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切科学理论都有实践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这种结合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们是双向的、互动的,不仅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实践也要与理论结合,才能提高实践水平.理论实践的结合在操作层次上最主要的是制订实践观念,架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理论实践的结合,是以两者之间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为前提的,这是结合辩证要求.

  • 标签: 理论联系实践 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观念 辩证性 层次性
  • 简介:<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指出:“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忘记了祖先的民族也是没有出息的民族。”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而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下的奋进,劣势下的抗争。中国决心要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这里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看待别人的问题。这不仅涉及立场而且也有一个方法问题。

  • 标签: 民族 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 相结合 改革开放 中国人民
  • 简介:德治法治相结合,德法相济,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给德治以公度,给法治以良心,才能防止德治蜕变为人治、法治蜕变为权治。当代中国,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交往实践正逐渐减少,而陌生人社会、规则社会的交往实践正日益增多,社会交往实践的变化给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机遇。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要适应社会交往实践方式的变化,分别情境,各用其所,使情不越法、法不伤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标签: 德治 法治 人治 交往实践
  • 简介:<正>理学以成圣(达到理想人格)为内在的价值目标,这一思维路向决定了其关注之点首先指向内在的心性。正如康德通过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以回答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一样,理学将心性的辨析作为解决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的楔入点。也许正是这一逻辑思路,使理学常常被视为心性之学。当然,对心性问题的看法及心性关系的定位,王阳明程朱一系的理学又存在重要分歧。如果说,程朱着力于提升性体,那末,王阳明则更多地以心体为关注之点,而这种差异又蕴含着对主体意识、道德本体、成圣过程等等的不同理解。

  • 标签: 王阳明 主体意识 心体 心与理 道德实践 心即理
  • 简介:“个人权利”缺位是古代“义利之”和“义利观”的根本局限。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之”,确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就必须引入“权利”观念,由此建构起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两个相互统一的基本模式:“合权利之利,义也”;“合权利义务统一之利,义也。”当然“义”还具有“公道”和“德性”的要求。但“权利义务相统一”正是形成健全人格、提升德性的基础。

  • 标签: 权利观念 社会主义义利观 义务 人格 精神价值 物质利益
  • 简介:青少年网络使用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网络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原因基础上,提出借鉴日本网络法治和家庭监管并重的成功经验,以应对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网络使用安全问题。

  • 标签: 青少年 网络安全 法治 家庭监管
  • 简介:主要由于马克思提出生产力理论的原初语境的限制,以及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伴随的知识理性主义的主导,长期以来,生产力何以可能这一前提性、根源性问题被遗忘和遮蔽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原始文化从劳动中产生并与劳动结合,起着独特且不可缺少的生产力功能,是从自然生产力向人类劳动生产力转变和跃升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从而开辟了人类劳动生产力的道路,为其历史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原始文化,就不能体现人类劳动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也就不会产生人类特有的劳动生产力。对此,我们应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文化历史相结合的博大视野推进生产力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

  • 标签: 生产力 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哲学 原始文化
  • 简介:《华严经论》是现存最早的《华严经》注释书,但关于此论的思想特征及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地位还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从《华严经论》《楞伽经》的关系入手,以“自心所现”、“八识”、“藏识”等概念为中心,分析了《华严经论》《楞伽经》在思想上的联系及相异之处。《华严经论》虽然承袭了《楞伽经》的一些概念,但对其内涵重新做了界定,从“真如”而非如来藏的立场把握诸法存在的根据。《华严经论》的立场虽然在地论宗、华严宗中并不是主流,但对地论宗北道派和法藏等的影响仍然值得关注。

  • 标签: 灵辨 《华严经论》 《楞伽经》
  • 简介:古田会议作为党的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决议蕴含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古田会议对党内错误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纠正办法,阐明了党内教育的意义方法,明确了把制度治党作为从严治党的保障和把严明纪律作为从严治党的要求。进一步挖掘古田会议决议中的从严治党思想内涵,将为我们今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益启示。

  • 标签: 古田会议 思想建党 制度治党
  • 简介:南宋中期政治家周必大理学的关系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在思想上,他最初理学亲切认同,后来随着张拭讨论、辩论、争论的进行,他逐渐转向北宋儒学注重实务的立场,最后提出“守道不如守官”之论,明确反对理学所崇尚的道;在政治上,他最初理学派相互合作,共同反对近幸势力,但后来他逐渐妥协于近幸,并接近、融入官僚集团。从这一意义上讲,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认定周必大为理学士大夫的观点值得商榷。

  • 标签: 周必大 理学 思想 政治
  • 简介:齐、梁易代之际,陶弘景以一个道士所擅长的图谶、符箓来为萧梁政权的稳定和争取民心作最大的支持,进而获得了梁武帝的信任,但为时不长。天监七年(508)陶托言“静斋”,半夜从茅山出走,实意味着二人间罅隙的产生。之后,因佞佛的举措已开始弥满全国,梁武帝对道教的信任自然也跌到了低谷。因此,“山中宰相”的称呼,大约只能是萧衍称帝后到天监七年这一短短的七年时间,其下限最长也只能延续到天监十一年,即陶弘景诣鄮县礼佛受戒的时候。

  • 标签: 陶弘景 攀缘 罅隙 礼佛
  • 简介:“用什么思考”的意思不是“思考时心里浮现了什么”,而是心智活动通过什么表达系统获得直接表达。思考以语言为归宿——在言说活动中,多种多样形式的心智活动通过一个单一形式的公共表达系统获得表达;这种表达是未成形东西的成形,而不是一种现成物转换成另一种现成物。立足于以上基本思想,通过对“动物的语言”、“形象思维”、“内部语言”、“普通语言”、“找词儿”、“言不尽意”等多种题目展开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言说活动一端连着言说者的种种经验,另一端连在语言上。

  • 标签: 内部语言 言意 “言不尽意” 心智活动 言说者 公共表达
  • 简介:<正>荀子在历史上是一位对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思想家。传统习惯都将其划为儒家学派,尊称为“儒学大师”。战国末期的韩非曾把他列为“儒学八派”之一,传统书目自《汉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将《荀子》一书列入“儒家类”。然而,综观荀子的思想学说,却与正宗儒学(孔孟学说)大相径庭,其历史命运也不能与孔孟相

  • 标签: 荀子 黄老之学 汉书·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黄老道家 孟子
  • 简介:僧肇是我国东晋时代关中著名的佛教理论家、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后世尝以什、肇并称,足见其地位之尊、影响之大。僧肇的传世名作《肇论》,思想深邃,思辨性极强,而且文辞优美,颇为后代僧俗文人所推崇。尽管僧肇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却领会了魏晋玄学的存在本质论,学会了鸠摩罗什传译的龙树系中观空宗的哲学思辨,并且又“不落两边”、“不离两边”,将二者加以融汇贯通,创建了带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佛教哲学体系,从

  • 标签: 僧肇 鸠摩罗什 《肇论》 《高僧传》 生平考 无知论
  • 简介:本文阐释了中国古代阴阳辨证思想对促进内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并简要介绍了作者将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中国古代阴阳辨证思想结合创立的辩证认知辅导的理论方法。

  • 标签: 阴阳 辩证 和谐
  • 简介:<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雄县积极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特别是1984年以后,在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程中,致力于山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把具有300多年种植历史的黄烟生产作为发展南雄商品经济的突破口,确立

  • 标签: 主导产业 市场调节 计划经济 协调发展 资源优势 综合开发
  • 简介:中国学界往往把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解读为启蒙已经、也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转化为神话、迷信和野蛮。启蒙辩证法只有这一条不归路径。这种颇成问题的解读讲究操作和手段的当代中国操作主义思维相结合,促生和加重着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按照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法解读《启蒙辩证法》,对于正确理解《启蒙辩证法》、中和日趋严重的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启蒙辩证法 解读 操作主义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
  • 简介:通常认为,形而上学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何以内蕴着辩证的本性,并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灵魂,以至整个西方哲学都在同形而上学缠绕在一起?该文认为,正是形而上学内在的辩证性推动着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的不断超越的历程。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规定并形成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我超越性,一方面说明了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的超越性,另一方面说明了形而上学内在着“自律”意识。形而上学的内在辩证性根植于西方民族的文化现实和文化实践活动之中。

  • 标签: 形而上学 辩证性 现实性 本体论
  • 简介:<正>《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子、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以孟子淳于髡等同为稷下先生。钱穆先生撰《孟子不列稷下考》(载《先秦诸子系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质疑,并举出三点理由论证孟子不列稷下。近年来许多人对钱穆先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1982年在淄博市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上,孟子为稷下先生

  • 标签: 孟子 司马迁 稷下先生 钱穆 先秦诸子 客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