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作者: 杨妍 常士平 刘思颖 付善民 王维佳 曹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陕西 710032,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创伤科,陕西 71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中国汉族人群特点及Andrews六要素中要素Ⅱ的阐述,探索以自然头位下过眉间点(Glabella)的铅垂线作为上颌中切牙或上颌骨理想前界位置的可行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中国汉族美貌人群两位(男女各一名),对其拍摄暴露前额的侧面微笑像。通过Photoshop CS5软件,在矢状向上分别以过眉间点的铅垂线为标准,向前向后移动上颌中切牙,模拟切牙不同位置,同时应用软硬组织移动比例,调整上唇突度,获得相应侧貌图。由26名专业人士(正畸或正颌外科医生)和68名非专业人士运用100mm的VAS量表进行评分。评分数据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临床冠中心点(Facial axial point, FA)落在过眉间点的铅垂线前的距离和不同评分人士对评分值均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明显。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评分中,均以0~2 mm评分最高,且前2 mm处评分显著高于0 mm(MD=4.029,P=0.000)和前1 mm(MD=3.404,P=0.026);性别不同,FA点最佳接受区域一致,最佳接受区范围外,女性患者后缩、男性前突获得的倾向性越高。结论以自然头位下过眉间点的铅垂线前0~2mm作为上颌中切牙或上颌骨的理想前界,可以被用来作为正畸、正颌治疗的终点目标,进而指导正畸、正颌治疗方案的设计。

  • 标签: Andrew六要素 侧貌 美学 软组织 正颌外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毛发移植法改善除皱术后发际位置异常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收治61例除皱术后发际位置异常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5岁,平均41岁。其中45例为额部(内镜法)联合中面部除皱术后,11例为额颞部除皱术后(内镜法),5例为中面部除皱术后。除皱术与毛发移植术的间隔为6~79个月,平均18.4个月。根据美学理论重新设计额部、颞部和鬓角的发际位置和形态,采用毛发移植法予以修复。术后随访计算毛发成活率,由患者和1位第3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分别评价患者发际线的满意程度和对颞下发际线瘢痕的遮挡程度。结果25例行额颞发际线联合颞下发际线植发,23例行额颞发际线植发,13例行颞下发际线植发。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额颞部发际线的毛发成活率平均为94.3%[90.8%(51.1/56.3)~98.9%(52.5/53.1)],颞部发际线内切口的颞下区域毛发成活率平均为93.2%[89.1%(31.1/34.9)~98.6%(34.4/34.9)],颞部发际线边缘切口的颞下区域毛发成活率平均为81.2%[60.4%(17.2/28.5)~87.6%(26.8/30.6)]。额颞发际线植发满意程度评价:患者为4.1~5.0分,平均4.5分;医生为4.3~4.9分,平均4.7分。颞下发际线植发满意程度评价分为2部分,发际线内切口评分患者为4.0~5.0分,平均4.4分;医生为4.2~4.9分,平均4.7分;颞下发际线边缘切口评分患者为2.8~4.7分,平均4.0分;医生为3.1~4.9分,平均4.2分。颞下发际线的瘢痕遮挡程度评价:患者为2.6~5.0分,平均3.7分;医生为3.1~5.0分,平均3.9分。结论应用毛发移植技术修复除皱术后的发际位置异常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由于颞下发际线的位置和瘢痕上毛发成活率较低,术后毛发遮挡瘢痕的效果一般,再次植发和改进除皱手术切口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 标签: 毛发 自体移植 整容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佩戴角膜塑形镜对正负相对调节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0例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濮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随机分为两组,佩戴角膜塑形镜者作为试验组,未佩戴角膜塑形镜者作为对照组,每组100例。对比两组间正负相对调节力和试验组佩戴前后正负相对调节力。结果佩戴2个月后,试验组负相对调节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340),而正相对调节力则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25,P=0.000)。试验组佩戴后正相对调节力优于佩戴前(t=9.763,P=0.000),而负相对调节力则佩戴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4,P=0.321)。结论正相对调节力是延缓近视进展的重要机制,佩戴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正相对调节力。

  • 标签: 角膜塑形术 塑形镜,角膜 调节力,相对,正,负
  • 简介:【摘要】 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在 普通外科应用越来越广泛,设备腹腔镜的区、县级医院越来越多;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是最早开展的外科微创手术,但是能独立完成手术的普通外科医师却不多, 我们要从教学的角度,探讨怎样设计腹壁戳孔的位置才能让普通外科医师尽快掌握腹腔镜胆囊 切除术。回顾性分析 2011 年 5 月— 2019 年 5 月我院 146 例 LC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壁 Trocar位置分为 2 组。分析 Trocar位置选择对初学者操作的影响。 2 组手术的平均 手术所用 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 、平均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住院平均费用 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根据胆囊解剖位置特点,设计 主操作孔的位置时有意识的降低 3cm-5cm ,有利于 LC 初学者学习掌握。

  • 标签: 胆囊切除 术 ·腹腔镜 ·Trocar位置 ·初学者 。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探讨C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14、7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震特征、伴随的其他中枢眼动异常、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头部相对于重力变化时均表现出短暂的眩晕和诱发的眼震,但眼震的特点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眼震的典型特征。3例患者行复位治疗均无效,并且都伴有视眼动系统异常的体征或其他中枢系统症状。MRI、PET-CT、血生化结果证实了病因分别为慢性出血、炎症和副肿瘤小脑变性。3例患者虽病因不同但病变部位均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elocity storage mechanism,VSM)。结论VSM破坏,导致反馈性旋转信号修正通路受损,头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呈现CPPV的临床表现。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电图描记术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超声定位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90例接受常规超声检查的单胎孕妇,对其行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检查,记录脊髓圆锥位置,检验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检查识别脊髓圆锥位置的一致性,比较不同孕周间脊髓圆锥位置的差异性,分析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与孕周的相关关系。结果90例胎儿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定位脊髓圆锥位置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1.0);孕23-周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布与其他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22-27周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布与孕28-35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显示,脊髓圆锥位置与孕周存在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104X+5.892(R=0.745,P=0.000)。结论 超声定位能够显示中晚孕期胎儿的脊髓圆锥形态及位置,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中晚孕期 胎儿 脊髓圆锥 超声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核磁共振成像下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骶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儿童,年龄1 d~15岁。以记数方式表示脊髓圆锥末端对应脊柱位置,将每一脊柱单元等分为上、中、下1/3,并分别用U、M、L表示,椎间盘作为一独立节段。将T12-U1/3记为0,T12-M1/3记为1,T12-L1/3记为2,T12-L1记为3,由上到下依次记数。将患儿分为不同年龄段:<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按照性别将患儿分为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比较2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儿231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09例,年龄为(4±4)岁。<1月、1~5月、6 ~11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患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2.0、7.3±2.3、6.4±1.8、6.5±2.6、5.4±2.2、5.5±1.8和5.0±1.8。M组和F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7.3、6.4、6.5、5.4、5.5和5.0。

  • 标签: 儿童 脊髓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 要 由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所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正在席卷全球。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评估和控制此次疫情,本文通过构造了一系列衡量疫情严重程度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利用逐步聚类及降维算法及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疫情已爆发的国家在疫情爆发期内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处理,构造了能够准确量化这些国家在疫情爆发后的疫情走势的疫情相对严重程度指标(Relative Severity Score)。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该指标和地理、人文和社会因素做回归分析,本文发现人口平均年龄、湿度、平均气温和风速对疫情爆发的相对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最后,通过将该指标带入到机器学习模型中使用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拟合,本文对疫情正在爆发的国家的未来疫情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逐步聚类降维算法 时间序列分析 回归分析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医改形势下村卫生室医疗功能出现相对弱化的原因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于2015年10—11月,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了山东省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以及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共38人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对新医改形势下村卫生室医疗功能出现弱化的原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梳理与描述性分析。结果编码形成了29个一级范畴和21个二级范畴。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村卫生室获得的经济支持、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明显增加,然而在新医改政策非预期负面效应、外部扰动力叠加累积效应和支持力低效供给效应的综合作用下,乡村医生队伍出现情感耗竭、工作满意度下降、积极性下降等现象;加之村卫生室药品使用受限、设备不足,乡村医生业务能力不高,农村居民信任不足,导致村卫生室医疗服务功能相对弱化。结论村卫生室医疗功能的弱化是三类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状态的长期存在将进一步增加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脆弱性,不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贯彻落实。建议优化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对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考核机制,强化医保资金战略购买能力,优化财政补偿机制,完善乡村医生培训机制,促进村卫生室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村卫生室 乡村医生 医疗服务 扎根理论 脆弱性 山东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干预在良性位置性眩晕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8.5-2019.12月收治的 98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利用掷骰子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 49例,实施中医护理),对照组( 49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结果:护理前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要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利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方式为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大范围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目前多使用手法复位治疗,但复位后存在残余症状或疾病反复发作等现象为患者造成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仍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很多临床研究显示针刺、艾灸、穴位敷贴等疗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本病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归纳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旨在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眩晕 针灸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解剖位置胆囊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904医院经手术治疗的140例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91例,中位年龄64.0岁。根据胆囊癌发病位置,分为胆囊颈部组与胆囊底体部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判断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胆囊颈部组患者较底体部肿瘤在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术前白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根治性切除、突破肝脏/侵犯浆膜、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术区局部复发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黄疸、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C反应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意外胆囊癌、手术方式、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生长部位(颈部比底体部)等与预后相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GPS(RR=3.272,95CI:1.987~5.388)、手术方式(RR=4.149,95CI:2.561~6.723)、肿瘤部位(RR=0.316,95CI:0.209~0.478)、远处转移(RR=1.695,95CI:1.036~2.775)、TNM分期(RR=3.686,95CI:2.222~6.115)是影响胆囊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提示颈部肿瘤与更晚的分期、肝脏胆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高炎症水平、低根治率相关。结论发生于胆囊颈部的胆囊癌是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TNM分期、远处转移、格拉斯哥评分是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预测指标。

  • 标签: 胆囊肿瘤 解剖 多变量分析 预后
  • 作者: 孙舒寒 马若晗 衷尔静 周彦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10
  • 出处:《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现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口腔科,郑州,450052),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放射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CBCT对单侧后牙正锁患者治疗前后双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和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探讨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和形态的变化,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单侧后牙正锁患者11例,男性2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0.18±4.40岁;改良舌腭弓矫治器矫治锁;拍摄矫治前矫治后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髁突位置、形态等相关项目进行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前锁侧较非锁侧髁突中心点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小,治疗后锁侧较非锁侧髁突矢状面与标准水平面角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锁侧髁突顶点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增大,治疗后较治疗前锁侧髁突高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影响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矫治后髁突位置有改变。

  • 标签: 正锁 锥体束CT 髁突 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器械护士的位置安排+手术配合在直肠癌手术中实践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纳入范围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病例数70例,参照组(n=35)行常规手术护理措施,实验组(n=35)行器械护士的位置安排+手术配合,分析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手术医生对手术器械护士配合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满意度为97.14%、对照组满意度为65.71%两组数据P<0.05比对差异大;实验组手术医生对手术器械护士配合满意度更高,两组数据P<0.05比对差异大。结论:器械护士的位置安排+手术配合在直肠癌手术中实践的可行性更高,可提高手术医生对手术器械护士配合的满意水平,提高护理水平,促进预后。

  • 标签: 直肠癌 手术 器械护士 位置安排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病变相对长度鉴别浸润型肝外胆管癌与肝外胆管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2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浸润型肝外胆管癌及23例经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肝外胆管炎症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MR和(或)CT增强扫描。以影像表现胆管壁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为病变范围,测量计算病变长度及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并观察偏心性狭窄及受累管腔规则性。采用t检验分析肿瘤组与炎症组病变长度和病变/肝外胆管长比值的差异,采用连续校正χ²检验比较肝外胆管癌组与胆管炎组偏心性病变和不规则病变的差异。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分析肝外胆管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的诊断效能。结果肝外胆管癌与胆管炎患者的病变长度分别为(22.01±1.86)、(47.36±2.81)mm,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分别为0.26±0.02和0.54±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肝外胆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诊断肝外浸润型胆管癌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以<0.40为临界值,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82.6%。肝外胆管癌与胆管炎患者间病变呈偏心性及病变胆管管腔不规则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外胆管病变相对长度鉴别浸润型肝外胆管癌与肝外胆管炎症具有较大价值。

  • 标签: 胆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 摘要】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护理对策及实施效果。 方法: 研究分析了 2017 年 1 月 - 2020 年 5 月期间的 30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情况,依据患者意愿将其分成两组,并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和系统性干预(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是 93.33% ( 14 例),对照组为 86.67% ( 13 例),组间差异性不显著, P > 0.05 ;观察组干预后 VSI 评分为( 26.33±4.23 )分, BBS 评分为( 51.27±3.18 )分,计时平衡试验评分是( 126.48±3.84 )分,数据较之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取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虽然不能够直接改善治疗结局,但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十分明显,建议在临床推广该护理措施。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护理对策 实施效果 症状改善
  • 简介:  【摘要】目的:研究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选取 9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三组, A组患者接受单纯手法复位治疗, B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改善前庭药物治疗, C组患者给予单纯改善前庭药物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 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概率相比较于 A组与 C组均明显较高, P<0.05;B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较 A组与 C组低, P<0.05。 结论:手法复位联合改善前庭药物治疗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可缩短病程。    【关键词】后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of observation.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la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simple manual reduction,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modified vestibular medicine, and group C was treated with simple improved vestibular medicin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recurrence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probability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C, P < 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C, P < 0.05. Conclusion: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improvement of vestibular drug treatment can obtain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and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对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70例,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定患者人格特征与临床症状,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艾森克人格问卷各维度评分:组内不同时点间内外向维度评分[研究组:入组时:(46.14±10.99)分;5周末:(50.43±8.86)分;8周末:(53.86±7.08)分;F=6.291,P=0.003;对照组:入组时:(45.29±8.99)分;5周末:(48.29±8.31)分;8周末:(50.29±7.57)分;F=3.211,P=0.044]、神经质维度评分[研究组:入组时:(60.14±5.49)分;5周末:(53.29±4.53)分;8周末:(50.57±4.33)分;F=36.809,P<0.001;对照组:入组时:(60.29±6.18)分;5周末:(55.86±6.00)分;8周末:(53.14±5.30);F=13.35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时点两组间神经质维度评分(5周末:F=4.095,P=0.047,8周末:F=4.940,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组8周后两组间内外向E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7,P=0.045)。精神质维度评分在组内不同时点和组间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组内不同时点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入组时:(32.00±4.04)分;5周末:(15.23±5.01)分;8周末:(9.31±3.15)分;F=282.376,P<0.001;对照组:入组时:(31.91±4.59)分;5周末:(17.86±5.11)分;8周末:(11.17±3.64);F=195.019,P<0.001],同一时点两组间评分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5周末:F=4.724,P=0.033;8周末:F=5.205,P=0.026)。(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组内不同时点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入组时:(18.69±8.87)分;5周末:(10.34±5.34)分;8周末:(7.97±2.98);F=28.679,P<0.001;对照组:入组时:(18.60±8.02)分;5周末:(13.31±6.35)分;8周末:(10.37±4.86)分;F=14.241,P<0.001],同一时点两组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周末:F=4.161,P=0.045;8周末:F=8.315,P=005)。(4)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森田疗法(β=-0.312,t=-2.360,P=0.022)、内外向人格特质(β=-0.334,t=-2.355,P=0.022)是HAMA的影响因素。结论相比接受单纯常规治疗,给予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可通过增强患者外向性人格特征进而减轻焦虑症状,同时亦能改善其抑郁症状。

  • 标签: 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 复发性抑郁障碍 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