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使用PTA与血管支架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19年12月,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6例,随机抽取,分2组,研究组33例,用PTA联合血管支架,对照组33例,用PTA,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1、3、6个月踝肱指数。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组的1、3、6个月踝肱指数高(P<0.05),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使用PTA联合血管支架治疗,有效提高踝肱指数,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TA 血管内支架 治疗效果 踝肱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瘤,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瘤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瘤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瘤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瘤颈、瘤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瘤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瘤动脉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颅内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宽颈 LEO Baby支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32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术后再狭窄临床资料,腔内血管成形(PTA)治疗组18例均行单纯球囊扩张,裸支架组14例均行PTA及裸支架植入,随访效果良好,认为对AVG术后再狭窄的患者,PTA及裸支架植入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及初级辅助通畅率要明显优于单纯PTA治疗患者。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网状血管皮瘤(RH)的认识。方法报道武汉市第一医院1例R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RH患者病变部位为额面部,范围广泛,病情进展迅速。病程中出现弥散性血管凝血,反复鼻腔、额面部皮肤出血,无法耐受化疗、放疗、手术等治疗,最终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RH恶性程度尚无定论,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高度侵袭性,进展迅速,预后很差。

  • 标签: 血管肿瘤,内皮,网状结构 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割球囊治疗高压球囊扩张失败的狭窄闭塞人工血管瘘(AV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高压球囊扩张狭窄闭塞AVG病变失败(残留狭窄>50%)后续采用切割球囊治疗的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狭窄闭塞位置,术后即时、3、6、12个月通畅率及技术并发症情况。结果共32例患者,其中主要狭窄病变位于人工血管静脉吻合口27例(84.38%),静脉吻合口合并人工血管穿刺点2例(6.25%),静脉吻合口合并动脉吻合口2例(6.25%),头静脉弓1例(3.13%)。切割联合高压球囊治疗成功30例,技术成功率93.75%(30/32),另2例(6.25%,静脉吻合口端闭塞)经切割、高压球囊扩张后使用覆膜支架。切割球囊破裂发生2例(6.25%),无切割球囊相关性血肿或动脉瘤发生。随访(9.4±0.8)个月,治疗后3、6、12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0.63%(29/32)、59.38%(19/32)、28.13%(9/32),辅助通畅率分别为100.00%(32/32)、84.38%(27/32)、65.63%(21/32)。结论高压球囊开通AVG狭窄闭塞病变失败可采用切割球囊提高内瘘寿命,其3、6个月通畅率、安全性较高,但中长期通畅率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 标签: 切割球囊 高压球囊 人工血管内瘘 狭窄 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为了研究风险护理对于心血管科重症患者治疗上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对照实验的方式,选择在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5月在我院心血管科重症科室治疗的 9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共有 45例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融合风险管理护理方式,分别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对照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出现不良反应的出现率。结果: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方式的满意程度远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2.22%,远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的差异较明显,在 p小于 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重症患者 风险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肾动脉多普勒超声(RDS)对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PTAS)术后肾动脉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在数据库中检索自创刊至2018年12月的国内外文献,将检索得到的文献依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异质性检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RDS对PTAS术后肾动脉再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最终纳入6篇合格文献,得到的合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和89%,合并诊断比值比为83.33,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2,Q指数为0.8963。结论RDS在PTAS术后肾动脉再狭窄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和诊断价值。

  • 标签: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 多普勒超声 肾动脉 再狭窄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型自组装多肽水凝胶RATEA16支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及其载血管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制备RATEA16水凝胶,检测其可注射性、微观结构、降解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等特性;与HUVEC体外三维培养,检测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将HUVEC细胞与装载VEGF的RATEA16支架体外三维共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小管形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A、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基因的表达,评估载VEGF支架体系对HUVEC分化的影响,并与HUVEC单独培养的阴性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RATEA16溶液在调节pH值达中性后5 min完成溶胶-凝胶转变;该凝胶可从注射器中轻松推出,具备可注射性;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多孔及相互连接的内部结构,支架孔隙率为(67.3±9.4)%;在体外降解4周时剩余质量百分比仍为(82.354±0.006)%;HUVEC在RATEA16水凝胶浸提液中培养24 h后生长良好,与对照组相比HUVEC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VEC在该水凝胶中三维培养时呈球形,且在14 d内呈持续增殖活力;装载VEGF的RATEA16支架与HUVEC体外三维培养可观察到血管样结构形成,VEGF-A和MMP-9表达是阴性对照组的1.5~2.0倍,vWF表达是阴性对照组的10倍左右,PECAM-1表达是阴性对照组的55倍左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TEA16水凝胶具有简便的凝胶化过程、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慢的降解速率及可注射性;HUVEC可在RATEA16支架中生长和增殖;载VEGF的RATEA16支架体系可促进HUVEC在体外成血管分化。

  • 标签: 水凝胶 支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成血管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WCS)治疗大型或巨大型床突旁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大型或巨大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共1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为破裂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Ⅱ级7例,Ⅲ级2例。动脉瘤最大径为(18±5)mm(11~28 mm),其中大型动脉瘤15个,巨大型动脉瘤2个;瘤颈宽度>4 mm的动脉瘤12个。所有患者均一期行WCS置入血管重建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动脉瘤有无残留、复发以及载瘤动脉通畅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7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8枚WCS。无一例出现治疗相关的急性并发症,如术中动脉瘤破裂、支架移位或塌陷、急性血栓形成等。WCS置入后的即刻DSA显示,3例对比剂轻微内漏进入动脉瘤腔,其中2例经球囊扩张内漏基本消失,1例仍残留轻微内漏;另14例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血流通畅。17例患者中,10例患者眼动脉闭塞未显影,但均无相关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和出院时头颅CT平扫均未见出血或缺血表现。17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6~30个月),复查DSA发现1例Ⅲb型内漏(术后第14个月),予再次手术套叠1枚WCS治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未见复发;mRS 0分13例,1分4例。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应用WCS血管重建治疗大型或巨大型床突旁动脉瘤较为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颅底 支架 治疗结果 内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方法择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6月时段内收治的500例心血管科患者,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整理,评估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再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结果500例心血管科病患者中,存在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的患者为34例,总发生率为6.80%,依次为药物剂量用法不合理>诊断及用药不合理>忽视禁忌证>配伍不合理>抗菌药使用不合理。结论在心血管科治疗中,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频繁出现,应逐步增强重视度,通过用药监管的方式,降低或预防用药不合理问题。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临床用药 常见问题 整改措施
  • 简介:摘要:作为医疗专业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教学是一种将医疗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诊疗的重要方法。这种教学对于学生医疗生涯和医疗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心血管科临床教学中必须要聚焦于实践教学,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临床技巧,同时还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从而达到彻底掌握所学专业技巧的目的。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临床教学 教育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心血管科护理风险与对策的分析。 方法: 选择医院在 2018 年到 2019 年间收治的 80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案例,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两个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的是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具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心血管科的风险改良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等展开分析与对比。 结果: 在心血管科的护理过程中,较多的风险因素都在本次的研究分析中明显的看出,相对而言观察组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本次的临床试验开展中,基于心血管科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之上,进一步的对护理风险进行改良,能够有效的降低护理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发生率,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有效的提升,有着比较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于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就 心血管科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展开探讨。方法:选择在 2019 年 1月 -2019 年 7月来某院就诊的 46例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干预。统计临床疗效。结果:统计后,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86.96%相比较,观察组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95.65%显著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 p<0.05。结论: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护理风险干预并分析效果,制定相应的对策,可以使患者的预后效果更好,提高临床上的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心血管 内科护理 风险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肝上皮样血管皮瘤影像学的表现和征象。方法:选取 50例已被确诊为肝脏上皮样血管皮瘤的患者,并根据其 CT、 MRI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和征象。结果:多发低密度结节是 CT平扫的主要表征,其内部的低密度区多为清晰可见;后动脉期的加强,可以使肿瘤周边得到强化,但没有强化中央更低密度区。结论 :上皮样血管皮瘤具备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 ,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详细信息有赖于 CT和 MRI的检查。

  • 标签: 肝脏 上皮痒血管内皮瘤 磁共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科护理当中存在的风险,积极探索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为3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观察30例患者在护理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结果:通过对30例患者的数据实施汇总以及分析,发现最主要的风险来自患者自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护理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以及医院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这三个属于主要危险因素,在心血管护理工作当中是非常危险的因素。其中,这三种危险因素的比例分别为20.3%,9.6%以及5.4%。结论:心血管科当中出现危险的因素是多方面造成的,需要从安全防范以及自我防范意识入手,比如:规范文件编写,强化与患者实施沟通以及设置全面的综合预防体系等。

  • 标签: 心血管,护理风险,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