罕见亚型,患者为40岁女性,镜下示一卵圆形境界清楚结节,肿瘤以间质成分为主,肿瘤细胞密度低,局灶可见较密集的上皮样细胞聚集,肿瘤细胞呈条索状、梁状或单行列兵样等形式排列在显著硬化、玻变的胶原纤维之间;细胞胞质淡染,核小居中,未见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laudin-1、GLUT1阳性,CD34、SOX10、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均为阴性,Ki-67阳性指数低,约2%。该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熟悉其特征性的临床病理学表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EMA等阳性表达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CT(CBCT)诊断37双生牙1例,并对其鉴别诊断、发生机制及CBCT在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口腔医院2019年3月就诊的1例患者根据口腔临床检查、CBCT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对多生牙尖、融合牙、双生牙、结合牙等几种牙齿形态异常疾病的特点及鉴别要点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CBCT检查见下颌牙列牙齿数目正常,37 牙根周围存在大面积低密度透射区;三维重建后见疑似多生牙与37牙根相融合;矢状面显示疑似多生牙位于37颊侧;轴向位置显示髓室底可见有三个明显的根管口;两者的牙本质是连通的;该疑似多生牙内有独立的牙髓腔,有清晰的根管,且在根中段与37远中根管融合成一个根管,矢状面显示呈“Y”型。CBCT显示37牙是一个融合根。结合口腔临床检查,确诊为左下颌第二磨牙双生牙。结论CBCT是口腔疾病辅助检查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诊断牙齿形态异常上有显著的优势,可帮助临床医师作出正确的诊断、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创新性。

  • 标签: 牙畸形 磨牙,第二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像,三维 双生牙 融合牙 牙根尖 形态发生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筛选完全左支阻滞患者120例,其收治时间为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对上述患者采取心电图检查。应用新诊断标准分析探究合并可疑急性心肌梗死的完全性左支传导阻滞患者首次心电图。结果:在3个导联(V3、V4、V5)中有2个导联S波产生向上切迹,以及在V5、V6、I、avL中有2个导联产生病理性Q波,该2项敏感度相对较低,其有着很高的特异度;2个及以上邻近导联产生原发性ST-T改变特异度相对较低,但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 :施行新型标准诊断法能够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支阻滞患者心电图予以较好的鉴别,能够拟定为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为此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完全左束支阻滞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盆腔迭代锥形CT(CBCT)图像用于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可行性分析,为自适应放疗提供图像保障。方法使用Varian Halcyon 2.0环形加速器对CIRS 062 M模体(CIRS, Norfolk, VA, USA)进行扫描,测量其不同散射条件下的CT值并计算其平均值,建立锥形CT-电子密度转换曲线(iterative Cone-beam CT to electron density,ICBCT-ED)。采集CIRS 002PRA盆腔调强专用模体的CT和不同位置的ICBCT图像,设计基于CT图像的VMAT计划,移植至ICBCT图像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及三维体积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以患者实际治疗计划为基准,回顾性分析10例盆腔患者全流程三维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结果无散射体的孤立模式与全散射中心位置的CT值偏差较大,最大偏差144 HU。其他全散射位置与中心位置CT值相近,最大偏差<50 HU。基于盆腔模体不同位置处的ICBCT图像的计算结果,无论靶区还是危及器官的剂量偏差均<1 Gy。与基于CT图像的计划相比,基于ICBCT图像的三维剂量γ通过率1%/1 mm和2%/2 mm的平均值分别为(88.86±1.18)%和(98.38±0.89)%。10例盆腔肿瘤患者2%/2 mm和3%/3 mm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90.03%~95.43%和93.58%~97.78%。最差结果为膀胱过充盈引起的外轮廓变化造成的剂量差异,2%/2 mm和3%/3 mm的三维剂量通过率仅为85.90%和92.90%。结论在足够的散射条件下,重建ICBCT-ED转换曲线,利用Halcyon直线加速器的ICBCT图像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其精度是可以满足临床应用的标准的,为将来的自适应放疗提供了保障。

  • 标签: 迭代锥形束CT 治疗计划 剂量 γ通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图像引导放疗(IGRT)策略对椎体放疗累积剂量的影响,探索符合临床要求的图像引导策略。方法收集椎体转移瘤放疗病例36例,其中常规剂量(PTV 40 Gy分20次)16例,同步推量(PTV 40 Gy分20次,GTV 60 Gy分20次)20例,采用锥形CT行每日图像引导(DIG),获取720组分次间摆位误差。依据摆位误差在原始计划上平移等中心点,计算考虑误差的分次剂量,进而模拟5种IGRT策略下的累积剂量。统计分析所有病例在非DIG[2次/周图像引导(TIG)、治疗前5次+之后1次/周图像引导(5D+WIG)、1次/周图像引导(WIG)、无图像引导(NIG)]与DIG下靶区和脊髓的剂量偏差。采用靶区剂量的允许误差为±5%以内,脊髓剂量限值为45 Gy。结果常规剂量病例中TIG、5D+WIG、WIG、NIG下脊髓Dmax和CTV D95%的剂量偏差中位数均在±1%左右,而PTV D95%的剂量偏差中位数超过-5%。同步推量病例中脊髓Dmax的剂量偏差中位数在10%左右,且>45 Gy的病例占比均≥70%;GTV D95%和PTV D95%的剂量偏差中位数普遍超过-5%。结论常规剂量时各引导策略下椎体CTV和脊髓的剂量偏差均在允许误差内,可以根据临床工作情况选取策略;而GTV同步推量时非每日图像引导策略下脊髓和GTV、PTV的剂量偏差普遍超过允许误差,建议行每日图像引导。

  • 标签: 图像引导策略 剂量偏差 椎体转移瘤/图像引导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CT测量分析广东地区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探讨个性化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的方法,为口腔临床咬合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体检人群中招募60名广东地区正常青年志愿者[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2.1±2.0)岁(18~26岁)],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锥形CT扫描,对锥形CT数据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后模型进行定点、描图和测量,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的差异。结果60名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为(100.72±4.89) mm,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分别为(103.48±4.19)和(97.97±3.93) mm,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锥形CT可准确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结果可为平面重建提供参考。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常 Monson球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锥形CT图像与病理切片中缺牙区牙槽嵴顶骨皮质厚度(cortical bone thickness,CBT)的差异,探讨锥形CT用于评估颌骨后牙区CB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至1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的后牙牙缺失患者6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43.8±1.7)岁,缺牙区内共取出骨块63块。术前将患者锥形CT图像导入口腔种植导航系统,设计完成后在测量界面中测量拟种植区的牙槽嵴顶CBT(锥形CT图像组)。术中获取目标骨块制成切片,厚度0.4 μm,用Case Viewer软件测量切片中的CBT(病理图像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锥形CT影像和病理图片中颌骨后牙区牙槽嵴顶CBT间的差异。结果病理图像组测得的骨皮质厚度在后牙区、上颌后牙区、下颌后牙区分别为(1.20±0.75)、(0.68±0.46)和(1.48±0.77)mm;锥形CT图像组测得的CBT在后牙区、上颌后牙区、下颌后牙区分别为(1.14±0.77)、(0.64±0.24)和(1.41±0.83)mm,两组相同位置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形CT可用于颌骨骨皮质厚度的分析,且准确度较高。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皮质厚度 牙种植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舌侧骨板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舌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厚度(F=5.03,P<0.01)、根中份(F=15.13,P<0.01)及根尖(F=33.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侧者更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缺如。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舌侧骨板,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舌侧骨板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磨牙,第三 牙,阻生 锥形束CT 舌侧骨板 牙根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舌侧骨板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舌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厚度(F=5.03,P<0.01)、根中份(F=15.13,P<0.01)及根尖(F=33.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侧者更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缺如。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舌侧骨板,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舌侧骨板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磨牙,第三 牙,阻生 锥形束CT 舌侧骨板 牙根移位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的深入研究,发现前交叉韧带并不是以往所认知的双椭圆结构,而是单束带状的。该发现引起了关于双重建是否符合前交叉韧带解剖的热论,也促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解剖单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技术改进。另外,重建手术虽然恢复前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但膝关节功能恢复仍需依赖良好、科学的康复训练。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成人膝关节解剖单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相关文献,对该技术的骨隧道定位和建立,移植物的选择和固定及术后康复等进行总结分析,综述成人膝关节解剖单前交叉韧带重建及术后康复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损伤 单束重建 术后康复
  • 简介: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期]研究出口腔颌面锥形CT,并将其在作为新型影像学设备应用于牙科当中,该检查方式主要应用面积探测器和锥形X线对受检患者进行360°旋转,旋转一周后就能够有效获得受检患者的容积重建数据,建立出各种痛性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断层影像。口腔颌面锥形CT对根尖片和全景片低分辨率、容易受到牙槽骨和牙根影响出现重叠影像等缺点进行了弥补,空间分辨率高与传统CT,而却具备检查费用低、放射剂量小、扫描时间短等优点。当前,临床牙体牙髓病学领域主要应用口腔颌面锥形CT进行检查,其中包括定量分析根尖周病变、定性根尖周病变、判断根管治疗及临床效果、诊断跟折、压根内外吸收情况、龋病、根管穿孔和髓底等疾病。口腔颌面锥形CT的应用推动了临床诊疗牙髓病的方式,将其从2D推动到3D。应用口腔颌面锥形CT对解刨牙齿进行研究能够对根管和牙齿的长度进行精准测量,有效判断根管和牙根的形态、数目,还能够判断罕见的根管病例和牙内陷。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在牙体解剖学中应用口腔颌面锥形CT的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 标签: 口腔颌面 CT 牙体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