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尽管语法是时下很流行的语法理论,被学界称为一场对“生成语言学”的革命,但是经过反思,本文发现,其理论基础并不牢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语法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涉及到逻辑、哲学乃至神学。其中哲学中又涉及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尤其是方法论。由定义(definition)开始反思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理论中的所有阐述和样例都应被定义所涵盖。而语法定义的“不可预测”是一种循环论,并且与结论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

  • 标签: 构式语法 生成语言学 反思
  • 简介:“A就A在P”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但并不是所有以“A就A在P”形式出现的格式都能叫做“”。文章分析该义,能够出现在中的A和P的句法形式,以及的传信功能,认为它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双强调

  • 标签: 构式 构式义 主观性 传信
  • 简介:NP+BE+NP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以Lakoff(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s)中的转喻映射为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来透析NP+BE+NP,通过单向决定性转喻映射和多向选择性转喻映射两种方式对NP+BE+NP的认知理解反映了人们对各类事物、活动等的定势态度。

  • 标签: NP+BE+NP构式 理想认知模型 转喻映射
  • 简介:语法在批评词汇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压制,当动词义与义不完全一致或冲突时,常会迫使动词改变其论元结构和语义特征.压制的提出大大增强了语法的解释力,弥补了TG学派“词汇投射原则”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兼顾了词汇与.然而随着语法的发展,一些语法学家过度强调对词汇的作用,而忽视了词汇对语句结构、意义和用法的作用,语句义是由词汇义和义共同决定的,语法中的压制研究应当包含词汇压制,因此本文就词汇压制的主要类型进行详细论述以弥补压制的不足之处,以期加深读者对词汇压制的认识.

  • 标签: 构式语法 构式压制 词汇压制
  • 简介:本文基于语法理论重新审视现代汉语双及物的形式与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原型和子类承继的梳理,就语义偏移现象进行解析。语法理论注重对义的提炼,目的在于准确把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合效应,这不仅是语义层面的归纳,更是语用层面的概括。

  • 标签: 构式语法 双及物构式 理据 承继
  • 简介:基于一定的语料,从构成、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不是A是B”新旧之间的关联及各自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与旧相比,新中通常A项属于具体名词,B项属于抽象名词;语义上,主体通过A所描述的方式来消除或获得B所表示的状态;语用上,通过否定某一事实的现象来达到揭示其本质的日的,可视作一种话语策略性手段。

  • 标签: 不是A是B 新旧构式 构成 语义 语用
  • 简介:佩雷尔曼新修辞学恢复了古典论理论的荣耀。新修辞学论系统是对不确定条件下推理形式的分析,虽然这些推理形式是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但笛卡尔时代以来一直被逻辑学家和知识理论家所忽视。论是新修辞学论辩理论的核心。在新修辞学的论系统里,亚里士多德“更可取的”topoi被用作与价值和价值层级相关联的推理前提——论证的出发点,因而与涉及推理形式的其他辩证推理发挥不同功能。新修辞学的论在论辩中既生成说服力,也展现合理性;既与听众及其文化环境相联系,也通过论的相反形式与论辩攻防相联系。新修辞学的论,尤其是“准逻辑”论与法律论证关系密切,对法律论证的辨识、结构分析、论证构建和批评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佩雷尔曼 新修辞学 TOPOI LOCI 论式 法律论证
  • 简介: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负迁移的成因与对策,经过分析,过度概括是语言负迁移的原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构形式和意义习得的同步性,构建无限接近真实的课堂环境和提升英汉语差别意识.

  • 标签: 语言负迁移 偏向性输入 过度概括 范畴化
  • 简介:本文基于语法相关理论,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HAVE+a/an+NP的习得过程和机制。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学习者在HAVE+a/an+NP的使用频数和意义类型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不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HAVE+a/an+NP的频数上有显著差异;在表达物质所属和社会所属意义时有显著差异,但在表达抽象所属和非人类所属或行为意义时则没有明显差异。错误分析表明,不同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对于HAVE+a/an+NP意义的习得还没有扩展到非人类所属这一意义范畴上。

  • 标签: 构式语法 HAVE+a/an+NP构式 习得
  • 简介:按照Goldberg"形式——意义——功能"配对的定义,网络流行语"××体"也应归属于范畴。但流行语"××体"的表现形式、能产性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范畴,这种更加趋向为一种话语标记,是一种特殊的。同时,"××体"本身所具备的意义更趋向于该功能性的描述。

  • 标签: 流行语 ××体 构式
  • 简介:复合词作为构建新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认知语言学界备受关注.关于复合词的研究,近年来大部分都从合成原则出发,更多注重复合构建的完全构成性,即构词结果,而较少注意复合词的形成过程.然而,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摆脱了只研究语言结构,不研究语言意义的传统方法藩篱,对英语复合词的语义构建过程具有较强阐释力.此论文基于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从可分析性出发,对复合词的认知语义进行探究,认为用完全构成性阐释复合词的语义不完全合理,仍值得探究.

  • 标签: 复合词 构建 完全构成性 可分析性
  • 简介:文章通过对英汉学习词典中的方位动词及方位实际表征的深入调查,发现词典没有在释义中完整地给出转换类动词的意义,概念结构也没有在释义中体现。此外,研究发现,词典缺少对比方位的例证,大多数词典没能系统地呈现英语方位。基于广狭域规则、意义驱动多维释义理论及注意假设,本研究提出了英语方位的表征模式,用以优化方位动词在词典中的表征。

  • 标签: 英语方位动词 英语方位构式 意义驱动多维释义 注意假设英汉学习词典
  • 简介:答辩日期:2014年5月本文以语法理论为指导,对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含形容词主观程度量进行考察。先对六个典型进行细致考察,分析单个义及适切语境、作为半开放的框架结构对变项成分的准入限制、整体的句法表现、的语义语用特征、成分的互动关系、义的来源及相关之间的推衍关系、的变体及与近义的比较等。

  • 标签: 现代汉语口语 互动关系 句法表现 语用特征 构式语法 近义
  • 简介:语文王国的“最佳家族”评选结果揭晓了:修辞家族夺得冠军!颁奖典礼上,家族成员一一登台亮相。“夸张”一步踏上台,“亲爱的朋友们,我的嗓门大,说话的声音震天响,大家千万别以为我不懂礼貌。”

  • 标签: 家族成员 修辞 聚会 颁奖典礼
  • 简介: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20世纪70年代,有西方学者提出:“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如今这种观点有所改变吗?应从技术还是哲理层面来发掘中国的古典修辞学思想?套用单一文化背景下的西方古典论辩模式,还是立足多元文化背景和全球视角呢?这是一直困扰东西方学者的文化命题。

  • 标签: 修辞学思想 20世纪70年代 多元文化背景 文摘 西方学者 论辩模式
  • 简介:《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4期发表胡范铸、陈佳璇、甘莅豪、周萍的《"海量接受"下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方法设计———兼论构建"机构形象修辞学"和"实验修辞学"的可能》。该文认为:国家形象修辞应该说是机构形象修辞的一种特殊类型。修辞学历来关注的主要是个人话语,随着社会的日益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机构话语的修辞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社会生活,而这一趋势也势必将深刻制约中国当代修辞学的发展。目标产生问题,问题选择方法。中国修辞学包括机构形象修辞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社会发展。

  • 标签: 中国修辞学 机构形象 文摘 国家形象 个人话语 社会生活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末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创立了互文性理论,80年代起互文性理论被逐渐译介入中国。《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5期发表刘斐的《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该文将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属于互文性理论的早期译介期;第二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属于系统引介期;第三阶段为本世纪以来的逐步繁荣期。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三十年来中西互文关系研究,指出中西互文存在着广阔的对话空间。

  • 标签: 修辞学 互文性理论 传播与发展 文摘 80年代 克里斯蒂娃
  • 简介:《文艺研究》2013年第5期发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谭学纯教授的《小说修辞学批评:“祈使——否定”推动的文本叙述——以微型小说(提升报告)为考察对象》。该文认为:微型小说的超短叙述和公文删除事件过程的文本面貌吻合,使得小说《提升报告》选择了公文的语言包装。

  • 标签: 小说修辞学 文摘 微型小说 文本叙述 福建师范大学 博士生导师
  • 简介:《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发表宗守云的《(圣经)的修辞观》。该文认为:《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 标签: 修辞学 《圣经》 文摘 修辞观 人类文化 一致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