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消化是一种常见症状,大部分消化经胃镜或结肠镜检查均能明确病因,但仍有近5%的患者无法确诊,称之为不明原因消化(obscuregastrointestinalbleeding,OGIB),即“经胃镜、结肠镜和(或)X线片小肠钡餐检查术能发现出血部位的间歇性或慢性消化”。OGIB可分为不明原因隐性出血[反复缺铁性贫血和(或)反复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和不明原因显性出血(反复血便)。

  • 标签: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BLEEDING 结肠镜检查 诊断 粪便隐血试验 缺铁性贫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明原因消化的内镜诊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46例不明原因道出患者,采用M2A胶囊内镜进行检查。其中男3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3±11.4)岁。其中26例患者选择经口或经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或)手术探查。结果46例患者共检出37例病变,占比为77.5%,阴性共23例,占比为26.25%,阳性可疑共14例,疑诊率为24.38%。再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手术后证实胶囊内镜诊断者为7例(72.2%)。1例(1.9%)发生胶囊滞留。结论内镜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有效提高疾病的确诊率。

  • 标签: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内镜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明原因消化的患者的临床再出血患者的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危险性因素,进而采取办法来降低再出血的可能性,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为了提升研究的准确性,主要选择不明消化患者共307例,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以及症状进行分析和调查,然后以患者再出血的症状和情况为主要因素,对与出血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找到危险因素。结果进过定期的随访,发现所有患者中呈现出CE阳性的患者共202例,总再出血的效率为86%,可见,通过CE检查阳性的患者要明显多于阴性患者。接受特异性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率要比不接受此项治疗的患者低很多。多数的再出血患者的出血现象都是在检查之后24小时之内进行。所以,可以总结出临川再出血危险因素可以从喊着的年龄,使用的抗凝药物,血压状况以及低血红蛋白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结论相关的医护人员杜宇不明原因消化患者临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再出血率,还能够尽量避免出现重复检查的现象。

  • 标签: 胶囊内窥镜 肠胃出血 危险因素 因素分析
  • 作者: 姚佳彤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1-04-01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杂志 2021年第2期
  • 机构: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17级临床一大班
  • 简介:目的:对不明原因消化患者临床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寻找出引起患者不明原因消化的具体因素,从而提高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不明消耗消化患者3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的相关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案例患者进行采访。通过对患者疾病成因的单因素与多因素进行分析,再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对患者随机采访的时间在13~112个月之间。患者中CE检查呈现阳性的有202例,占总患者数量中的65.8%;患者出现再出血现象的有86例,占比为28%。患者中CE检测中呈现阳性的患者,其消化疾病再出血现象高于CE检查为阴性的患者。患者中接受异性治疗的其再出血概率低于接受非特异性治疗的患者。结论:消化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师注意防范对患者的再出血增加危险因素,对提高治疗预后效果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若临床医师提高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防范意识,将有助于降低患者发生再出血的概率,并避免患者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对于严重的消耗道疾病患者,患者在经囊镜检查后,应至少观察24个月,才有利于患者降低消化出血现象发生的概率。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危险因素 胶囊内径
  • 简介:【摘 要】目的:对不明原因消化患者临床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寻找出引起患者不明原因消化的具体因素,从而提高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不明消耗消化患者3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的相关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案例患者进行采访。通过对患者疾病成因的单因素与多因素进行分析,再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对患者随机采访的时间在13~112个月之间。患者中CE检查呈现阳性的有202例,占总患者数量中的65.8%;患者出现再出血现象的有86例,占比为28%。患者中CE检测中呈现阳性的患者,其消化疾病再出血现象高于CE检查为阴性的患者。患者中接受异性治疗的其再出血概率低于接受非特异性治疗的患者。结论:消化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师注意防范对患者的再出血增加危险因素,对提高治疗预后效果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若临床医师提高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防范意识,将有助于降低患者发生再出血的概率,并避免患者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对于严重的消耗道疾病患者,患者在经囊镜检查后,应至少观察24个月,才有利于患者降低消化出血现象发生的概率。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危险因素 胶囊内径
  • 简介: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双气囊小肠镜在病因诊断中联合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M2A胶囊内镜对107例不明原因消化患者进行检查,其中男61例,女46例,平均年龄(51.6±18.9)岁。其中36例患者依据胶囊内镜所观察到的结果,选择经口或经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或)手术探查。结果:107例患者中106例(99.1%)完成胶囊内镜检查,75例(70.8%)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107例中病变检出96例(89.7%)、确诊70例(65.4%)。36例中再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或)手术后证实胶囊内镜诊断者为26例(72.2%)。2例(1.9%)发生胶囊滞留。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病因诊断的首选筛查手段,与双气囊小肠镜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疾病的确诊率。

  • 标签: 胶囊内镜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双气囊小肠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不明原因消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不明原因消化行选择性动脉造影14例,对血管造影表现、造影方法及诊断进行讨论.结果造影发现对比剂外溢6例43%(6/14),病变异常血管或局部血管痉挛的发现率为57%(8/14).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结论在诊断中,间接征象特别是血管痉挛的发现显得尤为重要,不应强求等到出血活动期时再行造影.

  • 标签: 诊断 不明原因 选择性动脉造影 下消化道出血 血管痉挛 间接征象
  • 简介: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E)对不明原因消化(OGIB)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65例不明原因消化患者做胶囊内镜检查,详细观察统计分析其影像资料。结果65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胶囊内镜摄片时间平均为507min(480~545min),检查过程中均无不适,65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本组65例内镜检查结果阳性48例,一例可疑阳性,16例阴性。小肠多发溃疡并出血17例,空肠憩室并出血6例,空肠肿瘤6例,回肠出血3例,缺血性肠病2例,小肠血管瘤2例,小肠crohn疾病5例,血管畸形2例,Meckel憩室1例,空肠息肉3例,NSAID相关性小肠病1例,诊断阳性率73.85%(48/65)。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检出率较高,对不明原因消化患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胶囊内镜 消化道出血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不明原因消化实施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消化患者39例(治疗组)进行观察,与以往收治的38例实施胃镜检查及药物综合治疗的不明原因消化患者(常规组)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治疗组39例患者实施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对比两组不明原因消化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不明原因消化患者出血原因及部位明确,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时间明显优于常规组不明原因消化患者(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不明原因消化患者实施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利于患者预后。

  • 标签: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血管造影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E)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OGIB)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晋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60例OGIB患者,根据检查距出血停止时间将其分为A组(28例)与B组(32例)。A组在出血停止3 d内接受CE检查;B组在出血停止3 d后接受CE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CE检查。结果本组60例患者CE总阳性率为90%,其中血管畸形、多发溃疡或糜烂占比高于其他类型(P<0.05);A组检查阳性率为100%,B组检查阳性率为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B组(P<0.05)。结论CE诊断OGIB阳性率较高,且检查时间越早,其诊断效果越好,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降低输血量,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胶囊内镜 血管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经胃镜和结肠镜计检查仍未发现出血病灶的不明原因消化的患者26例,患者均行胶囊内镜检查,判断其诊断价值。结果26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胶囊内镜成功通过回盲瓣到达结肠,另2例患者经胃镜辅助也顺利通过回盲瓣到达结肠。26例患者服用胶囊内镜结束检查后共检出小肠病变15例,阳性检出率为57.7%,15例有小肠病变的患者中小肠血管畸形7例,小肠息肉5例,小肠肿瘤2例,空肠溃疡1例。所有患者顺应性良好,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结论胶囊内镜可对不明原因消化做出良好诊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国产胶囊内镜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明原因消化采用血管造影诊断效果。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就诊于我院的消化患者共21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不明确的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对所有患者采用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将手术病理作为参照,观察血管造影诊断效果。结果21例患者中,血管造影呈阳性18例,阳性率85.7%,其中血管性病变出血11例,肿瘤性病变出血5例,炎症或溃疡性出血2例;造影呈阴性3例(14.3%);造影时发现直接出血征象13例(61.9%),发现出血间接征象5例(23.8%),造影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符合15例,符合率71.4%;血管性病变出血、肿瘤性病变出血、炎症或溃疡性病变出血三者间的造影成像各有特点。结论不明原因消化采用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及其周围的基本情况,并能对出血部位进行定位,对出血原因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能够为治疗作出定位参考。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不明原因 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明原因消化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与-2015年11月收治的60例不明消化患者,患者均用胶囊内镜检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不进行检查前后及检查中护理,观察组进行适当的检查前后及检查中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有效率,得出检查前后及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对不明原因消化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作用。结果护理过程中,对照组检查效果为66.67%,观察组患者接受内镜检查无不适症状,检查效果良好,检查效果为86.67%,两组效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不适反应,提高患者的检查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胶囊内镜检查 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