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中孕期(20~26周)经三维超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及其对于隐性脊柱裂的诊断价值。方法经三维骨骼模式成像分别对290例中孕期正常胎儿(正常组)和10例隐性脊柱裂胎儿(异常组)的脊髓圆锥进行定位,计数正常组脊髓圆锥末端水平所对应的腰椎椎体,观察胎儿脊髓圆锥的位置在中孕期正常胎儿的分布趋势及两组脊髓圆锥的位置差异。结果282例中孕期胎儿经三维骨骼模式可清晰定位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正常组的脊髓圆锥在孕20~21周可位于L3.5及以上水平,孕22周开始全部位于L3及以上水平,脊髓圆锥的位置与孕周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79X+4.536(R=0.953,P〈0.01)。异常组的10例均位于L3水平以下。结论通过三维骨骼模式成像可以识别椎体的位置,以此进行脊髓圆锥的定位,隐性脊柱裂的胎儿脊髓圆锥的位置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脊髓圆锥的定位对于隐性脊柱裂的明确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隐性脊柱裂 三维骨骼模式 脊髓圆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超声定位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90例接受常规超声检查的单胎孕妇,对其行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检查,记录脊髓圆锥位置,检验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检查识别脊髓圆锥位置的一致性,比较不同孕周间脊髓圆锥位置的差异性,分析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与孕周的相关关系。结果90例胎儿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定位脊髓圆锥位置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1.0);孕23-周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布与其他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22-27周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布与孕28-35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显示,脊髓圆锥位置与孕周存在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104X+5.892(R=0.745,P=0.000)。结论 超声定位能够显示中晚孕期胎儿的脊髓圆锥形态及位置,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中晚孕期 胎儿 脊髓圆锥 超声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核磁共振成像下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骶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儿童,年龄1 d~15岁。以记数方式表示脊髓圆锥末端对应脊柱位置,将每一脊柱单元等分为上、中、下1/3,并分别用U、M、L表示,椎间盘作为一独立节段。将T12-U1/3记为0,T12-M1/3记为1,T12-L1/3记为2,T12-L1记为3,由上到下依次记数。将患儿分为不同年龄段:<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按照性别将患儿分为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比较2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儿231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09例,年龄为(4±4)岁。<1月、1~5月、6 ~11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患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2.0、7.3±2.3、6.4±1.8、6.5±2.6、5.4±2.2、5.5±1.8和5.0±1.8。M组和F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7.3、6.4、6.5、5.4、5.5和5.0。

  • 标签: 儿童 脊髓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系统产前超声检查中定位脊髓圆锥末端对提高胎儿闭合性脊柱裂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湖南省怀化市妇幼保健院行中孕系统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63432例,利用PACS系统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系统产前超声检查中增加对胎儿脊髓圆锥末端的定位;对照组行规范系统产前超声检查,分析两组胎儿闭合性脊柱裂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闭合性脊柱裂15例,孕妇引产后或生后随访证实有闭合性脊柱裂18例,检出率83.3%;对照组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闭合性脊柱裂6例,孕妇引产后或生后随访证实有闭合性脊柱裂16例,检出率37.5%。结论在系统产前超声检查中定位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可明显提高胎儿闭合性脊柱裂的诊断率。

  • 标签: 产前超声 胎儿 脊髓圆锥 闭合性脊柱裂
  • 简介:目的:寻找解决或改善截瘫患者排尿功能的方法探讨。方法:施行大网膜脊髓圆锥部移植手术前后,进行临床观察和尿流动力学等仪器检洲。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和仪器的监测,证实了大网膜对脊髓圆锥部的排尿功能有恢复功效,其最大尿流率由术前平均3.3ml/s到术后16.4ml/s,膀胱残余尿量由术前204.1ml到术后26.7ml。结论:对脊髓完全损伤性患者,利用未损伤的圆锥施行大网膜移植,激发其排尿功能的恢复,是大网膜治疗脊髓损伤又一新的开拓和创新,是一个新的重要理念。

  • 标签: 脊髓圆锥 截瘫患者 临床研究 功能恢复 激发 排尿功能
  • 简介:随着我国现代工业技术不断发展,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脊柱骨折已经成为骨科的常见急诊之一。由于胸腰段(T11-L2)是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转折移行处,更是肩背部应力集中的部位,这一特殊的解剖位置和生物力学关系,使胸腰段骨折(thoracolumbarfracture,TLF)首当其冲地成为脊柱骨折中最多见的骨折类型。其中,胸腰段骨折伴脊髓圆锥损伤虽是少见而特殊的一种类型,但一直是骨科处理棘手的骨折。现对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 标签: 胸腰段骨折 脊髓圆锥损伤 损伤特点 治疗 脊柱骨折 意外事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终丝牵张型脊髓拴系患者行终丝切断术后脊髓圆锥的漂移情况,分析脊髓圆锥漂移度与腰骶椎序列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单纯终丝牵张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终丝切断术治疗。行术前和术后腰骶部MRI平扫,测量腰骶角(LSA)、腰椎前凸角(LLA)以及腰骶椎间盘角(LSDA)以评估腰骶部脊柱序列情况。计算手术前、后脊髓圆锥弯曲角(BA)[脊髓圆锥长轴线与腰段脊髓长轴线之间所夹锐角]的差值(△BA),即脊髓圆锥漂移度。比较腰骶部脊柱序列各角度手术前、后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脊髓圆锥漂移度与腰骶部脊柱序列各角度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患者的术前LSA、LLA、LSDA分别为69.3°±7.4°、30.0°±9.5°、12.0°±4.5°,术后分别为69.8°±7.0°、30.3°±9.1°、11.9°±4.5°,手术前、后腰骶椎序列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术后的BA分别为22.3°±6.8°和20.1°±6.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3,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20例患者术前的LSA与术前LLA呈正相关(r=0.576,P<0.01);手术前、后的△BA为2.3°±1.1°,其与术前LSA呈负相关(r=-0.610,P<0.01),而与术前LLA呈高度负相关(r=-0.812,P<0.01)。结论对于单纯终丝牵张型脊髓拴系患者,脊髓圆锥漂移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终丝切断对脊髓拴系的松解情况;腰骶部脊柱序列对术后脊髓圆锥漂移存在影响,有助于术前预判终丝切断缓解脊髓拴系的程度。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神经外科手术 终丝切断术 脊柱序列 圆锥漂移
  • 简介:摘要总结1例腰椎骨折伴脊髓圆锥损伤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实施术前术后整体护理,特色的积极心理干预及人文关怀、同时进行合理的疼痛管理、术后康复治疗与指导、出院指导及随访。患者住院17d,经精心治疗与护理,病情好转出院,患者满意度较高。

  • 标签: 腰椎骨折 圆锥损伤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圆锥位置正常型小儿脊髓拴系综合征(occulttetheredcordsyndrome,OTCS)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OTC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效果等。结果3例患儿术前MRI均显示脊髓圆锥位于第二腰椎椎体下缘以上,术后MRI显示脊髓圆锥位置无明显改变。3例患儿术中可见终丝增粗(>2mm)及脂肪化。3例患儿术前及术后均无下肢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2例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明显改善,1例术后无改善。结论OTCS的诊断需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治疗上建议尽早行终丝离断术。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终丝 圆锥 大小便功能障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成像率及诊断率,并与传统二维和三维超声定位法进行对比。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孕20~28周的单胎孕妇318例,包括正常组276例与异常组42例,异常组包括11例脊髓栓系胎儿(脊髓栓系组)和31例非脊髓栓系胎儿(非脊髓栓系组),应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与传统法二维腰骶前突定位法和三维椎体骨骼成像法分别定位胎儿脊髓圆锥并储存图像;由3位高年资医师在离线软件定位胎儿脊髓圆锥,记录每种方法所定位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对比产后结局分析三种方法的成像率和诊断率。结果①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对于正常组和异常组胎儿脊髓圆锥的成像率结果显示:调整检验水准α′=0.05/4=0.012 5,三种方法在正常组成像率和异常组成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2=7.39,P=0.025;χ2=5.32,P=0.070);②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在定位正常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P=0.284);③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在异常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诊断率,其中脊髓栓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P=0.543),而非脊髓栓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9,P=0.008)。结论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在评估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上具有较高的成像率和诊断率,当非脊髓栓系原因如脊柱或肋骨畸形等干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时,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较传统二维和三维超声定位法更有优势,不易出现定位错误。

  • 标签: 超声检查 寰枢椎间隙 胎儿脊髓圆锥 脊髓栓系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在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TCS)脊髓圆锥定位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门诊接诊产前诊断为TCS且出生后MRI证实为脂肪瘤型TCS的17例胎儿产前及出生后的影像学资料。以出生后的MRI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比较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定位脂肪瘤型TCS脊髓圆锥的准确性。结果17例脂肪瘤型TCS胎儿产后诊断为尾侧型4例,背侧型2例,过渡型2例,混杂型8例,脂肪瘤脊髓脊膜膨出型1例。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定位脊髓圆锥均符合者共5例,其中尾侧型1例,混杂型4例;均不符合者8例,其中尾侧型2例,过渡型2例,混杂型3例,脂肪瘤脊髓脊膜膨出型1例。出生后1个月的MRI检查证实,产前超声定位脊髓圆锥的准确比例为5/17,胎儿MRI定位脊髓圆锥的准确比例为9/1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初步观察发现,胎儿MRI定位脂肪瘤型TCS脊髓圆锥的准确性优于产前超声。

  • 标签: 胎儿 神经管缺损 超声检查,产前 磁共振成像 脊髓圆锥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在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TCS)脊髓圆锥定位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门诊接诊产前诊断为TCS且出生后MRI证实为脂肪瘤型TCS的17例胎儿产前及出生后的影像学资料。以出生后的MRI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比较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定位脂肪瘤型TCS脊髓圆锥的准确性。结果17例脂肪瘤型TCS胎儿产后诊断为尾侧型4例,背侧型2例,过渡型2例,混杂型8例,脂肪瘤脊髓脊膜膨出型1例。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定位脊髓圆锥均符合者共5例,其中尾侧型1例,混杂型4例;均不符合者8例,其中尾侧型2例,过渡型2例,混杂型3例,脂肪瘤脊髓脊膜膨出型1例。出生后1个月的MRI检查证实,产前超声定位脊髓圆锥的准确比例为5/17,胎儿MRI定位脊髓圆锥的准确比例为9/1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初步观察发现,胎儿MRI定位脂肪瘤型TCS脊髓圆锥的准确性优于产前超声。

  • 标签: 胎儿 神经管缺损 超声检查,产前 磁共振成像 脊髓圆锥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筛查中计数脊髓圆锥末端尾侧椎体骨化中心计数(number of ossification centers,OCN)对闭合性脊柱裂及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筛查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和厦门市妇幼保健院17~41孕周正常胎儿961例(正常组)和产后证实的闭合性脊柱裂或脊髓拴系综合征胎儿140例(异常组),在胎儿尾侧脊柱正中矢状切面上计数OCN。随机抽取50例正常胎儿行两观察者间的重复性检验。统计并比较两组胎儿N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截断值。结果正常组中OCN随着孕周稍增加。17~20周时,绝大多数胎儿OCN在5~7之间;20周以上的胎儿中,99.9%的胎儿OCN≥6,97.1%的胎儿OCN≥7。异常组中93.0%的胎儿OCN<7,82.8%的胎儿OCN<6。除17~20周的亚组外,其他胎龄亚组正常组与异常组间OC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6.5为截断值时,OCN预测脊髓拴系综合征及闭合性脊柱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3%和93.0%。结论计数脊髓圆锥末端尾侧椎体骨化中心个数是筛查脊髓圆锥位置的简便方法。绝大部分20周以上的正常胎儿OCN>6,当检查中发现OCN≤6时,应行进一步脊柱评估和检查。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胎儿 脊髓圆锥 闭合性脊柱裂 脊髓拴系综合征
  • 简介:背景: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病因是脊髓和神经被牵拉,随后出现下肢感觉、运动和/或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圆锥位置正常,即圆锥位于腰2椎体下缘以上的TCS,但由于这类TCS发病隐匿,诊断困难,常被漏诊误诊。目的:对圆锥位置正常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其发病特点,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对TCS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及时对TCS进行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方法:检索并阅读1956年8月至2017年7月PubMed数据库所有TCS相关英文全文文献,共纳入127篇文献,341例TCS病例,其中记录圆锥位置的有208例。仔细阅读文献,记录TCS患者的基本资料、圆锥位置、临床表现,通过SPSS软件对圆锥位置正常和低位圆锥型TCS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1例TCS病例中记录圆锥位置208例(61.0%),其中圆锥位置正常型36例(17.3%),低位圆锥型172例(82.7%)。36例圆锥位置正常型TCS病例中脂肪瘤浸润、终丝变性、脊柱裂是前3位病因;172例圆锥低位型TCS病例中脂肪瘤浸润、椎管内术后、终丝变性是前3位病因。由脊髓纵裂引起的圆锥位置正常型TCS病例数明显多于圆锥低位型TCS病例数(P=0.020)。二者在脂肪瘤、非脂肪瘤性肿块、酒窝样凹陷、多毛、皮窦、皮赘、皮肤色素沉着、腰骶部尾样结构、疼痛、鞍区感觉异常、下肢功能异常、大小便功能异常及膝反射和肛门反射异常等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圆锥位置正常TCS病例中腰骶部血管瘤病例(11.1%)明显多于圆锥低位TCS病例(0.6%,P=0.003);圆锥低位型TCS下肢感觉异常的病例(44.8%)明显多于圆锥正常位置型TCS的病例(19.4%,P=0.005);圆锥低位型TCS跟腱反射亢进的病例(2.3%)明显少于圆锥正常位置型TCS的病例(13.9%,P=0.009);圆锥低位型TCS跟腱反射减弱的病例(19.2%)明显多于圆锥正常位置型TCS的病例(5.6%)(P=0.047)。结论:对于表现为TCS的病例

  • 标签: 脊髓栓系综合征 圆锥位置正常 病例分析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圆锥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分型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圆锥脂肪瘤型TC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个月-48岁。并按Arai法分型。均行脊髓栓系松解、椎管内脂肪瘤切除手术,对于皮下脂肪瘤酌情作部分切除。平均随访3.2年。结果术中所见与术前MRI表现相同。脊髓尾侧型及脊髓背侧型16例,混合型2例患者完全松解栓系;5例混合型及2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型脂肪瘤者行大部分切除。术后6例患者Hoffman分级明显改善。1例混合型脂肪瘤患者症状加重。4例肢体乏力明显改善,其中3例为脊髓尾侧型患者,1例为复合型患者;2例为小便失禁明显改善,1例为脊髓尾侧型,1例为混合型患者,小便失禁的病程均〈6个月。术后2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混合型及1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型脂肪瘤患者发生再栓系。结论合理的分型有助于预测手术难度及患者预后;保留部分皮下脂肪瘤有利于防治脑脊液漏;病理类型复杂者容易发生再栓系,但可通过扩大硬膜囊、高分子材料修补防治;术后症状改善因病理类型不同而异,病理类型简单,病程短的患者括约肌功能障碍恢复良好。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脂肪瘤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应用超声测距定位法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2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取的80例单胎孕妇为本次研究者,为其行表面三维成像以及二维超声成像进行胎儿椎体检查,详细记录胎儿的脊椎圆锥位置,重点分析其不同孕周的脊椎位置。结果:孕周与胎儿脊髓圆锥椎体的位置发生改变。结论:对中晚孕期行超声检查,可清晰的显示脊髓圆锥图像、位置,通过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对提升胎儿脊髓圆锥的准确性,尽早排查脊髓栓系综合征、提升生育质量意义重大,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测距法 中孕期 椎体定位 胎儿 脊髓圆锥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