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增生性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异常结局,其治疗一直是困扰皮肤科的难题之一。该文检索国内外耳模型上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研究报道,探讨增生性瘢痕的最新治疗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 标签: 增生性瘢痕 兔耳模型 治疗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采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纤维化肝的实质灌注情况。方法:对30例经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并将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造影灌注峰值强度随着肝纤维化程度(Sa~Sd)加重而逐渐减低,除Sb组与Sc组间峰值强度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组与Sb组及Sc组间的对比剂到达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呈逐渐减低趋势;Sd组的达峰时间明显高于其余各组,且其与Sa组及S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可观察并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 标签: 肝纤维化 灰阶超声造影 定量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促进耳皮肤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制备耳创面,随机分为实验组(创面敷PRF)和对照组(普通换药),术后通过大体观察,计算创面面积和组织学切片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创面的缩小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更快愈合。结论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以明显地促进耳皮肤创面的愈合。

  • 标签: 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创面愈合
  • 简介:目的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建立大脑中动脉(MCA)血栓栓塞模型,并评价其技术可行性及模型的稳定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雌雄不限,平均龄14个月,体质量4.1kg。对照组10只,实验组20只。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实验组向颈内动脉内注射1~5枚血栓,对照组仅注射造影剂。行DSA,观察脑血管闭塞情况,用改良Bederson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CT灌注成像观察脑血流灌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塞情况。结果实验组17只(85%)脑缺血模型建立成功,表现为手术侧MCA主干闭塞,神经功能缺损,MCA供血区血流灌注异常,DWI信号、TTC染色异常。3只脑缺血模型建立失败,其中2只为颈内动脉栓塞,1只闭塞的MCA再通。对照组影像学及病理学均无异常。两组CT灌注参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建立MCA血栓栓塞模型具有创伤小、易存活等优点。选择合适的血栓及熟悉颈内动脉系统解剖及变异能提高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

  • 标签: 脑梗塞 动物 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经颈外动脉途径制作颈总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使用凝血酶直接注入颈总动脉,对照组取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离颈外动脉,从颈外动脉取自体血,体外加入凝血酶制作自体血栓,经颈外动脉注入颈总动脉。两组分别在术后即刻测量血管内血栓长度,随后行动脉血管造影,观察血栓形态。结果10只新西兰大白兔直接在颈总动脉注入凝血酶模型成功率为40%,管腔内血栓量较少,主要围绕穿刺口周围,血栓平均长度为5±0.4mm;经颈外动脉途径直接注入血栓组成功率为100%,血栓量较大,充满整个管腔,血栓平均长度13±2.2mm。结论使用经颈外动脉注入新鲜血栓法,能够制作出较为稳定的颈总动脉急性血栓模型,模型成功率较高,为器械研发提供一种较为稳定的血栓模型。

  • 标签: 颈总动脉 血栓 数字减影造影 凝血酶
  • 简介:目的制备具备关节解剖形态的组织工程骨软骨,行原位移植修复关节大面积缺损,评价修复后效果。方法制备具有解剖形态的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胶原-陶瓷化骨软骨支架。分为复合细胞组,无细胞组和不修复组。进行体内原位移植,术后不同时间进行大体观、运动功能检查、HE染色观察,并进行O’Driscoll评分。结果复合细胞组与其他两组相比,运动功能基本无障碍,前行时双下肢运动对称,大体观可见与正常关节外形接近,表面软骨层呈现略透明白色,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明显,HE染色可见组织结构逐步改建与正常关节组织结构类似。结论复合组织在功能恢复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与正常关节还有较大差距。

  • 标签: 解剖形态 骨软骨 组织工程 功能恢复
  • 简介:英国一女婴最近上演了一出起死回生的生命喜剧,令人忍不住赞叹生命的强大。英国北安普敦郡13个月大的女婴薇露·佩哲在12天内,心脏病发作三次、中风一次,期间三次心跳停止无生命迹象,后又奇迹般生还。四周之后,她完全恢复,与同一年龄的正常孩童无异。

  • 标签: 心脏停跳 女婴 英国 康复 治疗 心脏病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下心脏不停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记录机器人下心脏不停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护理配合过程。结果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房间隔修补后食道超声复查未见房间隔缺损的残留分流,效果可靠。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熟练的手术护理配合是机器人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机器人 护理
  • 简介:目的:体外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鉴定其分化能力并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对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腹股沟处的脂肪组织,将其分离获得脂肪干细胞,培养至第三代用于实验。分别以油红O、茜素红染色鉴定其成脂和成骨分化能力。取耳中央动脉血一次离心法制备PRF膜。将脂肪干细胞分为2组:对照组不含PRF膜;实验组含PRF膜。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不同时间点PRF对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脂肪干细胞呈长梭形贴壁生长;油红O及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在不同的时间点,实验组ALP活性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DSCs具有成骨的潜能,且PRF可以促进AD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逆穿刺活检法在肝肿瘤模型制作中的应用。方法取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0只,超声引导下瘤块悬液注射法和逆穿刺活检法制作肝VX2肿瘤模型,术后超声观察28d。每组取3例肿瘤模型瘤体标本进行病理验证;每组取3例进行肿瘤的125I介入治疗实验。结果肝VX2肿瘤模型制作方法中,A组肝模型肝内单发VX2肿瘤10只;B组肝模型肝内单发VX2肿瘤12只;C组肝模型肝内单发VX2肿瘤全部种植成功,未见腹壁浸润及腹腔种植。与A、B组相比,C组模型制作时间短,肝内单发VX2肿瘤种植成功率高。肿瘤病理显示三组病例均为肝VX2肿瘤,三组肿瘤模型均能满足125I介入治疗实验要求。结论逆穿刺活检法制作肝VX2肿瘤模型能够满足实验要求,并且具有成功率高、损伤小。该法在肝VX2肿瘤模型制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肝VX2肿瘤模型 逆穿刺活检法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含量,为控制斑块易损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雄性白兔8只,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处死取出腹主动脉,测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并计算纤维帽的厚度与脂核横截面厚度的比值;测量斑块平滑肌及巨噬细胞负荷;进行相应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斑块纤维帽厚度以及帽/核比值与平滑肌细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巨噬细胞负荷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负荷会造成斑块形态学改变,从而影响斑块易损性,造成斑块不稳定。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巨噬细胞 平滑肌细胞 易损性
  • 简介:目的:研究高压氧(HB0)是否对油酸(0A)诱导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肺保护作用。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ARDS组(A)、ARDs常规治疗60分钟组(M60)、ARDS常规治疗120分钟组(M120)、ARDs高压氧治疗60分钟组(O60)和ARDS高压氧治疗120分钟组(O120)。M60组和M120组为制备ARDs模型后接氧气吸入治疗60min和120min.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高压氧 肺保护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人类椎体骨折与椎体骨折愈合过程中各时间段内MRI表现的相似点对照动物模型相同时间段的病理变化,从而利用MRI成像技术对人椎体骨折时间进行判定。方法1)回顾分析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68例,按照椎体骨折后MRI检查时间分为7组,分析椎体骨折时间与骨髓信号的改变。2)同年龄相近体重的雌性成年健康青紫兰14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2只。麻醉后在无菌条件下,行椎体基础MRI检查,按时间段行MRI及病理学观察。通过人类椎体骨折各时间段骨髓MRI信号改变,并结合病理变化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人椎体骨折在骨折区骨髓信号变化分为水肿型、不均匀型、复原型及脂肪型,较人椎体愈合要快。表现为水肿型、不均匀型、复原型。根据MRI信号改变,人椎体骨折与动物椎体骨折在人类椎体骨折30天与椎体骨折2天的信号变化相似,呈长T1WI、长T2WI信号,即I型(水肿型);椎体骨折30-90天与1-6周骨髓信号变化近似,信号分布不均,呈点片状边界清,即II型(不均匀型);椎体骨折90-120天与8周骨髓信号近似,椎体信号与邻近骨髓相似,即III型(脂肪型);但人椎体骨折愈合过程T=120天时出现脂肪型,即MRI下呈短T1长T2信号,动物则无。结论MRI可通过对椎体骨折后骨髓信号改变的分析评判椎体骨折愈合程度。

  • 标签: 椎体骨折 MRI成像 外伤时间
  • 简介:【目的】研究18F—FDGPET与CT对肝VX2肿瘤模型放疗后疗效评价的差异。【方法】48只肝右叶荷VX2肿瘤的新西兰随机分成45H,每组12只,分别为对照组(非放疗组)、10、15和20Gy放疗组,所有试验于放疗前及放疗后1、7、14d行18F—FDGPET/CT扫描,测定肿瘤体积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果】放疗前各组肿瘤体积及SUVmax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后对照组肿瘤的体积及SUVmax均持续上升。3个放疗组放疗1d后SUVmax均较放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体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3个放疗组放疗7d后SUVmax及肿瘤体积均较ld时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放疗组放疗14d后SUVmax均较7d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肿瘤体积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VX2肿瘤放疗后1d时18F—FDGPET检查即可出现SUVmax的显著下降,可在肿瘤体积改变之前早期评估其对放疗的反应。

  • 标签: VX2肿瘤模型 18F-标记-脱氧葡萄糖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百草枯中毒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单纯百草枯染毒组、乌司他丁干预组、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每组10只。单纯百草枯染毒组及乌司他丁干预组以35mg·kg^-1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百草枯溶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干预组注射百草枯1h后于耳缘静脉缓慢注射乌司他丁100ku.kg^-1,以后每天注射1次。染毒3d后给予每只兔子行肾脏动态容积CT扫描,观察肾组织血流量(renalbloodflow,RBF)变化、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经耳缘静脉采血2mL检测血清肌酐(Cr)。结果:与对照组和干预组相比,单纯百草枯染毒组RBF明显下降及Cr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RBF亦有下降、Cr亦有升高。光镜下单纯染毒组可见大量肾小球内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等;干预组可见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肾小球内皮细胞无明显改变;对照组肾组织结构清晰。结论:乌司他丁通过改善肾脏循环以促进百草枯的排泄.产生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 标签: 乌司他丁 百草枯 肾组织血流量
  • 简介:目的:探讨白介素10(IL-10)对伴放线放线杆菌内毒素(Aa—LPS)体外诱导肺巨噬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经气管肺泡灌洗获得肺泡巨噬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a—LPS组、Aa—LPS+IL-10组。按实验分组加入Aa—LPS(1汕g/mL)、IL-lo(o.1p.g/mL),24h后裂解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促凋亡基因bax、p53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Aa—LPS组bax、caspase-3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53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LPS+IL-10组bax、p53、caspase.3的表达较Aa—LPS组降低(P〈0.05)。结论:Aa—LPS体外对肺巨噬细胞有促凋亡作用,IL-10可抑制Aa—LPS的促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有关。

  • 标签: 白介素10 伴放线放线杆菌 内毒素 肺巨噬细胞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