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人工膝关置换手术是治疗骨性关节病(OA)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终末期的有效治疗手段,通过人工膝关手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院在2001年2月~2003年6月应用人工膝关置换术,治疗膝关炎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膝关置换术患者手术后的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方法对49例人工膝关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规范管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进行一对一指导训练,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教会患者康复训练的方法。结果本组49理患者膝关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改善,无1例并发症发生,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全膝人工膝关置换术后,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时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膝关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手术中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病人的30膝全膝关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59.5岁,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术前平均评分39分,随访后平均评分85分,优良率95.0%。术后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功能和活动度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若人工全膝节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选用后稳定性假体,术后患者伸屈功能改善程度优于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式,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中的软组织力学平衡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膝关周围组织应松解充分,否则将引起关节不稳或活动受限。围手术期采用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鼓励病员进行康复训练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假体选择 抗凝治疗 后交叉韧带 骨性关节炎
  • 简介: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全膝关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术已成为严重膝关疾病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术后正确的康复和锻炼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对膝关功能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对40例48膝TKA术后病人行早期功能锻炼,膝关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膝关节功能恢复 早期功能锻炼 全膝关节置换 术后病人 膝关节疾病 质量要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偿性护理在人工膝关置换术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对24例人工膝关置换术(TKR)患者运用了补偿性护理。结果运用补偿性护理后,所有膝关置换术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疼痛缓解,膝关屈曲达到90度,HSS膝关评分术后均提高。结论补偿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补偿性护理
  • 简介:背景:全膝关置换术中的髌骨表面置换仍有争议。我们旨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来评估应用这一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对比全膝关置换术中施行与不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对其进行荟萃分析。其中有意义的结果包括:再手术的例数、术后膝前疼痛的出现以及各种膝关功能指数的改善。结果:共分析了10项1223膝的研究结果。在术中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研究结果中(研究间异质性评价,p〈0.01;Ⅰ^2=60%)再手术风险减少了4.6%(95%可信区间,1.9%~7.3%),意味着施行22例髌骨表面置换(95%可信区间,14~52个髌骨)才能防止1例再手术。髌骨表面置换使术后出现膝前疼痛的绝对风险减少了13.8%(95%可信区间,6.4%~21.2%),意味着施行7例髌骨表面置换可防止1例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对膝关各种指数的改变仅有4项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定量分析资料;基于这4项研究,膝关评分平均数的改善没有显著性差异(标化均数差值为0.03;95%可信区间;-0.50~0.56)。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髌骨表面置换降低了全膝关置换术后再手术和出现膝前疼痛的风险。尽管研究资料的数量有限,但本结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仍需要精心设计的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Ⅰ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髌骨表面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 荟萃分析 术中 术后再手术 可信区间
  • 简介:在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中,膝关特别容易损伤,而且会由于穿钉鞋而损伤增多。足球、橄榄球和曲棍球运动员膝关损伤的危险性最大。弯曲的膝关承受转动扭曲力是引起关节内部错乱的最常见的原因,时常会导致半月板损坏。教练员应特别注意的膝关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膝关节不稳 女运动员 曲棍球运动 身体接触 运动项目
  • 简介: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置换治疗胫骨近端侵袭性骨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胫骨近端肿瘤进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置换重建,术前施行心理护理,术后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功能锻炼,并对术侧膝关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9例患者平均随访4.2a,7例出现复发,复发率24.13%;3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0.34%;膝关平均屈曲96°,伸直可达180°。结论对胫骨近端侵袭性骨肿瘤采用旋转铰链型膝关置换治疗是有效的保肢方法,而围手术期护理在保证手术成功、膝关功能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胫骨近端 膝关节置换 骨肿瘤 护理 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 胫骨近端侵袭性骨肿瘤
  • 简介:背景:采用国家和地区的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研究初次全膝关置换术的结果。该研究的目的是提供全膝关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从1990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共包括全膝关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对术后全膝关翻修的假体生存状态进行分析。生存状态分析包括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及适合的诊断模型,以评价相对危险假设。结果:全膝关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可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可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可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和初次全膝关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第一次翻修的年份和翻修原因也是预测生存率的重要指标。结论.70岁以上的患者、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的患者,预示全膝关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降低治疗(初次全膝关置换),均可以减少活动量,加上医生可能不愿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降低。可信水平:预测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全膝关节翻修术 系统 预测指标 可信区间 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背景:当前,膝关单髁置换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本篇报道阐述了一种目前仍在应用的单髁置换假体的10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方法:对连续的51例患者的62侧组配式骨水泥型Miller—Galante单髁置换假体进行临床和影像学研究。所有患者均有孤立的单髁疾患,而无髌股关节症状尤失随访病例。13例(13膝)在10年随访期内死亡,余38例(49膝)随访至少10年,平均随访期为12年。结果:末次随访时,专门外科医院膝关评分从术前的平均55分提高到平均92分。38膝(80%)为优,6膝(12%)为良,4膝(8%)为可。39膝(80%)屈曲至少可达120。。2例患者(2膝)虽单髁假体固定良好,但由于髌股关节炎进展,分别在术后第7年和第11年进行全膝置换翻修术。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所有假体无松动也无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迹象。在影像学上观察9膝(18%)到对侧问隔有进行性关节间隙狭窄,有7膝(14%)为髌股关节间隙进行性狭窄。Kaplan—Meier分析发现,以翻修或放射学松动为终点,假体的10年生存率为98.0%±2%,13年生存率为97.5%±4.3%。以无菌性松动为终点,13年生存率为100%。结论:经过10年以上随访,这种骨水泥型组配式单髁假体具有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虽然假体10年存留率良好,但影像学上可见其他间隔的进行性骨关节炎症状有缓慢进展。掌握好适应证和手术技术.这种单髁假体具有良好的结果,并开始第二个十年应用.

  • 标签: 膝关节单髁置换 随访结果 关节间隙狭窄 影像学研究 进行性狭窄 无菌性松动
  • 简介:对于严重的膝关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骨及软骨的返行性变为主的疾患,其显著的症状是膝关疼痛,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多见于中老年人,病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此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采用膝关置换术,才能彻底解决病人的疾苦。由于术前术后护理和术后的康复训练是否得当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好坏。故将经验介绍如下。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护理 康复锻练
  • 简介:目的:制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的分度标准,对比观察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对肿胀的预防作用。方法:自2001年6月~2004年10月对接受人工全髋、膝关置换术的患者128例(144个关节)根据术后处理办法的不同,前瞻性地将其随机分成A组(手术8h后利用CPM机进行患肢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和B组(手术一周后开始进行CPM机功能锻炼)。手术后第4d观察两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根据制定标准评分,分为轻、中、重度肿胀,统计每组中、重度肿胀的病例数,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69个关节(62例患者)中有10侧下肢出现不同程度肿胀,B组75个关节(66例患者)中有25侧下肢呈不同程度肿胀,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患肢持续被动活动对手术后肢体肿胀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可以作为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疗法之一。

  • 标签: 运动疗法 持续被动性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并发症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膝关置换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确保术后良好效果。方法选自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本院45例膝关置换术后患者。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经科学指导术后功能训练,功能恢复明显良好。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如何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科学的规范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保障手术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 标签: 骨关节病 膝关节置换术 康复训练
  • 简介:背景:有关全膝关置换术后的股四头肌腱断裂的报道甚少。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全膝关置换术后股四头肌腱断裂的发生率及其转归。方法:在一组23800例初次全膝关置换术的患者群体中,术后24例发生股四头肌腱断裂。另10例在外院行全膝关置换术后发生股四头肌腱断裂。因此,研究对象共包括34例患者,所有患者至少随访2年。11例患者为股四头肌腱完全断裂,余23例为部分断裂。结果:全膝关置换术后股四头肌腱断裂的发生率为0.1%(24/23800)。7例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1例肌腱完全断裂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不满意。在外院经手术治疗的10例肌腱完全断裂的患者中,4例发生修补肌腱再次断裂,4例效果满意。经手术治疗的16例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术后肌腱的再次断裂,12例效果满意。在总共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了术后并发症。结论:全膝关置换术后,在股四头肌腱完全断裂的11例患者中有7例结果较差,并发症发生率高,而经非手术治疗的股四头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且预后较好。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股四头肌腱断裂 非手术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 效果满意 并发症发生率 再次断裂
  • 简介:人工膝关置换可以达到解除膝部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治疗目的.但术后的程序化康复训练是获得手术预期疗效至关重要的一环[1].术后缺乏有效的康复训练或训练方法不当对手术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院于2001年5月~2003年1月,对24例患者(40个膝关)施行了人工膝关置换术,术后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了个体化的术后康复指导与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功能康复 护理 下地负重 行走训练 物理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饮食的合理搭配,力量的全面训练,加上医生的照料,使受伤者三个星期后就能返回运动场。最近,我们的两个队员膝关遭受了严重的损伤,假如在几年前外科医生将会要求这些运动员在整个赛季坐着不动,但我们在队医的协助下,仅用了五个部分的恢复练习,就使两位运动员在几个星期内又重新活跃在运动场上。在五个部分恢复练习开始之前,队医让托德知道只有到他的腿恢复得和受伤前一样好,甚至更好些,才允许他返回运动场。五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三个星期 外科医生 受伤者 托德 肌群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膝关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人工膝关置换术进行3个月~6年的随访,手术的假体均使用后稳定型人工膝关,并应用HSS膝关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手术优良率为95%,忠者术后在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各种产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全膝关置换术是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术中应注意膝周软组织平衡的重要性,术后应加强功能康复训练。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 骨性关节炎 膝内翻 软组织平衡 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