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孔子人性思想是其仁学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孔子在人性方面所进行的思考和研究,是以构建儒家思想学说体系为目的的,他提出的有关道德之性或义理之性的观点为儒家进行道德说教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有关心智之性或气质之性以及人性经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等观点也为儒家实施礼乐教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孔子 人性论 道德之性 心智之性
  • 简介:张载的人性新说,是对以往人性战的一个批判性总结。他断言“性于人无不善”,是对孟子性善的继承;断言气质有善有恶,是对荀子性恶有条件的吸收。他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又解释了不善的来源。他依照由天而人、本天道以推人事的逻辑进行人性建构。将超形绝象的太虚本体作为“至善”的“天地之性”的根源,这样就突出了太虚的天道本体地位,弥补了汉唐儒学气化宇宙的不足。张载的人性理论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张载 人性论 诠释 批判性总结 性善论 性恶论
  • 简介:涂尔干反对人性一元,主张人性两重性,认为人性是由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组成。为了祛除个体和社会的张力,涂尔干尝试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个人主义,提出了以道德个人主义为理性表现形式的人性宗教。涂尔干的人性思想正是其社会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 标签: 涂尔干 人性两重性 人性宗教 道德个人主义 社会决定论
  • 简介:人性在中国伦理思想吏上占据基础地位,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围绕人性问题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和苟子的“性恶”。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但人性可失,所以要通过修身养性、反身内省等方法找出人本身的善良之心。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荀子却认为人性向恶,他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但人性可化,所以可以通过注错习俗、进行师法之教,从而成为圣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虽不同,但他们却有着一致的伦理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 标签: 孟子 荀子 人性论
  • 简介:一般讲扬雄的人性,都以《法官》为依据,认为他是“善恶混”派的代表。并认为他的人性缺乏内在超越的根据,比较接近于荀子。本文认为《太玄》中蕴涵丰富的人性思想,研究扬雄的人性,应以《太玄》为基础。扬雄的人性本于其天道观,有很强的超越性,扬氏以五行为架构,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超越途径,其思想接近于性善说。

  • 标签: 扬雄 人性论 《太玄》 五行
  • 简介:张载认为人性是二分的,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区别,而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那本然为善的天地之性。建立在人性二分基础上的德育思想主要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教育者而言,他们应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技巧和阶段性。

  • 标签: 张载 人性 志意 德育
  • 简介:通过对《尚书》中出现的“性”字以及无性和降字句进行分析,发现尚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思想。正是对人性可塑抱有乐观态度,夏商周三代才出现德治思想的早期萌芽。

  • 标签: 尚书 人性 德治
  • 简介:人性本质作形而上的探寻,自古至今,从未消停.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主张,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主流思想,孟子的性善思想集中于《孟子·告子章句》之中.孟子和告子通过激烈辩驳,张扬了各自的人性思想.他们的思想,各有其可取之处,也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人性 仁义
  • 简介:戴震人性发微施扣柱作为考据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戴震当然地擅长于实证的考据学,但他同时又极具“由词通道”、“求道明理”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追求,对构筑哲学体系表现出很大的热忱与兴趣。尤其是他的人性理论,在中国古代人性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就...

  • 标签: 戴震 道德理性 人性论 知识理性 人性理论 人性构成
  • 简介:孟荀人性比较黄宝先孟子和荀子的人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和讨论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对其基本内涵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二者的比较上人们都把性善和性恶当成两种对立的人性,认为二者没有什么相同之处。然而,笔者认为性恶和性善的对立仅仅是一种...

  • 标签: 人性论 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 孟子 人性善恶
  • 简介:朱阆仙之后,大部分学者看到了《性恶》篇与《荀子》其他篇在人性问题上的表述不一致,由此又牵涉到《性恶》的作者问题。就上述问题,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性恶》非荀子自著,出自荀子后学,不能代表荀子的人性;二,《性恶》为荀子自著,跟其他篇章的思想相一致;三,《性恶》为荀子自著,但是出于特殊目的而作,与其他篇章思想不尽一致。从方法来说,主要有两种:一,从义理层面论证"性恶"、"性朴"等的矛盾或一致;二,从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等角度对《性恶》、《荀子》文本进行研究。

  • 标签: 荀子 人性论 《性恶》 性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9-17
  • 简介:本文通过对孟子、荀子“性”的概念界定、“性”的定性的比较,指出孟子的性善与荀子的性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 标签: 孟子 荀子 性善论 性恶论
  • 简介:外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不应有各种教学法流派的理论桎梏。外语教学宜采用异步法,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能强行划一,同步前进。

  • 标签: 外语教学 人性 以人为本 异步法 因材施教
  • 简介:人性历来是理学的中心议题之一。明代中后期,由于陆王心学的渗透,理学独尊的地位有所动摇,徽州学者汪应蛟在对朱熹人性进行了改造。文章对《中诠》(亦称《汪子中诠》)一书有关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探析,将汪应蛟的人性归纳为三个方面:天命之性是性,气质之性不是性;坚持性善一元;主张躬行实践的养性

  • 标签: 汪应蛟 《中诠》 人性论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是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人性,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本质本性的一种认识,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觉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人性的认识,主要是对人的德性的认识,属于一种德性的觉悟,它把人看作是道德人,规定为一种价值符号,否定人的感性存在...

  • 标签: 自然人性论 道德价值 人的本性 感性存在 传统道德 利益原则
  • 简介:摘要就人的本质属性而言人性分为性善和性恶,曾先秦时期引起激烈的争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当代中国人也受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以先秦人性之辩而言对当今思想道德教育之启示,以求对道德教育之发展。

  • 标签: 人性 人性论 思想道德教育
  • 简介:摘要古代儒者注重对人性探讨,而其不同观点却殊途同归人性的可塑性以及对环境作用于人性的确认。而关于人性的塑造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以人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人性的现代转换,由此,本文将探讨人性的可塑性、塑造途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性塑造过程的开发利用。

  • 标签: 儒学人性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简介:在洛克那里,政治哲学的理论不仅仅只有认识的基础,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哲学基础,即是人性的基础。从人的财产的角度,洛克不但对于人的自我保存进行了论证,同时重要的是洛克指出这种自我保存与人的自由息息相关。

  • 标签: 政治哲学 人性论基础 自我保存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