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段毛囊移植治疗特殊部位白癜风的疗效。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纳入10例19 ~ 28岁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男4例,女6例),共26处白斑合并白发,其中18处为头皮,8处为眉部。采用毛囊单位提取法从枕部或耳后区域获取毛囊,并均分为上下两部分。患者每处白斑合并白发皮损分为2部分,上下两部分毛囊分别移植于白斑的不同区域。术后每4周随访1次,观察复色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12周时,移植毛囊上部26处白斑中痊愈3处,显效5处,好转12处,无效6处,有效率30.8%(8/26),且均未见毛发生长;移植毛囊下部的26处皮损中痊愈5例,显效7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有效率46.2%(12/26),8处皮损出现毛发生长。移植毛囊上部组与移植毛囊下部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30,P = 0.25)。结论分段毛囊移植术适用于头皮和眉部白癜风合并白发的治疗。

  • 标签: 白癜风 毛囊 移植 分段毛囊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前牙区分段切骨在外科 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52例牙槽突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矫治牙齿 209颗。均采用前牙区分段切骨进行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52例患者无一例出现骨创感染,牙髓失活及牙体松动,临床疗效满意。 结论 采用前牙区分段切骨治疗牙槽突畸形临床效果理想,无骨创感染情况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前牙区分段切骨 正畸 疗效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析门诊实施分段预约挂号对缩短患者就诊等候时间的作用。方法:将我院门诊 2019年 7 月~ 2020年 6月期间 就诊的 90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 ,根据挂号方式不同分组,组别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5例 。对照组患者常规挂号,试验组患者分段预约挂号,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就诊等候时间、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就诊等候时间为( 20.66±4.24)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 39.65±4.53) min,对比差异显著 ( P< 0.05)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84.44%,两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门诊实施分段预约挂号的效果十分理想,不仅能够缩短患者就诊等候时间,还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门诊 分段预约挂号 就诊等候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完整与分段取材法解剖小鼠耳蜗基底膜进行比较。方法2019年2—3月,将6只10周龄C57BL/6小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分别应用完整取材法及分段取材法进行基底膜取材。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方法标记耳蜗毛细胞并进行计数,观察基底膜的完整性以及荧光染色效果。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均能完整或分段将基底膜完全剥离,完整取材法耗时明显短于分段取材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3±1.86)min比(23.66±3.88)min,t=-4.173, P=0.002]。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显示两组基底膜毛细胞均保存完整,完整取材法及分段取材法取得的基底膜全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2±0.22)mm比(5.72±0.16)mm,t=1.822,P=0.099]。结论应用两种取材方法均可较快分离基底膜并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操作者可根据技术熟练程度及实验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

  • 标签: 小鼠 耳蜗 基底膜铺片 毛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复杂处方和解剖分段等临床条件下,基于瓦里安RapidPlan模块建立食管癌放疗自动计划整合模型的可行性及其剂量学特点。方法收集301例多处方、多分段的食管癌放疗计划导入RapidPlan系统,在ModelAnalytics(MA)工具辅助下对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离群值处置,建立初始模型。再利用未参与建模的40例临床食管癌治疗计划,通过RapidPlan模型对其进行重新优化以评估模型的自动优化效果,并以此作为反馈数据,进一步调试和优化迭代模型参数,分别对两组计划的各主要参数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增大样本量和按剂量比例(而非命名规则)匹配结构等方法,本工作成功建立了复杂处方和解剖分段下的整合RapidPlan食管癌自动放疗计划模型。RapidPlan和临床计划对于不同器官的保护各有优势,但均符合临床要求。相对传统人工计划的试错过程,RapidPlan更加高效,且减少了主观因素差异造成的计划质量不一致。结论本工作提出了在复杂解剖分段和处方条件下建立食管癌自动放疗计划整合RapidPlan模型的方法,并基于独立病例验证了其可行性和剂量学表现。

  • 标签: 食管癌 放疗 Rapidplan模型 自动计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运用术前分段诊刮病理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7年 1月 -2018年 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52例为研究对象,均行术前分段诊刮病理检查,并且根据术后子宫病理结果,对肿瘤细胞分级的符合率进行判断。结果:本组的 52例患者中,根据手术病理诊断, 15例为 G1,占 28.85%, 26例为 G2,占 50.0%, 9例为 G3,占 17.31%;术前分段诊刮病理检查对 G1、 G2以及 G3的符合率分别为 20.0%( 3/15)、 61.54%( 16/26)、 77.78%( 7/9),并且 G2和 G3的符合率明显高于 G1( P<0.05);同时,与侵入内膜层者相比,内膜癌浸润≥ 1/2子宫肌层深度的病理诊断符合率高,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临床上将术前分段诊刮病理检查运用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

  • 标签: 病理学 分段 刮宫 子宫内膜癌
  • 简介:摘要 :医学生毕业后所接受的医学教育培养中最重要的一门培训就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所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训学员的教育程度、临床水平、科研和教学能力等几个方面,造成培训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因此,“分层分段式教学”模式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它主张将学员合理分层,同将培训过程分成几个不同阶段,循序渐进的进行培训,以取得良好的培训结果。

  • 标签: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分层分段式教学
  • 简介:摘要通过总结自2015以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门诊修复科的规培工作,发现规培学员在学历水平、临床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使得传统零起点培养方式效果较差。采取分层分段式教学模式,将刚入科的规培学员按摸底成绩分为A、B、C 3个层次培养,同时将培训过程分为夯实基本功、熟练掌握修复专业基本技能、提高自学能力3个阶段,进行分层分段式培训和考核,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 标签: 修复专业 规范化培训 口腔教育 分层分段式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段式护理对乳腺癌术后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该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分段式护理干预,观察评估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负性情绪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QLQ-BR23生活质量评分项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护理、护理治疗及时与否、对患者疑虑的解释、与患者沟通及经常询问患者意见等方面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段式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利于疾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分段式护理 乳腺癌 生活质量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时分步分段吸痰法在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04例吸入性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非随机对照研究,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n=49)和试验组(n=55)。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试验组采用定时分步分段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肺部感染发生率、日吸痰次数。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9.09%(16/55),低于对照组的51.02%(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气管切开患者的日吸痰次数为6(3,6)次,未行气管切开患者的日吸痰次数为1(1,2)次,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日吸痰次数为(6.56±2.96)次,少于对照组的14(11,19)、3(3,7)、(15.40±3.7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时分步分段吸痰法可以减少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吸痰次数,减轻护理工作量,同时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烧伤 吸入性损伤 吸痰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RESOLVE-DWI)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96例颞骨肿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均在手术前2周内行颞骨常规MRI及RESOLVE-DWI检查,分别观察肿瘤大小(最大层面测量的病灶最大径)、形态、信号均匀性、边界及强化程度等图像特征,以及记录通过后处理软件在表观弥散加权成像图像上选择肿瘤实性区域手动绘制类圆形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肿瘤的MRI信号特征及ADC值。绘制单独及联合常规MRI征像和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颞骨良、恶性肿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诊断效能。结果良性肿瘤59例,男28例、女31例,年龄(44.63±12.97)岁,肿瘤大小(2.39±0.89)cm,类圆形/浅分叶41例、不规则形18例,边界清晰52例、模糊7例,信号均匀37例、不均匀22例,轻中度强化34例、明显强化25例;恶性肿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50.27±17.25)岁,肿瘤大小(2.58±1.16)cm,类圆形/浅分叶23例、不规则形14例,边界清晰17例、模糊20例,信号均匀27例、不均匀10例,轻中度强化9例、明显强化28例。良、恶性颞骨肿瘤间,除肿瘤边界和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外,患者年龄、性别以及MRI图像其他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颞骨恶性肿瘤的ADC值为(0.91 ± 0.23) ×10-3 mm2/s,低于良性肿瘤组的(1.09 ± 0.32) ×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 P<0.01)。单独应用常规MRI和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良、恶性颞骨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95%可信区间0.639~0.903)和0.727(95%可信区间0.565~0.889),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8.42%、85.71%、75.08%和63.16%、71.43%、66.35%。联合应用常规MRI征象及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良、恶性颞骨肿瘤的AUC值为0.907(95%可信区间0.816~0.998),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9.47%、80.95%和86.19%。联合应用常规MRI及RESOLVE-DWI的AUC显著高于分别单独应用常规MRI和RESOLVE-DWI(Z=2.463、2.243, P值均<0.05)。结论常规MRI及RESOLVE-DWI在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价值,二者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其鉴别诊断效能。

  • 标签: 颅骨肿瘤 颞骨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分段读出平面回波 表观弥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尿碘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非对称U型响应曲线关系。方法以“碘”“尿碘”“甲状腺”“甲状腺结节”为中文关键词,以“Urine Iodine”“Goiter Prevalence”“Thyroid Nodule”为英文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Springer数据库中有关尿碘浓度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关系的文献,时间范围定为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语种限定为中文与英文。共纳入46篇文献(国内、国外文献分别为24、22篇)。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以Sigmoid函数模型分别对低尿碘至适宜尿碘浓度区间、适宜尿碘至高尿碘浓度区间的尿碘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拟合,评估中国居民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情况。结果所拟合的低尿碘至适宜尿碘浓度区间、适宜尿碘至高尿碘浓度区间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与尿碘中位数对数值剂量效应曲线,较好模拟了尿碘水平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非对称U型曲线定量关系,分段函数分界点的尿碘中位数为198 μg/L。根据纳入文献的总样本人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出中国居民甲状腺结节患病率(95%CI)为23.0%(17.3%~30.7%)。结论基于分段函数构建U型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对尿碘水平响应曲线实用性较强,且有较好拟合效果。

  • 标签: 尿 甲状腺结节 剂量效应 U型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小动物照射研究平台建造C57BL6/J小鼠放射性肠炎精准模型。方法将48只雌性小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6 Gy照射组、9 Gy照射组及12 Gy照射组4组。基于SARRP,照射组小鼠接受全腹单次照射,剂量率为4 Gy/min。观察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小肠病理改变。结果CT扫描后,勾画靶区及正常组织,根据4个预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及脊髓保护,采用等中心水平对穿照射方案。6、9、12 Gy组平均照射时间分别为163、252、328 s。照射后15天6、9、12 Gy组小鼠的生存率分别为100%、100%、50%;照射后第5天6、9、12 Gy组小鼠体重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35、P=0.002、P<0.001),10天后逐渐上升。随着照射剂量增加,肠黏膜绒毛和腺体损伤逐渐加重。与较空白对照组相比,9、12 Gy组绒毛长度明显缩短(P<0.001);照射组肠壁厚度明显变薄(P<0.001)。结论SARRP在小鼠放射性肠炎模型建造中能够提供精准的靶区定位、计划的筛选和精确的剂量交付。6~9 Gy的单次全腹水平对穿照射能够成功地建造C57BL6/J雌性小鼠的急性放射性肠炎模型。

  • 标签: 小动物照射研究平台 急性放射性肠炎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124±44)、(86±33) min,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降低(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著升高(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著降低(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38.0%、22.2%,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 标签: 镇痛,硬膜外 镇痛,产科 利多卡因 剖宫产术 分娩发动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