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微种植支抗矫治成人性Ⅱ类面型,观察矫治前后矢向牙齿度和唇度变化。方法选取36例治疗结束的成人性Ⅱ类面型患者,所有患者均是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使用自攻型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36例患者的切牙、软组织等测量指标发生显著性变化,上切牙内收(5.98±3.82) mm,下切牙内收(4.95±3.89) mm,上唇度减少(3.5±2.40) mm,下唇度减少(4.99±3.29) mm,第一磨牙平均近移(0.87±0.66) mm,U1-SN减少(14.43±5.64)°,L1-MP减小(9.96±5.86)°。结论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性Ⅱ类面型患者,上下前牙唇倾度及上下唇度均得到较大程度的减小,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取得良好的临床矫治效果。

  • 标签: 微种植支抗 骨性Ⅱ类突面型 内收 唇突度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行双侧下颌牵引成术(MDO)时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的牵引力方向。方法(1)利用锥形束CT获取1例15岁男性健康志愿者的颌面部DICOM格式数据,采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 12.0、Workbench 16.2软件建立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2)在验证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进行MDO,荷载6种不同方向的牵引力:沿髁突中点至下颌颏点连线,平行于颌体部表面;沿髁突中点至下颌颏点连线,平行于矢面;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体部表面;沿下颌体方向且平行于矢面;沿下颌升支方向且平行于颌表面;沿下颌升支方向且平行于矢面。牵引力大小均设定为100 N。(3)测量不同方向牵引力对关节盘应力、截面位移、颞骨应力、髁突压力的影响。结果(1)在关节盘最薄区域,关节盘上、下表面所受应力最小的牵引力方向为"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体部表面"。(2)在相同大小牵引力作用下,各截面沿牵引方向位移差距不大,效果基本一致。(3)施以"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体部表面"与"沿下颌体方向且平行于矢面"2个方向的牵引力时,颞骨的应力(0.424 16、0.466 97 MPa)小于其他4种情况(0.643 87~0.981 17 MPa),且这2种牵引力均为沿下颌体方向,力分解之后对髁突的压力(59.712、60.470 N)亦小于其他4种情况(80.098~99.769 N)。结论采用DICOM数据建模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体部表面"及"沿下颌体方向且平行于矢面"方向的牵引力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在设计MDO牵引方向时,除要考虑手术对颌和上呼吸道形态的影响之外,还应权衡牵引力方向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以保证行MDO时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有限元分析 骨生成,牵张 下颌骨 牵引成骨方向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金属手术定位片辅助半面短小畸形患者下颌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方法选择2018年5至11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就诊的PruzanskyⅡ型半面短小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术前拍摄CT,通过Mimics 19.0设计截方案,制备金属手术定位片。术中在手术定位片的引导下,行半面短小畸形的截、牵引器置入术。待牵引达到术前设计的长度后结束牵引,拍摄CT。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对术前和牵引完成后的2组下颌数据进行配准,随机选取截面上的6个点获得误差值,取其平均值记作截面之间的距离误差,同时计算截面之间的夹角,记作角度误差。距离误差采用2 mm作为参考值,角度误差采用5°作为参考值,在SPSS 25.0中进行单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入组10例半面短小畸形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3~8岁,平均4.9岁,左侧3例,右侧7例。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器置入术,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无明显并发症。所有患儿均随访1年,牵引成效果良好,面部不对称改善明显,咬合平面偏斜的情况基本矫正。通过Geomagic Control配准,可直观展现术前和术后下颌的误差分布,2组下颌拟合的误差为(0.94±0.92) mm。截面之间的距离误差为(2.05±0.40) mm,角度误差为(4.76±1.95)°,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属手术定位片辅助半面短小畸形下颌具有可行性,精确性较高,有利于术前设计方案在术中实现,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半侧面部偏小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骨生成,牵张 手术定位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瓣在重建下颌缺损术后吸收及唇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化组和对照组。使用游离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缺损时,神经化组同时切取髂腹股沟神经,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一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复合组织瓣,并将髂腹股沟神经和受区下牙槽神经与颏神经吻合。对照组不切取神经,仅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复合组织瓣。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时移植的以Hu为单位的CT值降低率、移植块颊舌径和高度变化,评估移植吸收情况,通过针刺辨别痛觉、下唇两点辨距觉,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检查术区下唇感觉恢复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年龄17~38岁,平均29.5岁,下颌缺损范围5~9 cm。神经化组4例,对照组4例。移植的髂骨瓣均存活,颌面部外形满意,供、受区均未见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移植CT值术后降低率在神经化组为(3.13±1.21)%,显著低于非神经化组的(20.32±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01,P=0.006)。两组患者移植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颊舌径和高度的改变均较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化组术区下唇感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照组无明显痛觉。两点辨距觉检测中,对照组的患侧在20 mm以内均无法辨别两点,神经化组患者的患侧均在20 mm以内可辨别两点,两组的健侧均在14 mm以内可辨别两点。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感觉神经定量检测患侧下唇结果显示,神经化组中有2例等级为轻度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轻微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中度感觉减退;而对照组均为重度感觉减退。健侧感觉功能障碍轻于患侧。结论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瓣具有预防术后移植骨质疏松和帮助恢复术区下唇感觉的作用,有助于重建下颌缺损后患者的功能恢复。

  • 标签: 神经支配 下颌骨重建术 骨稳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体会护理干预在皮罗综合征患儿行下颌牵张成术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我进修三个月期间护理的皮罗综合征患儿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5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将组间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显示,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得到良好提高,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较少,患儿对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结论:对皮罗综合征患儿手术护理中开展综合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术后身体恢复。

  • 标签: 下颌骨牵张成骨术 皮罗综合征 术后护理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或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瓣嵌合下颌下腺治疗下颌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下颌3期MRONJ患者。患者采用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治疗,组织缺损范围较大者需联合颏下岛瓣嵌合下颌下腺,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术后2周和复查时口内外切口是否愈合,以及并发症(钛板折断)的发生情况,并计算患者的黏膜初期愈合率(术后2周,黏膜愈合的病例数÷总病例数×100%)。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64.6±8.9)岁;其中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患者33例,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瓣嵌合下颌下腺患者7例。患者缺损长度为(4.5±1.4) cm(2.1~8.0 cm),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90%(36/40)的患者黏膜初期愈合,10%(4/40)的患者出现钛板折断。结论对3期下颌MRONJ患者,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或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瓣嵌合下颌下腺治疗的效果可靠。

  • 标签: 下颌骨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重建钛板 下颌下腺 颏下岛状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瓣治疗手舟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游离股骨内侧瓣移植治疗手舟骨不连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8~63岁,平均(43.5±15.5)岁。术中清创骨折段后,将瓣移至手舟骨处充填缺损,将瓣动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伴行静脉与桡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采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骨膜瓣治疗13例,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软骨瓣治疗2例。术后根据X线表现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握力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功能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门诊随访11例,微信随访4例,平均随访32.5(8~60)个月。15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2.5(10~16)周。术前VAS评分为(3.5±1.5)分,术后末次随访降至(1.0±1.0)分;握力由术前的(16.5±4.3)kg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31.5±3.5)kg;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6.2±11.4)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68.5±10.8)分,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6例,可1例,手术前后功能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股骨内侧瓣移植治疗手舟骨不连具有良好的功能效果。该技术为手舟骨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及结构支持,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对于手舟骨近极缺血性坏死的可以采用软骨瓣移植替代,防止腕骨骨关节炎和塌陷,这在治疗难治性手舟骨不连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手舟骨骨折 骨不连 股骨内侧髁 骨瓣 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P<0.05,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距离更近(P<0.05,P<0.01,P<0.001)。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厚度变薄(P<0.001)。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较薄,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开裂和开窗的发生。

  • 标签: 骨型 下颌前牙 皮质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介入手术对下颌动静脉畸形伴出血患者临床效果,并进一步分析治疗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下颌动静脉畸形伴出血患者40例(收治时间: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将其按照简单随机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20例/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观察组采取介入手术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患者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VS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X线透视下矢位骨折线方向对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上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小儿骨科就诊并行手术的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上骨折153例患儿资料,根据术前矢位X线透视下骨折线方向分为顺斜型(骨折线前下后上走形)、水平型(骨折线水平走形)和逆斜型(骨折线前上后下走形)3组,比较3组患儿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肘前瘀斑、术前神经症状、手术时间、切开比例及末次随访肘关节Flynn评分等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6~15个月[(8.65±2.47)个月]。骨折线为顺斜型60例,水平型64例,逆斜型29例。3组患儿在性别、侧别及致伤原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顺斜型骨折年龄为(4.76±2.51)岁,水平型为(4.71±2.09)岁,逆斜型为(6.32±1.98)岁,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26,P<0.05)。顺斜型骨折患儿术前10例肘关节出现瘀斑,水平型为7例,逆斜型为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2,P<0.05)。3组患儿术前神经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斜型骨折手术时间为(43.28±24.25) min,水平型为(40.95±27.41) min,逆斜型为(58.66±34.08) min,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7,P<0.05)。顺斜型与水平型骨折术中闭合复位失败各1例,行切开手术,逆斜型骨折4例闭合失败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3,P<0.05)。末次随访顺斜型骨折优良率为96.67%(58/60例),水平型为95.31%(61/64例),逆斜型为93.10%(27/29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斜型Gartland Ⅲ型肱骨上骨折是临床比较少见的骨折,该类型骨折软组织损害较重,肘前瘀斑更明显,传统复位方法较困难,复位时需临床医师先将肱骨远端转到骨折线前方后,再进行固定。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Ⅲ型 骨折线方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折叠腓骨瓣修复下颌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下颌成釉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18~5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3D打印和数字化技术进行准备,术中应用折叠腓骨瓣修复下颌缺损,并于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体植入术。应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和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UW-QOL)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4个月的生命质量进行调查评估,分值越高表示状况越好。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F-36调查显示:躯体角色术前为(72.4±11.7)分,术后6个月[(39.6±11.1)分]下降(t=23.580,P<0.05),术后24个月[(59.8±6.4)分]仍无法恢复到术前水平(t=8.358,P<0.001);术后6个月时躯体疼痛[(53.1±7.7)分]、总体健康[(53.5±7.5)分]、健康变化[(63.9±11.7)分]较术前[(73.0±11.0)分、(73.4±10.4)分和(79.2±3.9)分]下降(t=13.068、13.756、10.880,P值均<0.05),但术后24个月时的分值[(78.8±14.0)分、(80.9±12.6)分和(84.4±4.6)分]均高于术前(t=-2.904、-4.027、-7.586,P值均<0.05),且术后24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241、-16.490、-14.294,P值均<0.001)。UW-QOL调查显示:术后6个月下降的项目是咀嚼[(53.1±6.7)分]、语言[(53.0±7.7)分]和味觉[(62.2±9.9)分],在术后24个月时改善[(67.9±3.9)分、(63.9±2.9)分和(68.4±1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765、-11.675和2.498,P值均<0.001)。结论采用折叠腓骨瓣修复下颌成釉细胞瘤术后的缺损,能够较好地满足语言和咀嚼功能的需求,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成釉细胞瘤 腓骨 生命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口内入路下颌角截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变化,以及影响手术满意度的因素。方法以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235例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口内入路下颌角截整形术。根据中文版FACE-Q制作问卷,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从面部外观、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术后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与各维度得分间的关系,并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模型探索影响手术满意度的因素,当回归系数B>0时说明具有正向影响关系。结果共收回83份完整问卷,其中男12例,女71例,年龄19~41岁,平均25.8岁。其中初中学历1例,高中11例,大学54例,硕士及以上17例。1例患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其余患者均表示满意。不同维度术后的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面部与下颌满意度提高了(32.54±13.77)分,颏部满意度提高了(8.17±10.97)分,面部总体外观满意度提高了(31.42±15.67)分,心理健康提高了(18.17±16.39)分,社会功能(自信心)提高了(14.11±13.34)分。不同文化水平之间的患者在不同维度的FACE-Q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对患者手术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正相关关系(r:0.482~0.806,P<0.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示术后下颌轮廓与下面部的美观程度会对结局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回归系数B>0,P<0.05,R2=0.584)。结论下颌角术后患者的面部外观、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自信心)等方面都有所改善,影响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最可能的因素为术后下颌轮廓与下面部外观的美观程度,同时也与受教育程度、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 标签: 下颌骨截骨术 病人满意度 患者报告结局评价 调查和问卷 FACE-Q量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嵌合游离股骨内侧筋膜瓣(CMFCOF)治疗手足部外伤性掌、指骨(跖骨)长段、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采用CMFCOF治疗外伤性手足部掌指骨(跖骨)缺损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4~56(平均4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例,机器挤压伤3例,压砸伤2例,均存在、软组织复合缺损。手近节指骨缺损2例,掌骨缺损3例,跖骨缺损3例;受伤到本次手术时间为2~120 d,平均84 d。缺损范围2.0 cm ×1.2 cm×1.2 cm~4.4 cm×3.0 cm×2.3 cm,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1.4 cm~5.6 cm×4.5 cm。所有缺损位置均在骨干,不涉及关节。2例合并肌腱缺损。术中根据、软组织缺损面积切取相应大小CMFCOF,同时在筋膜瓣表面进行植皮。结果组织瓣切取时间为52~96 min,平均53 min。供区伤口直接闭合。术后所有患者受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受区和供区创面一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9~16个月,平均14.5个月。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7.5周。终末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未行皮瓣修薄;供区功能恢复正常,无髌前区感觉障碍。5例手部损伤病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3例优,1例良,1例可;3例足部损伤病例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结果均为优。结论CMFCOF具有术式简便、供区隐蔽、量优质、外形美观的优点,是修复手或足部长段、软组织复合缺损创面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股骨内侧髁骨瓣 嵌合骨皮瓣 掌骨 指骨 跖骨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性Ⅲ类下颌偏斜者双侧上颌牙列垂直向特征及其与下颌偏斜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成年性Ⅲ类下颌偏斜患者21例(男10例,女11例),测量有关下颌偏斜和上颌牙列垂直向测量指标,双侧进行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下颌偏斜指标与上颌牙列垂直特征差异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两侧Bonwill三角侧边长度,前牙平面(AOP)、上颌平面(OP)、U4、U5、U6、U7垂直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部偏向侧(D侧)-颏部偏离侧(C侧)的差值分别为(-3.46±3.67) mm、4.01°±5.70°、1.40°±3.21°、(-1.73±2.37) mm、(-1.70±2.31) mm、(-1.90±2.29) mm、(-2.22±2.69) mm;下颌偏斜程度与双侧后牙连线倾斜角度、AOP差异、OP差异呈正相关(P<0.05)。结论性Ⅲ类下颌偏斜患者存在两侧后牙垂直高度不一致。

  • 标签: 上颌牙列 骨性Ⅲ类错 下颌偏斜 锥体束CT
  • 简介:摘要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缺损,具有诸多优点,已成为下颌重建修复的主要手段。然而,传统意义上的游离腓骨皮瓣修复重建下颌缺损手术,缺乏个性化的设计与精确的手术引导,往往难以达到精确的修复重建效果。个性化和精准化功能重建概念的提出,以及数字医学技术在临床上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数字医学技术在腓骨皮瓣移植修复下颌缺损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三维重建技术、虚拟手术设计(VSP)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等数字医学技术在腓骨皮瓣移植修复下颌缺损中的应用特点。

  • 标签: 腓骨皮瓣 下颌骨缺损 数字医学技术 3D打印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微血管化游离组织移植是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重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腓骨游离皮瓣移植虽然即刻重建了下颌,但牙列修复通常需要6到18个月后才能完成,牙列缺失期间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该病例报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多学科组建的修复重建团队进行的颌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即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作的支持下同期完成颌骨肿瘤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牙种植体植入及临时义齿修复。颌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充分贯彻了“以咬合为导向的修复重建”的理念,通过恢复患者的颌和牙列,重拾患者自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术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智能术前规划的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可行性与精准性。方法术前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115例头颅无异常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57例,女58例,年龄(40.3±9.1)岁,就诊时间2010年2月至2019年5月;另选取115例肿瘤侵蚀下颌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62例,女53例,年龄(55.6±7.2)岁,就诊时间2008年3月至2019年8月。建立智能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主要由工作站、UR5六自由度机械臂、光学定位跟踪仪、六自由度力传感器、截手术工具组成。将2组患者的颌面CT图像数据用于训练残差连接的3D V-Net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并用该网络对1例54岁需腓骨重建的下颌骨肿瘤男性患者的头颅CT数据进行自动分割,形成下颌模型,以手动分割结果为标准,评价自动分割的精度。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颌特征点还原法根据该患者的上颌特征点自动还原下颌特征点,形成重建方案,以下颌未缺损部分实际特征点与还原的特征点位置的误差值评价精度。利用该患者的下肢CT数据,制作5个3D打印的腓骨仿真模型。应用智能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基于术前规划的图像,结合光学定位系统以及力传感器信号,实现机械臂与手术医生协同操作进行腓骨塑形,完成30次截。以CT影像下的术后腓骨段截面与术前规划的位置距离与角度偏差为精度标准,验证手术机器人系统精度。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表示。结果设计的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骨肿瘤患者下颌的精度为96.581%,耗时小于30 s。该病例下颌特征点的误差值为(2.24±1.74) mm。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能精确、快速地实施腓骨模型塑形,截的位置误差为(1.02±0.45) mm,角度误差为(0.96±0.42)°,术中耗时约15 min。结论智能术前规划能精确地分割下颌并定位下颌特征点,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能精确地实现功能性下颌重建。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机器人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β-磷酸三钙(β-TCP)仿生支架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关生物性能,并观察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5~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支架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两组大白兔按造模术后采集标本的时间不同又分为两个亚组,每组5只。两组大白兔均于左侧股骨用环钻钻取直径约5 mm、长约10 mm的圆柱形松质块,建立股骨缺损模型。空白组截取的10个松质标本,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进行扫描,获得缺损标本的结构影像学数据,通过3D生物打印系统设计出相应的仿生支架模型,再以β-TCP作为打印材料,打印出20枚仿生支架。取10枚β-TCP支架测量高度、直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β-TCP支架孔道形态结构特点,测量大孔的直径和孔隙率,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β-TCP支架的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空白组10只大白兔造模后不植入任何材料。支架组10只大白兔在造模后,将制备的10枚β-TCP支架植入骨缺损处。分别于术后第6、12周使用耳缘静脉推注空气方法处死空白组和支架组的各亚组大白兔,于缺损部位或植部位上下离断、截取长约10 mm段,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生长情况;采用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标准对组织修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20枚圆柱体β-TCP支架,与松质标本结构形态相似。支架高度(9.97±0.08)mm、直径(5.09±0.07)mm,松质标本高度(9.96±0.39)mm、直径(5.01±0.22)mm,支架与松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扫描电镜观察到支架表面及内部呈均匀多孔,孔径相互连通,大小相仿,孔隙分布较均匀,在大孔侧壁布满了微孔,外形多为近似圆形;其中大孔直径为(223.02±18.20)μm,孔隙率为74.02%±1.38%。松质标本大孔直径(227.02±31.20)μm,孔隙率为76.02%±3.29%,支架与松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支架的抗压强度为(2.93±0.65)MPa,弹性模量为95~190 MPa。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第6周,支架组植处可见较成熟的组织,小梁和骨髓组织增多,新生正在逐渐覆盖植材料,周围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出现少量新生并向材料内长入;空白组的缺损处周围有少量类组织形成,大量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生长,未见明显成骨细胞及小梁结构。术后12周,支架组植处出现成熟的小梁和骨髓组织,有编织形成,新生量较多,部分材料已被吸收降解,材料存留较少;空白组的缺损处见少量组织从缺损边缘向内长入,大部分被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填充。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术后6周、12周支架组分别为(5.2±0.3)、(8.1±1.2)分,空白组分别为(1.3±0.5)、(4.5±0.6)分,支架组评分均大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1、12.672, P值均<0.05)。结论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β-TCP仿生支架,与松质标本的组织解剖结构形态相似,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可以提供个体化的仿生支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缺损的效果良好。

  • 标签: 组织支架 β-磷酸三钙 三维打印技术 动物实验 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