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的效果及手术经验。方法将自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腹主动脉瘤24例,均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腔内修复,术前以CT、MR及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并测量相关数据,设计并选择合理带膜支架,取双侧腹股沟小切口,在X线透视下将支架通过股动脉放置在腹主动脉瘤的恰当位置上,实现动脉瘤腔内修复。观察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出血量,评定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的成功率,以及记录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4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成功率100%。手术时间1~4h,平均(3.40±0.4)h。出血量50~320ml,平均(120±24)ml。并发症内漏血1例,腹股沟血肿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应用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操作易行,成功率高,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分叉型人工血管 支架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采用股动脉血管支架治疗的26例下肢ASO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ABI)进行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124.6±32.2)m增加到(552.7±137.5)m,ABI由0.62±0.04增加到0.94±0.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为100%,2年通畅率为92.3%。结论PTA联合血管支架置放是治疗下肢ASO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动脉硬化闭塞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89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归纳了心血管科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对策。结果护理人员意识增强,规范操作规程、护理记录及护理行为,提高风险技能,可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事故发生率。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基底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血管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基底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19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辅助下动脉瘤栓塞术,12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6例椎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结果19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辅助栓塞,致密栓塞15例,11例随访3~18月,未见复发,接近完全栓塞4例,随访6-12月,3例完全闭塞,一例无明显变化;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致密栓塞8例,接近完全栓塞4例;术中l例因再出血死亡,8例有效造影随访6~26个月,5例动脉瘤闭塞,2例部分复发,再次行致密栓塞,1例部分复发随访26月无明显变化,继续随访观察中;6例载瘤动脉闭塞的病例,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6~18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血管治疗椎基底动脉瘤安全有效,3D弹簧圈及球囊辅助可有效处理部分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可处理复杂椎基底动脉瘤,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

  • 标签: 椎基底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血管治疗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要点,为血管治疗CCF提供有效的护理支持。方法回顾分析经血管栓塞术治疗的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6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对CCF术前、术后进行严密观察与精心护理,可提高疗效及减少并发症。

  • 标签: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知母多酚(TPAA)对血管皮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知母多酚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舒张功能的影响和对体外糖基化修饰蛋白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和结论:知母多酚可以一定程度地预防棕榈酸对血管皮的破坏作用,抑制体外糖基化蛋白的生成。

  • 标签: 知母多酚 内皮保护 晚期糖基化产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并积极探讨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心血管患者30例进行资料的回顾分析,观察30例患者护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结果从30例心血管患者的资料总结分析来看,其中最主要的风险来自于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医院管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这三个主要的风险因素,是心血管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强大风险,其中,这三项风险因素的构成比例分别为20.3%、9.6%、5.4%。结论在心血管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中,存在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应该要从安全护理的自我防范意识、规范文书书写、增强与患者的沟通以及加强医院的自身管理等多方面着手,构建全方位的综合防范体系。

  • 标签: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科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方法对9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心血管科护理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不安全因素和医院管理不安全因素三方面,三者的比例依次为12.9%、7.5%、和2.2%。结论心血管科的护理风险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和增强医院管理等方面综合防范。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血管治疗颅内基底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56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0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46例;其中夹层动脉瘤20例,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7例。未破裂动脉瘤20例,发生过破裂出血3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56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72个月,原有症状均获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2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囊状动脉瘤19例中完全栓塞17例,次全栓塞1例,部分栓塞1例;梭形动脉瘤17例中单纯支架置入13例,双支架置入4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支架内血流通畅,瘤体未见显影;(经治疗后血管造影证实)。结论血管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基底动脉 动脉瘤 介入性 放射学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血管血管外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1年~2011年,运用人工血管治疗血管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人工血管的使用成功治疗了各类血管疾病。结论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类人工血管的出现,现代血管外科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人工血管成为了血管外科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之一。

  • 标签: 人工血管 血管外科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胎大鼠肺微血管皮细胞(pulmonarymicrovesselendothelialcells,PMVECs)损伤的调节作用。方法组织块法培养胎大鼠PMVECs,鉴定。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LPS作用后PMVECs表达VEGF水平的变化。将胎大鼠肺微血管皮细胞分为LPS组(加LPS)、VEGF组(加LPS和VEGF)和VEGF抗体组(加LPS和VEGF抗体)。MTT比色法测各组不同时间细胞存活率。ELISA法测各组不同时间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E-selectin,sE-SLT)的浓度,分别测其与细胞存活率的比值。结果获得的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检测阳性。在作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LPS浓度为0.1至1ug/ml时PMVECs表达的VEGF浓度最高;而不同浓度LPS诱导PMVECs表达的VEGF均在6至12小时达峰值。所有时间点VEGF组细胞存活率都高于VEGF抗体组,但只在24小时以后才有显著性差异。可溶性E-选择素浓度与细胞存活率比在LPS组、VEGF组和VEGF抗体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血栓调节蛋白浓度与细胞存活率比亦呈相似的变化。结论LPS作用后,胎大鼠肺微血管皮细胞表达VEGF快速达峰然后缓慢下降,其峰值与LPS之间呈现出时间相关性和浓度相关性。VEGF能促进PMVECs增殖,但对血栓调节蛋白和E-选择素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脂多糖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选择素 血栓调节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凝血(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抢救措施。方法对21例产科DIC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结论抢救产科弥散性血管凝血(DIC)的关键是正确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输入大量新鲜血液及血液制品,适时果断切除子宫。

  • 标签: 产科 DIC 抢救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瘤进行早期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25枚,全麻及肝素化后,从股动脉置入6F导引导管,于患侧颈内动脉C2平面,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置于动脉瘤体的近端1/3~1/2处,行动脉瘤内造影,对圆形/卵圆形或宽颈动脉瘤,采用“蚕茧”栓塞技术,在鱼形/囊状动脉瘤,采用“蚕食”栓塞技术。结果治疗组24例25枚动脉瘤瘤腔完全致密填塞或几近完全填塞(填塞范围>95%)20枚;大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95%)2枚;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1枚;2例填塞失败。术后随访1月至5年,治疗组无一例死亡,亦未发生再出血;1例DSA复查发现动脉瘤腔扩大,未作特殊处理;17例CTA复查正常;6例未行DSA及CTA复查。远期生活质量GOS评分均为Ⅰ级。结论动脉瘤早期血管介入治疗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次出血,疗效确切,可操作性强,创伤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对血管降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共30例患者,均于伤后12h内行血管降温治疗,体内温度控制在33℃~35℃之间,持续4~7d平均(21.5±13.7)h。患者均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经6个月随访,良好11例,中残5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2例、本组患者没有出现与血管降温系统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目标温度维持稳定、波动性小以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优点。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脑损伤 血管内亚低温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用药期间2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的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辅助治疗急性心绞痛,可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 心绞痛 氯吡格雷 疗效
  • 简介: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潜在原因还不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血管皮损伤是引起肺动脉收缩和特征性病理改变的首要因素,在PAH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保护肺血管皮细胞,改善内皮功能或恢复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之间的平衡,恢复血管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延缓或逆转肺血管的增殖重塑过程,已成为治疗PAH的重要目标之一。

  • 标签: 肺血管内皮损伤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治疗
  • 简介:摘要评估心血管科老年病人护理风险问题,探讨心血管科老年病人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加强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 标签: 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 老年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进护理质量在心血管科疾病治疗中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方法从护理人员和医院管理等方面分析护理在心血管科疾病中存在的风险,针对性地提出各种防范意见。结果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病人的教育,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了心血管科病人的发病率。结论在心血管科中护理的质量对病人的治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心血管 风险 护理 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照射疗法是一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它是通过纤柔的光导纤维将低功率,低能量的氦氛激充导入病人血管,并直接照射机体内的循环血液而达到治疗目的。它使血液中的酶和蛋白质分子构象发生改变,通过换能的光化学和物理作用从而使机体内血液流变学性质改变,降低了全血、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能力和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红细胞形成能力,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调整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消除或减少机体内有毒物质。对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皮肤病、全身外伤性感染性疾病等均有较好疗效。用低能量氦氖激光照射血管照射疗法,对各类疾病的107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低能量氦氖激光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心血管科患者感染发生因素及处理。方法本院2010年11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128例心血管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了回溯性分析研究。结果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率为7.13%,高于本院平均感染率4.59%。按感染部位统计依次包括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再是否存在合并症、心功能水平、有无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是否使用抑酸剂、是否使用预防性抗生药物等方面两组间患者均具备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血管科临床感染率的控制应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侵入式操作、改善患者基础状况、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控制。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感染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