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白细胞介素17(IL-1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原发性NSCLC患者37例为观察组,健康对照组1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7水平。比较两组外周血Th17细胞及IL-17水平,分析观察组患者外周围血Th17细胞及IL-17水平与肺癌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和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NSCLC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IL-17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辅助性T细胞17 白细胞介素17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肠纤维瘤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7例结肠纤维瘤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甲组6例、乙组6例和丙组5例,甲组患者实施经腹会阴联合切除,乙组实施腹低位切除和腹膜外吻合术,丙组实施保留肛括约肌的结肠切除术,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结果丙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甲组和乙组(P<0.05)。结论对结肠纤维瘤患者来讲实施保留肛括约肌的切除术是临床有效的手术之一,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结肠纤维瘤 结肠切除术 临床诊疗 效果
  • 简介: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不仅与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有关,而且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但是其与肿瘤的之间的关系目前尚存争议。在不同的肿瘤中或者不同的免疫机制下,白介素17可能发挥双重调节作用。一方面,IL-17可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等的表达促进肿瘤进展,另一方面,IL-17也可通过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发挥抗肿瘤作用。肺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IL-17作为一个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肺癌发生、进展的全过程,本文对目前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 标签: 白介素17(IL-17) 非小细胞肺癌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 目的 提高布鲁菌病的诊断能力,减少首诊误诊的发生。方法 对从 2015年 2月至 2017年 2月经血培养确诊 17例布鲁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中 12误诊为椎间盘突出伴有神经根病变, 2例误诊为椎间盘突出伴有神经根病变及右侧髋关节滑膜炎, 5例误诊为椎间盘感染, 1例误诊为睾丸炎, 1例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1例误诊为腰椎结核,经血培养确诊布鲁菌病 ;加强对全员医师的培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或疗效不佳时,应详细追问流行病学史,对即使无明确接触史的患者,也不应该放弃布鲁菌病的可能,高度怀疑布鲁菌病时应及时请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会诊。结论 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容易误诊。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发热,有无牛羊猪接触史,并完善影像学检查、布鲁氏菌血清凝集试验和血培养检查,避免误诊和漏诊。

  • 标签: 布鲁菌病 误诊 椎间盘移位 发热 腰腿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18年2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1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17例儿童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17例儿童肝移植患儿中发生肺部感染16例,感染率94.1%。结论因肝移植患儿年龄尚年幼,不会主动咳痰或咳痰不力,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较成人高,加强术前的健康宣教及术后2周内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加强病房的消毒管理工作,加强术后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的指导,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可有效降低儿童肝移植术后的肺部感染。

  • 标签: 肝移植 肺部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不仅与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有关,而且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但是其与肿瘤的之间的关系目前尚存争议。在不同的肿瘤中或者不同的免疫机制下,白介素17可能发挥双重调节作用。一方面,白介素17通过各种通路发挥促肿瘤作用;另一方面,IL-17可通过召集与肿瘤浸润性相关的各种免疫细胞,介导肿瘤的消退,发挥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恶性胸腔积液是我国癌症晚期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恶性胸腔积液的形成与新生血管生成,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局部炎症密切相关,而IL-17作为一个重要的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生、进展,因此本文对目前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 标签: 白介素17(IL-17) 恶性胸腔积液(MPE) 机制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11月—2017年3月采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17例疗效。结果17例患者均得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4.6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在患肢晚负重前提下,用PFNA固定股骨粗隆下骨折是个不错的选择,该方法可提供较好的复位及稳定性,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满意,同时简化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

  • 标签: 粗隆下 骨折 PFNA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7例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儿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PICU收治的17例儿童(DKA),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DKA是儿童内分泌疾病的危重症,以DKA为首发症状占14例,部分患儿症状不典型,尤以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为首诊者易误诊,应重视;确诊后应积极补液、降酮、补充电解质、谨慎纠酸等综合治疗。

  • 标签: 儿童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联合检测在老年人群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100例老年胃癌患者,并将其作为观察组,100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和病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PG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PGⅡ和G-17水平和对照组的明显偏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的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的指标异常,可用作胃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胃癌筛查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岛叶胶质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17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治疗,手术无死亡病例。15患者术前症状均明显好转,1例无变化,较术前加重1例。7例术前癫痫发作者术后均好转。术后4例出现短暂语言障碍,经语言培训后基本恢复。术前5例肢体障碍者,4例经功能锻练后肌力部分恢复,永久性瘫痪1例。结论对岛叶胶质瘤患者给予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岛叶胶质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17例EBTB后气道狭窄患者的护理要点。细致的术前准备是每次治疗得以完成的前提;术中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每次治疗得以成功的关键;术后细心的指导及观察对并发症的预防及疾病的康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组17例患者,显效11例,有效5例,轻度有效1例。

  • 标签: EBTB 气道狭窄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浅表性胃炎患者行加味百合乌药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社区中医全科门诊收治的34例浅表性胃炎(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7)与观察组(17),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加味百合乌药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显效率94.11%、无效率5.88%、总有效率94.11%相较于对照组41.17%、29.41%、70.58%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浅表性胃炎患者行加味百合乌药汤较于传统西医疗法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推荐应用价值。

  • 标签: 加味百合乌药汤 浅表性胃炎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水平和胃癌的关系。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间选取210例患有胃病疾病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的患者首先进行胃镜下活检,研究人员根据活检的结果将患者的病种分为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胃炎组三组。然后对所有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来检测空腹血清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研究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和胃癌关系。结果:经过实验研究可知,三组患者的PGⅡ、G-17水平及PGR(PGⅠ/PGⅡ)水平都有明显差异,胃癌组的PGR水平要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PGⅡ以及G-17水平都要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Ⅰ水平在三组患者中并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可以知道PGⅡ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57%(55/70)、82.14%(115/140);PGR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71%(25/70)、92.86%(130/140);G-17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29%(45/70)、89.29%(125/140)。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联合检测胃癌患者可以提早诊断出胃癌,提高胃癌诊断率,尤其是G-17联合PGR检测。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可以让患者提早接受治疗,从而降低胃癌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大力的推广这种检测方法。

  • 标签: 血清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胃癌 关系
  • 简介:背景:口腔鳞状细胞癌(SCC)的特点是早期转移和预后不良。白细胞介素17F(IL-17F)在许多肿瘤中起保护作用。然而,舌鳞癌组织中的IL-17F表达尚未被研究。方法:使用83个舌鳞状细胞标本和盲法评分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17F的表达、位置和分布。根据Kaplan-Meier方法构建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保护作用 白介素 细胞外 COX比例风险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Th17细胞在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正常组小鼠和DSS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及结肠组织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较,DSS组小鼠的体重明显下降(P<0.05),结肠黏膜变薄,隐窝出现分支、萎缩、扭曲等结构改变,肠壁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正常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h17的相对表达量为(0.013±0.003)%,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h17的相对表达量为(0.09±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17细胞在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量增加,并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治疗靶点。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Th17细胞 DSS
  • 简介:摘要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一种主要由T辅助细胞17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L-17的异常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既往研究表明,IL-17在DLBCL中可能起着双向调控作用。现就IL-17在DLBCL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白介素1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调节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G、G-17联合胃镜检查在早期胃癌中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0月因上腹不适、恶心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门诊患者120例,依照胃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正常组24例、胃溃疡组22例、萎缩性胃炎组23例、早期胃癌组28例、晚期胃病组23例,检测血清中PGⅠ、PGR以及G-17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的PGⅠ、PGR水平降低,胃溃疡组G-17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早期胃癌组相比,进展期胃癌的PGⅠ、PGR水平降低,G-17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G-17联合胃镜检查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胃泌素 胃蛋白酶原 胃癌
  • 简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严重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是国际公认的全球性疾病[1]。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极度升高、皮肤肌腱等多部位出现黄色瘤,全身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1,2],可导致较为严重的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sis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甚至危及生命[3,4]。

  • 标签: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纯合子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管理 经验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该病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白介素-17(IL-17)与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具有选择性靶向IL-17A及其受体的生物制剂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并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 标签: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17 白介素-17拮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