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有关儒家“仁爱”思想的研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仁”这个字的起源,即它最初的构形以及与此相联的本义。战国玺印文“[身心]”的发现和释读,使人们看到了“仁”字的新的构形,也使重新理解“仁”的意义有了可靠依据。郭店竹简中所有的“仁”字(七十多个)都写作“[身心]”,不仅进一步确证了古“[身心]”字的存在,而且提供了有关儒家“仁爱”观念的新文献,为研究“仁”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活力。

  • 标签: “仁爱”思想 “仁”字 身心合一 郭店竹简 儒家 德性伦理
  • 简介:《道门十规》的第六条,张宇初天师讲“住持领袖”。所谓“住持领袖”,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宫观的领袖,因为,“住持”是道教正一派宫观的领袖的专门名称,相当于全真派道观的方丈。中国道教协会编的《道教大词典》中有“住持”条,里面说到住持是道观的执事名称,仅次于方丈,但是又称他是“道观的实际主持人,管理全观的大小事务,地位稍低于方丈,但实权过之”。这一解释,看来只能适用于全真派道观。就正一派的道观而言,一向没有“方丈”之职。

  • 标签: 方丈 住持 道观 全真派 宫观 张宇初
  • 简介:《道门十规》的第七条是“云水参访”。“云水参访”,这一条规戒是对于出家道士说的。说到正一派的道士,大家就认为是有室有家的道士。其实,历史上的正一派也分为在家和出家两种。出家道士,以四海的道观为家,因此,出家道士都要云水参访。所谓“云水”,就是云和水,云会浮动,水要流动。云水就是行云流水。出家的人,浪游四方,因此,出家道士也称为“云水之士”。所谓“参访”,在古汉语里面,参访就是访问的意思。现在说参访又有参拜和访问的意思。云游到一个道观里,一个云游的道士首先要拜本庙各殿的神灵,叫“参”。同时,又要访问各地高道和同道,寻师访友。张宇初这里就是讲一个道士在寻师访友中应该遵守的规戒。

  • 标签: 道士 道观 应该 张宇初 正一派 《道门十规》
  • 简介: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现代化初级中学,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逐步形成了“抬头、挺胸、望远,做一个阳光中国人”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行以“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模式。

  • 标签: 身心发展 心灵 素质教育模式 初级中学 百年历史 第三中学
  • 简介:先秦儒家不仅提出“[身心]”(仁)这个概念,且为表达此一理想社会生活之中心环节,专门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身心]”字。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身”字,乃指自然家族内祖孙上下间的“亲”,并涉及理想家族中之慈爱与孝心关系;而“[身心]”则直接源自“身”的概念,旨在表达君民之间的理想关联,犹如一家人中的父子关系,并牵涉到理想社会中君的“慈爱”与民的“孝心”,及两者间相辅相成的作用。“身”与“[身心]”二者间的关键差异,在于“身”是指自然家族内的“亲”,而“[身心]”是指国家社会内的“亲”。君民之间的“亲”并非源自母腹的血缘基础,而是指心里思感之“亲仁”。因此,先秦儒家从“身心”遣字,“[身心]”应视为概念性的会意兼形声字,亦印“仁”之本字。由于手写字形的简化,造成“身”字偏旁被简写成“千”或“人”,其后此字体又简化为从“人”、“二”的今字“仁”。然根据《说文解字》,“仁”的本意依然是“亲”。透过对古代“怠”字的考察,可以准确地显现出先秦儒家概念之逻辑。

  • 标签: 先秦儒家 楚简
  • 简介: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心理疾病时时刻刻都在困扰着人们。它使一些人失去理智、道德,甚至还造成他们走上一条不归路。目前在一些国家,一些新的心理病症又开始流行,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 标签: 危害身心健康 心理病症 身心健康心理
  • 简介:本研究对443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身心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在人生观这一概念中,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较密切的联系。追求功利的人生目的与负性身心健康指标均呈正相关,与正性身心健康指标均呈负相关;自我完善与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这两个维度与身心健康指标的关系则相反。倾向于追求精神利益的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明显好于追求物质利益的学生。

  • 标签: 人生观 身心健康 人生目的 精神利益 物质利益 症状自评量表
  • 简介:道教不仅追求逍遥出尘的仙真世界,同时饱含“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济世情怀,更为关怀现实人生的此岸世界。“重生贵生”的道教始终充溢着积极的生命意志和幸福的生活情调。在今天压力巨大的现代生活中,

  • 标签: 现代生活 性命双修 生命智慧 道教 身心和谐 意义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吸收传统的井宿主司水事的观念,将"月宿东井"日作为沐浴养生的吉日,并结合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认为"月宿东井"日还是存服月之黄华、天人共浴的日子,有助于得道升仙。这种观念发展至宋代,逐渐被用于祭炼科仪中。法师在祭炼仪式中通过存想身体内和天空中的井宿图景,将井宿的司职运用于为亡魂沐浴和水炼,从而有为亡魂涤荡形骸和改变亡魂生存状态的功效。从道教对井宿的信仰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以"月宿东井"日沐浴养生,还是在祭炼仪式中存思"月宿东井"图景为亡魂沐浴和炼度,无不体现出道教"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天人合一"观。

  • 标签: 井宿 沐浴 祭炼 天人合一
  • 简介:<正>目前已比较清楚的知道,高血压、心脏病、感冒、胃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某些皮肤病、精神病等的发病,确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是不良情绪怎样致病,良好的情绪又怎样有利于疾病,其内在病理变化如何?虽经生物学、心理学等大量的研究,仍知道得不很清楚。现综合一些国外的实验资料,可能对我们正确认识疾病,对待疾病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 标签: 高血压 疾病 心脏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 支气管哮喘 精神病
  • 简介:阳明后学中的中坚人物“二溪”(王龙溪、罗近溪)论《易》是他们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以万物一体论《易》,体现了《易》心学派的共同特点。龙溪以《易》证心,以《易》证良知,承陆象山、杨慈湖、王阳明而来;近溪论《易》重生生之道,多得之于程明道。二溪论易,体现了泰州、龙溪两大阳明支脉的学术特征。“二溪”与易道有关的修养论对文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于思想史的影响也同中有异。

  • 标签: 易学 王龙溪 罗近溪
  • 简介:在以儒、道、墨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核心思想无疑是内涵无比丰富的'天人合一'观念。但这个足以代表中国哲学核心思想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当代并没有彰显出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中国哲学必须意识到,所谓'天人合一',本质上是人的'身心合一';'身心合一'是'天人合一'的基础;'身心合一'就是'天人合一'。身心分离的具体表现是'身先于心',即心被身远远地抛到了后面,当身先于心自然地成熟,达到了'生理青春期',具有了自我创造、自我复制的能力时,而心却由于'知障'的遮蔽仍处于无知、无明状态;所谓'身心合一',即心要急起穷追,使自己也像身那样成熟起来,拥有精神生命的自我创造、自我复制能力而与身并驾齐驱,达成身心二元分裂的和解,否则,人必'役于身''役于物'。中国哲学的这种自我意识是它完成自我超越和新生的必由之路。笔者想在简单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生哲学所提出的一个创造性概念——'精神青春期'为撬板,予'身心合一'观念和'天人合一'观念以全新的阐释。如是,则'天人合*朱鲁子(1961~),男,山东胶州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现代人生哲学、美学、宗教学。本文系2016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影中的环境意识流变研究'(16BC037)之阶段性成果。一'观念无与伦比的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充分彰显。可以期待,这一观念必将成为一个普遍的人类哲学范式。

  • 标签: “天人合一” “身心合一” “精神青春期” “身先于心” 撬板
  • 简介:<正>应激(stress)的概念是由塞里(H.Sely1907—7982)在1936年提出的,这对当时自然科学界崇尚分析万能,而肾上腺皮质激素机理又尚未阐明,无疑是一大震动。以后他发现软组织钙化沉着病的机理,提出钙预防(caiciphylaxis)的观点,对大动脉钙化到一切因炎症引起内脏组织的钙化病变采取以激素和钙代谢为主的综合治疗,并且开展对肥大细胞的研究并发现许多聚合肥大细胞。

  • 标签: 适应性疾病 情绪性应激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肥大细胞 去甲肾上腺素 激素分泌
  • 简介:<正>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的心理和身体相应地出现显著的变化。心理方面,有人称青春期为心理上的"第二反抗期"或"精神断乳期"。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加强,欲脱离父母而独立自主生活,另一方面对父母尚有所依恋。这种"独立

  • 标签: 青春期 心身疾病 综合症 主要表现 神经性厌食 自我意识
  • 简介:佛学是人类的智慧。医学与佛学相通了,就能使医学提高智慧含金量。所以我提倡医佛相通研究。所谓医佛相通,就是以医学为平台,用医学话题,保健话题来阐述佛学思想,这实际上也就是以佛学智慧阐述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医理。这样也就有可能改变当今的不良医学现状,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医、佛相通则首先应当通在对医理的认识上。其中病理(包括衰老之理)乃是一个医、佛相通的切入点。大干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皆合佛理,病理中显然亦会含有佛理。这就是本文的基本认识,特写出来供同道参考。

  • 标签: 衰老 佛学思想 疾病 中观 医学 智慧
  • 简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公众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全国12个省市对1028名普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不同维度分别对公众接近、帮助心理疾病患者的意愿和专业心理求助意愿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公众污名感知在社会表征影响行为意愿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 标签: 心理疾病污名 社会表征 中介检验
  • 简介:随着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那么,导致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有哪些呢?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都市白领群体在社会整体节奏迅速加快的同时,更容易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放松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精神状态如果总是高度紧张的话,会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及免疫力下降,会产生各种身心,甚至会导致“过劳死”。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 标签: 心理疾病 原因 十大 生活节奏 工作压力 精神抑郁
  • 简介:宗教应对是近20年来西方宗教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当人们遭遇疾病、丧失、战争等严重威胁个体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压力事件时,往往转向更高的力量以帮助自己应对,宗教也常常成为他们的应对资源。在中国,关于宗教应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宗教信众逐年增多、癌症等重大疾病威胁越来越多民众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宗教如何影响个体应对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基督徒为例,探索重大疾病患者的宗教应对过程,揭示个案可能采用的宗教应对策略和持有的宗教应对资源,及应对过程中宗教应对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原因在于: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宗教应对领域目前仍缺乏坚实的理论,质性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寻求解释和理解。本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10名身患癌症等重病的基督徒共同建构他们的宗教应对过程。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10名研究对象产生的数据进行三级登录,产生一级编码53个,二级编码16个,其中主要类属为:宗教应对过程中的情绪/心境和态度,宗教认知应对,宗教应对行为,宗教应对资源,宗教应对结果;三级编码得出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类属“重大疾病患者宗教应对的动态过程”。效度检验采用研究者检核、研究对象检核、资料之间的相互验证、共同编码、反馈法等。成文采用类属作为基本结构,在部分类属下穿插一些小型个案及情境分析。从应对结果来看,本研究对象普遍在应对过程中取得了生理、心理、灵性上正向的变化。从总体应对方式看,他们基本采用积极宗教应对的方式,他们并非没有经历灵性挣扎,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

  • 标签: 宗教应对 中国基督徒 重大疾病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