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五灯会元》拘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前两句文献有误,应作“见身无实是见佛,了心如幻是了佛”。应释读为:懂得了身体由四大和合而成,并不实在,就明白了什么是佛;懂得了心如梦幻,就明白了佛的含义。

  • 标签: 五灯会元 拘留孙佛 释读
  • 简介:一切经典都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要真正读懂经典至少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二是能够批判地理解作者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

  • 标签: 思想理论教育 共产党 宣言 读法 作者
  • 简介:吴宏政: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采访。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哲学与21世纪马克思哲学创新”是当前哲学界最为关切的重大问题。您经常提到马克思的一个论断,即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您看来,哲学的这一本性构成了哲学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那么,应该怎样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您曾经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概括为“时代精神主题化”,对于这个基本判断应当怎样理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今天,国人对圣诞节有不同的态度,如何过好、阐述中国教会自己的圣诞节,是基督教中国化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愿意借助圣诞之“道”进行信仰的浅析与论述:基督教的圣诞节是“道”的平安信仰文化阐释。圣诞之“道”的临的包容性具有五大现代启示意义:第一,基督教信仰圣诞之“道”临的包容性体现在始终尊重主流价值观,一直有融入文化、政主教从、多元通和的政教传统。圣诞之“道”临的包容实践不但在于主降生的时代,就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也可以塑造基督教“爱的宗教”的形象,进一步改善人们对基督教的观感。

  • 标签: 圣诞节 “道” 基督教信仰 文化阐释 主流价值观 包容性
  • 简介:前段时间,公司组织去马来西亚旅游,我们都玩得很尽兴。回国后,朋友问这趟旅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不是大海,不是潜水,更不是购物,我的答案是萤火虫。

  • 标签: 开花 幸福 马来西亚 公司组织 萤火虫 旅游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新时代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考和战略部署,内涵丰富,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融交汇,气势如虹,

  • 标签: 统领 党中央 习近平 国家 同志
  • 简介:回族作家冶生福来自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回族、汉族、藏族、土族等众多民族的人们安居于此。他一些散文随笔中反复提及自己的故乡,这里不但是他生活的地方,也是他的文学得以真实存在的"精神原乡"。冶生福书写的大都是他所熟悉的普通回族人的日常,那些真实可感的人与物支撑起了他的文学空间。

  • 标签: 烟火 河湟谷地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散文随笔 真实存在
  • 简介:佛教逻辑源自古印度,但传人中国后,中国成了它的第二故乡,因为中国是大乘瑜伽行宗和陈那新因明的主要传承同。

  • 标签: 传承 因明 日本 朝鲜 古代 佛教逻辑
  • 简介:从《论语》注释史来看,关于“子齐闻《韶》”典故,宋代讨论的热点问题是孔子何以可能固滞的长达三月不知肉味的问题。由此问题出发,程颐认为“三月”是“音”字误,朱熹认为当增“学之”二字。程颐和朱熹之说影响巨大,门人皆附和师说。但是,和程颐同时期的陈祥道反对“学之”之说。“子齐闻《韶》”伤心说(孔子伤心于《韶》乐至齐而三月不知肉味)宋代并未绝响,郑汝谐和蔡节是代表。宋元之际的金履祥对“子齐闻《韶》”论述最为详尽,附和朱熹之说,认同赞美说(孔子陶醉于《韶》乐之美而三月不知肉味)。

  • 标签: 《论语》 《韶》 宋代
  • 简介:《宝唱录》为梁代敕修经录。该录首创以一卷多卷、有译人无译人的形式分类、首次以多种分类形式交错并用,使多重属性的经典尽收一处,编排清晰,便于查阅。首次以'数论'对毗昙学独立分类,为法经《隋众经目录》中确立论藏的独立地位奠定了基础。首次以'义记'为名,使中国人注解佛经的著述成为一个类别,保留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首次以佛教典籍本身的内容来决定它的归属,与现代图书分类原则相吻合,直接影响了《大正藏》的分类。《宝唱录》为大藏经分类体系的最终建立作出了贡献,是《大藏经》形成时期重要的奠基之作。

  • 标签: 《宝唱录》 佛经目录学 价值 失传
  • 简介:佛教文化中,佛菩萨、弟子、经书内容、信众是构成佛教教学系统的要素。这些要素依靠一定的媒介得以广泛流传。石窟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传播媒介,四川巴中石窟中,这些要素及其形象也体现在其雕造艺术中。这些要素或出现在同一个窟龛中,或出现在多个窟龛中,营造出了一种宗教韵味,以求促成人们至善圆满的教育。

  • 标签: 巴中石窟 佛教要素 石窟艺术
  • 简介:从医疗家长主义医患关系历史上的发展以及学界的理解来看,它已与传统家长主义概念相去甚远。家长主义干涉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对主体自主性的提升,以及能否达成和实现病人的意愿和利益。为此,应当注意以提升病人自主性为名而实际违反其自主意愿、背离其最佳利益的情况发生。尊重自主性和有利的原则,当是考量医疗家长主义合理与否的不二法则。

  • 标签: 家长主义 自主性 医患关系 信任
  • 简介: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实施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思维的变化乃至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本研究提出了“问题·分层·活动”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从微观的角度呈现了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课一般化模式和操作路径的构建过程,以期为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为直观、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样例.

  • 标签: 团体辅导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角色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的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酝酿阶段,康德的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的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的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的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的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的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的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中国宗教根植于中华大地这片沃土,爱国是我国各宗教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宗教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各宗教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以新作为响应新时代,始终与伟大复兴的进程同向同行,继续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 标签: 宗教活动场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 国旗
  • 简介:对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有着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第一,尽管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依然引领我们矢志不渝地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

  • 标签: 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 国际形势 人类社会 自身解放 历史规律
  • 简介:佛教寺院建筑,是佛教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这种思想的转变也直观地体现在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变化之中。通过不同时期表现佛教寺院建筑形态的壁画,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早期关键性的演变,同时为了解佛寺建筑中国化的过程提供图像见证。

  • 标签: 寺院建筑 中国化 图像 壁画 佛寺 外在表现形式
  • 简介:本文浅述了自晚清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对西北这一地区所贯彻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措施。从民族迁移、民族同化、整顿吏治和经济开化四个角度来实践安置工作,加大了对西北经济和人文社会的推动作用。本文进一步得出结论:左宗棠的民本思想对当前我国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左宗棠 陕甘安抚措施 民本思想
  • 简介:《荀子·性恶》篇是苟学派作品,未必是荀子作。该篇提出“性恶”说,可是政教问题论述中,却相信人易于教化,愿意向善,与儒家主流人性观一致。“性恶”其实只是立说.并非思想。《性恶》篇的来源,有墨家《尚同》篇到秦法家的初始人性判断,儒家传统的教化乐观主义,以及荀子性、为相分说和情欲界定人性说,诸子人性思想脉络流变中,可看出“性恶”说的特点。《性恶》篇是古代唯一“性恶”论,却不是对人性恶真有认知的学说。墨、法、道、儒诸家对人性之内在问题和危险各有洞见。

  • 标签: 性恶 荀子 墨子 法家 庄子 幽暗意识
  • 简介:学生的问题行为与自身一些不合理信念或观念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不正常的情绪和行为。由于其自身年龄特点和认知发育的不成熟,他们描述事件时模糊不清,矛盾、不合理,使问题变得复杂,这时需要教育者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具体化技术,使谈话话题指向具体的事实和细节,使双方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晰、准确,有利于教育者准确地把握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知,积极归因,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本文借助学生问题行为引发冲突的三个具体案例阐述了具体谈话法的概念、应用原则与使用方法。

  • 标签: 具体谈话法 问题行为 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