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朝鲜儿童青少年抑郁现状,为朝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延边地区于2019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延吉市范围内1所朝鲜小学,以5-6年级朝鲜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简版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10)进行调查。结果 抑郁障碍检出率为12.9%,是否为留守儿童在抑郁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朝鲜族 儿童青少年 抑郁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A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是链球菌中致病性最强的细菌,可引起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严重的侵袭性感染。GAS产生多种毒力因子,这些毒力因子的表达由多种毒力基因调控因子,如双组份调控系统、单独转录调控因子以及非编码小RNA等共同调控。因此,了解毒力基因调控因子的特性对于GAS致病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就部分重要毒力基因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A族链球菌 毒力基因 毒力基因调控因子
  • 简介:摘要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核蛋白,当机体受到应激刺激时从细胞中释放或分泌,在细胞的存活/死亡途径中起关键作用。HMGB1具有巨大的生物学功能,是炎性疾病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主要调节因子。HMGB1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凋亡及耐药关系密切。随着对HMGB1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耐药中扮演重要角色。结合HMGB1研究现状,探讨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可为临床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HMGB1蛋白质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抗药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B链球菌肉汤增菌培养法(Todd-Hewitt型,T-H)、直接培养法、液体显色培养法及核酸环介导恒温扩增法(LAMP)在孕晚期妇女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采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门诊产检妊娠35~37周孕妇直肠阴道分泌物标本969份,采用双盲法,以T-H肉汤增菌培养法为参考方法,分3个研究阶段先后比较直接培养法、液体显色培养法及LAMP法的检验性能。以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尤登指数为评价指标,一致性用Kappa检验。结果增菌培养法共检测标本969份,阳性90份(9.3%)。以增菌培养法为参考,敏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LAMP法[100%(25/25)]、直接培养法[81.5%(22/27),95%CI:65.8%~97.1%]、液体显色培养法[71.1%(27/38),95%CI:55.9%~86.2%];特异度则依次为直接培养法[100%(282/282)]、液体显色培养法[98.1%(455/464),95%CI:96.8%~99.3%]、LAMP法[94.0%(125/133),95%CI:89.9%~98.1%];符合率依次为直接培养法[98.4%(22+282)/309]、液体显色培养法[96.0%(27+455)/502]、LAMP法[94.9%(25+125)/158]。而直接培养法(0.889)、LAMP法(0.832)与增菌培养法的一致性Kappa值均≥0.75,液体显色培养法则为0.708。直接培养法有18.5%(5/27)的漏检率,LAMP法漏检率为零、假阳性率为6.0%(8/133),液体显色培养法的漏检率、假阳性率分别为28.9%(11/38)、1.9%(9/464)。结论本研究所比较的几种GBS筛查方法中,仅LAMP法与增菌培养法在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上均具较好的一致性,而其他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漏检。临床实验室可根据实际条件、技术力量选择使用,或参照欧美指南推荐的孕晚期增菌培养筛查与产时核酸检测相结合,以最大程度满足临床需求。

  • 标签: 妊娠末期 无乳链球菌 细菌学技术 培养基 核酸扩增技术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B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母亲存在泌尿生殖道、胃肠道GBS定植是引起新生儿早发型GBS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约50%存在GBS定植的产妇在胎膜破裂后或分娩过程中将GBS垂直传播给新生儿。如产时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GBS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早发型GBS疾病发生率可达1%~2%。美国妇产科学会建议孕妇在妊娠36~37周进行GBS筛查,筛查阳性者应在分娩前≥4 h接受抗生素预防治疗(胎膜完整且产程没有发动的剖宫产分娩者无需预防)。如有必要终止妊娠,不能单纯为在分娩前用满4 h抗生素而延迟分娩。

  • 标签: 婴儿,新生 链球菌,无乳 预防 青霉素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晚期B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筛查和实施产时抗生素预防(intrapartum antibiotic prophylaxis,IAP)对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的影响,分析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的高危因素,并了解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患儿为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孕母有GBS定植新生儿无早发型GBS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比较2016年7月开展GBS筛查和IAP策略前后本院出生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的发生率;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下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病例组纳入43例,对照组纳入182例,两组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开展GBS筛查和IAP策略后,本院共出生35 717例新生儿,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2例,发生率为0.056‰,较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0.277‰,9/32 511)下降了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阴道分娩3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分娩患儿母亲体温≥38℃(OR=6.812)、胎膜早破≥18 h(OR=12.247)、无IAP(OR=16.881)是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的危险因素,充分IAP是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的保护因素(OR=0.180,P<0.05)。病例组剖宫产7例,其中6例有胎膜早破。43例早发型GBS感染新生儿中单纯败血症11例,均治愈;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1例,死亡2例(18.2%),存活9例,随访1~6年,其中4例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对孕妇开展GBS筛查和IAP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的发生率。剖宫产前如胎膜已破或已临产,GBS可经产道逆行感染导致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新生儿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者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高,预后差。

  • 标签: 链球菌,无乳 婴儿,新生 抗生素预防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是一种非组蛋白,本身不具有转录活性,但它可通过与染色质结合改变其结构,继而调节其他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RNA基因能够调控HMGA2在肿瘤中的作用,同时肿瘤的侵袭性与上皮间质转化密切相关,可以通过靶向HMGA2基因治疗相关肿瘤。文章主要介绍HMGA2与肿瘤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分子靶向治疗 RNA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 要】目的:对口腔溃疡患者使用泛酸和 B维生素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 100例口腔溃疡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 B维生素进行治疗,研究组除了 B维生素外还进行泛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同时,研究组的口腔溃疡消失时间、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统计学有对比意义 P< 0.05。结论:口腔溃疡应用泛酸和 B维生素治疗的效果明显,可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十分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口腔溃疡 泛酸 B族维生素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MicroRNA-193(miR-193,微小RNA-193)在许多肿瘤中均表达异常,尤其是在神经胶质瘤中通过调控Smad3/TGF-β信号通路、CDK6、凋亡相关基因Mcl-1、PTEN/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周期调控、新陈代谢及侵袭转移。为了了解miR-193在神经胶质瘤中的潜在功能,该文章重点讨论miR-193的几种特殊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miR-193在神经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前景。

  • 标签: MicroRNA-193 神经胶质瘤 信号传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儿童成骨不全基因变异谱系及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9例(男4例、女5例)维吾尔成骨不全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经典Sillence分型进行临床分型。检测成骨不全相关基因,利用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协会指南、InterVar、Alamut功能软件评估变异致病性,分析基因变异谱系特点。结果9例患儿年龄3岁6月龄~15岁,临床表现为反复骨折、骨骼畸形、矮小、蓝巩膜、听力异常、牙本质发育不全、关节韧带松弛。其中成骨不全Ⅲ型6例、Ⅳ型3例。9例患儿中共发现3种基因(COL1A1、COL1A2和SERPINF1)的9个候选变异,其中5个变异位点为国际首次报道,经评估均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结论新疆维吾尔成骨不全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但均有骨折及骨骼畸形。基因型与国内外报道有差异,SERPINF1基因可能在维吾尔族人群中更为高发,维吾尔成骨不全的遗传异质性及独特的基因变异谱系,进一步为成骨不全的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成骨不全 基因 临床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HIV/AIDS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4)的变化规律,估计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红河州)HIV新发感染者数,为评估当地的疫情流行趋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红河州HIV/AIDS抗病毒治疗前CD4数据,建立CD4平方根与感染时间的消除模型,反向估计HIV感染者的感染时间,并利用直接概率法和寿命表法计算累计诊断率分布以及诊断延误权重,推算研究地区历年HIV新发感染者数。结果截至2018年12月31日,估计红河州HIV感染者数为35 977例,诊断发现率约为77.50%,其中2008-2018年HIV感染者数为23 792例,从2008年的2 602例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1 480例,2007年及以前的新感染HIV人数为12 185例;其诊断延误权重从1年内的5.49下降至20年内的1.00,诊断率从1年的18.2%上升至20年的100.0%。结论红河州HIV新发感染者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诊断发现率距"第一个90%"目标仍有差距,扩大检测及时发现隐藏的HIV感染者有助于降低HIV传播风险。

  • 标签: CD4+T淋巴细胞 反向计算法 诊断延误权重 艾滋病病毒 新感染者
  • 简介:摘要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而14-3-3家在寄生虫感染、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14-3-3家在寄生虫体内的分布和生物学功能,为寄生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和预防提供帮助。故文中就近年来人体重要寄生虫14-3-3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寄生虫 14-3-3家族 免疫学效应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以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为特征,并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是一种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内的DNA结合蛋白,因其多种细胞定位而具有多种相应功能。近年来研究显示,HMGB1在PAH患者肺部表达明显上调,其受体信号转导通路能够促发炎症反应及肺血管重构,从而诱导PAH发生,并且HMGB1及其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多位点有望成为PAH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PAH的炎症免疫机制、HMGB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PAH发生发展中的主要作用进行综述,以期发现PAH治疗新途径。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Toll样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炎症反应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肺血管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疆地区维吾尔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2018年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证实的ⅡB-ⅣA期宫颈鳞癌患者185例,回顾性分析外周静脉血T细胞亚群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与临床分期、肿瘤最长径、体质量指数(BMI)有关(均P<0.05)。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越晚、最长径越大、BMI越高,CD8+T细胞越高,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越低;淋巴结转移者,CD4+T细胞减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最长径、BMI、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及治疗方式是影响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总生存(OS)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治疗方式、CD4+T细胞及肿瘤最长径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维吾尔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失调,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与宫颈癌FIGO分期、肿瘤最长径、BMI有关,CD4+T细胞还与淋巴结转移相关。BMI、治疗方式、肿瘤最长径及CD4+T细胞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宫颈癌 CD4+T细胞 CD8+T细胞 CD4+/CD8+T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复杂,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无菌性炎症在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DNA结合蛋白,释放至胞外后可引起中枢炎症反应,继而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本文对HMGB1参与抑郁症病理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抑郁症 炎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B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al,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细菌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GBS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起病日龄分为早发型败血症组(<7 d)和晚发型败血症组(≥7 d)。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共纳入GBS败血症新生儿42例,其中早发型组24例,晚发型组18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窒息、胎膜早破(>18 h)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发型组孕母产前GBS阳性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组多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58.3%),主要并发症为肺炎(66.7%)、休克(41.7%);晚发型组首发症状以高热(72.2%)、黄疸(61.1%)为主,主要并发症为脑膜炎(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发型组治愈19例(79.2%),好转4例(16.7%),死亡1例(4.2%);晚发型组治愈12例(66.7%),好转4例(22.2%),死亡2例(11.1%)。42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青霉素敏感,未发现GBS耐药菌株。结论早发型GBS败血症多以呼吸道症状急性起病,易合并肺炎、休克。晚发型多以发热、黄疸急性起病,易合并细菌性脑膜炎。

  • 标签: 婴儿,新生 链球菌,无乳 脓毒症
  • 简介:[摘要] 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损伤后再生,是感音神经性聋研究的焦点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microRNA通过与目标mRNA互补配对导致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目前研究发现microRNA183(miR-183)家族在耳蜗毛细胞发育及损伤保护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miR-183家在耳蜗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在促进耳蜗毛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miR-183家在毛细胞损伤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为毛细胞再生和保护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 microRNA183家族 耳蜗 毛细胞 感音神经性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高迁移率蛋白盒1(HMGB1)水平与小儿热性惊厥(FC)及日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首次FC发作并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359例患儿为FC组,100例发热无惊厥患儿为发热对照组,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对FC患儿持续随访18个月并记录其癫痫发作情况。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HMGB1及炎症反应指标水平,分析HMGB1对FC的诊断价值,合并其他资料分析HMGB1与FC转为癫痫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发热对照组比较,FC组血清HMGB1水平较高[(3.04±1.01) μg/L、(5.09±1.45) μg/L比(8.32±2.27)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FC患儿血清HMGB1水平与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因子水平均呈正相关(r=0.364、0.173、0.227、0.235、0.247,均P<0.05)。惊厥不同持续时间及不同惊厥类型组间HMGB1水平比较[(8.11±2.15) μg/L比(10.19±2.51) μg/L,(7.63±1.93) μg/L比(9.83±2.25)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MGB1水平诊断FC性能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 0.843(95%CI: 0.811~0.873)];FC转为癫痫患儿的血清HMGB1高于未转为癫痫患儿[(8.18±2.14) μg/L比(8.95±2.7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预测FC转为癫痫的性能不高[AUC= 0.596(95%CI:0.544~0.69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MGB1不是FC转为癫痫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1.929,P=0.222]。结论FC患儿血清HMGB1水平与其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类型有关,且是影响FC转为癫痫的影响因素之一,但非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热性惊厥 癫痫 炎症反应 高迁移族蛋白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