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阿胶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ip环磷酰胺或氢化可的松建立免疫低下模型,高、中、低(3.00、1.50、0.75g/kg)剂量阿胶ig给予小鼠14d后,测定血清溶血素水平,观察阿胶对体液免疫的影响;进行二硝基氯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观察阿胶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阿胶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进行碳廓清实验,检测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α,观察阿胶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阿胶3.0、1.5、0.75g/kg均可显著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P〈0.001);3.0、1.5g/kg能明显提高小鼠耳廓肿胀度(P〈O.01、0.001);3酬蟾能显著提高小鼠CD3^+(T淋巴细胞)、CD3^+CD4^+(辅助性和迟发超敏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P〈0.05);阿胶对小鼠的碳粒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cc无显著影响。结论阿胶能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CD3^+、CD3^+CD4^+阳性细胞比例,对非特异性免疫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阿胶 溶血素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淋巴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 简介:为了进一步完善免疫失衡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研究了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和氢化可的松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了二者对各项免疫指标抑制程度的差异.结果证明,在相同剂量下,氢化可的松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方面的抑制力大于环磷酰胺,而环磷酰胺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要强于氢化可的松,这提示了在复制免疫失衡动物模型时,针对不同免疫细胞可分别选择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或氢化可的松作为诱导剂.

  • 标签: 免疫学 免疫抑制 环磷酰胺 氢化可的松 免疫失衡动物模型 复制方法
  • 简介:为建立小鼠免疫低下模型,应用环磷酰胺对小鼠引起的免疫低下状态进行了实验研究.一次性腹腔给予25~30g的雄性BalB/c小鼠40mg/kgBW的环磷酰胺,第二天,小鼠抗体生成细胞实验和血清溶血素实验呈免疫低下状态;给予100mg/kgBW的环磷酰胺,第二天,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足跖增厚法)实验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呈免疫低下状态.给予环磷酰胺一周后,小鼠免疫状态恢复至正常,甚至会出现免疫增强的现象.小鼠的脾脏指数和体液免疫指标对环磷酰胺较敏感.

  • 标签: 环磷酰胺 小鼠 模型 保健食品 免疫调节功能评价
  • 简介:目的建立小鼠胰腺癌发生模型并观察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群的变化。方法利用致癌剂二甲基苯葸(DMBA)胰腺内原位包埋的方法建立从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胰腺导管内瘤变(pancreaticintraepithelialneoplasma,PanlN)到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PC)的发生模型。共建模60只,8周后处死小鼠。随机选择20只存活小鼠,利用流式细胞计数技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外周血及胰腺病变组织中7个免疫细胞群的变化。结果建模8周内共死亡14只(23.3%),存活46只。46只小鼠病变胰腺组织均制备石蜡切片行常规HE染色。46个病变组织中,12例CP(26.1%),11例低级别PanIN(lowgrade—PanlN,PanIN-1,2,LOPanIN)(23.9%),9例高级别PanIN(highgrade—PanlN,PanIN.3,HG-PanIN)(19.6%)及14例PC(30.4%)。随机选择的20只小鼠中,PC及HG—PdnIN小鼠外周血中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lls.MDSC)明显高于LG.PanIN及CP小鼠。PC及HG—PanlN小鼠胰腺病变组织中粒细胞、MDSC及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mphages,TAM)较LG.PanlN及CP小鼠明显升高,而T淋巴细胞及M1型TAM明显减少。结论利用DMBA胰腺内原位包埋是建立小鼠胰腺癌发生模型的简便易行的方法。胰腺癌在发生过程中,伴随全身及局部的免疫抑制效应,以病变组织内尤为明显,其中MDSC及M2型TAM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 标签: 胰腺癌 癌发生 免疫抑制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免疫基因的胃癌预后评估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载胃癌测序、临床数据并整理。将胃癌样本分为训练集(221例)、验证集(147例),在训练集中依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构建免疫基因预后评估模型,并在验证集中验证。采用单样本富集分析将测序数据转化成28种免疫细胞比例的数据,分析高、低风险组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筛选高、低风险组差异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结果由9个免疫基因(PROC、IGKV1D-43、CLCF1、TAFA4、NOX4、INHA、ITGAV、FABP3、IL27RA)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验证集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对比低风险组,高风险组5年总生存率显著降低[50.5%(55/111)比20.0%(22/110),43.2%(32/74)比24.7%(18/73),均P<0.05];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第1、3、5年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9、0.71、0.78,验证集ROC第1、3、5年AUC值分别为0.56、0.71、0.78。另外,高风险组浸润的活化CD4+ T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高、低风险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PI3K-AKT等通路。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的胃癌预后评估模型可成为胃癌预后判断的新指标。

  • 标签: 癌症基因组谱图 胃癌 差异表达基因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预后
  • 作者: 苏慧超 张臻 唐晓慧 于金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0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放射肿瘤学系 放射肿瘤科,马斯特里赫特 6211SV,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研究部,济南 250117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颈癌中免疫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模型与患者预后及免疫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255例宫颈癌患者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及相应的临床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提取免疫相关lncRNA,使用Kaplan-Meier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用于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以模型评分的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两组。使用CIBERSORT、单样本基因富集分析(ssGSEA)等算法评估不同分组间免疫浸润的差异,使用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SEA)、基因集合变异分析(GSVA)分析探究模型免疫通路的联系。同时使用肿瘤免疫功能障碍与排斥(TIDE)评分及免疫表观(IPS)评分探索不同分组间免疫治疗应答的差异。结果通过Kaplan-Meier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了免疫相关lncRNA预测模型,生存曲线显示出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模型的1、2、3年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796、0.702。低风险组的免疫得分显著高于高风险组(P<0.05)。基于反卷积的免疫算法CIBERSORT结果提示CD8+T细胞、辅助T细胞、B细胞和M0、M1型巨噬细胞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风险组中免疫通路被显著富集。TIDE和IPS评分在不同风险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宫颈癌免疫相关lncRNA模型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来预测宫颈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应答率及预后。

  • 标签: 宫颈癌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预后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免疫相关lncRNA与胃癌的关系,从而探索胃癌治疗潜在的靶点。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收集443例胃癌患者基因表达谱数据及临床数据,筛选胃癌中与免疫相关的lncRNA,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分析构建预测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人群分布特征,ESTIMATE方法评估样品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变化。结果本研究共获得546个免疫相关的lncRNA(相关系数Cor>0.4, P<0.001),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9个和胃癌预后相关的lncRNA,通过多因素COX分析最终筛选得到6个lncRNA(AP003392.1,AL022316.1,AC005586.1,LINC01315,AP001318.2,AL161785.1)并构建预测模型模型将胃癌患者分为高风险与低风险组,生存分析提示两组间生存存在显著差异(P<0.001),ROC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ESTIMATE分析提示高风险组的免疫细胞数量和基质细胞数量多,肿瘤纯度低,免疫评分高;而低风险组的免疫细胞数量和基质细胞数量较少,肿瘤纯度较高,免疫评分低,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免疫相关的lncRNA对胃癌患者具有潜在的预后价值,可能为胃癌的免疫学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胃肿瘤 RNA,长链非编码 免疫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和筛选胰腺癌中与免疫基因相关的长非编码RNA(lncRNA),并构建胰腺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探索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通过癌症和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177例胰腺癌患者的测序数据和相应的临床病理和随访信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集(n=89)和验证集(n=88)。首先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公式鉴定出与免疫基因显著相关的lncRNA,随后在试验集中利用单因素Cox和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lncRNA用于构建预后风险评分公式,利用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公式筛选出788个与免疫相关的lncRNA,在试验集中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鉴定出5个lncRNA(AC006237.1、AC025154.2、RASSF8-AS1、AL122010.1和AC073896.3)用于构建预后风险评分公式。基于预后风险评分公式将试验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n=44)和低风险组(n=45),生存分析发现高风险组的中位生存期(1.09年)与低风险组(4.11年)相比显著缩短(χ2=26.016,P<0.001)。利用上述公式将验证集的患者分为高风险组(n=44)和低风险组(n=44),生存分析发现高风险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28年)与低风险组(1.90年)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22,P=0.03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提示该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可有效预测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且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相关模型(HR=2.618,95%CI为1.285~5.332,P=0.008)。预后风险评估模型较常见的临床病理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率[1年曲线下面积(AUC)=0.687,3年AUC=0.725,5年AUC=0.782],高于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病理学分级等常见临床指标的预测能力。AC025154.2、AC073896.3、AL122010.1和RASSF8-AS1在不同临床特征胰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能是胰腺癌潜在的新型诊断和治疗靶点。干扰素α、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MYC相关调控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在高风险组被显著激活,肌生成和胰腺β细胞信号通路在高风险组被显著抑制。上述信号通路可能是该预后风险模型的潜在分子机制。结论基于5个免疫相关lncRNA构建的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此外上述免疫相关lncRNA可能是胰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胰腺肿瘤 预后 RNA,长链非编码 ROC曲线
  • 简介:近日.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员吴志明和高级兽医师方先珍应邀参加了“济源市免疫无口蹄疫示范区口蹄疫免疫程序及监测模型研究”项目论证会。免疫无口蹄疫示范区项目是河南省在济源市确立的一个国家级项目.力争用四年时间完成。本次论证会的目的是通过开展不同种类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对比、不同养殖模式间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对比、不同检测方法下抗体水平与保护率相关性的对比、不同疫苗组合免疫效果的对比、实验室试验与大田试验问疫苗保护率的对比等.来综合评价不同厂家口蹄疫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

  • 标签: 口蹄疫疫苗 免疫程序 监测模型 示范区 济源市 疫苗保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建立新型正常免疫小鼠人原代结肠癌移植瘤模型,为研究结肠癌在正常免疫情况下的发病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人结肠癌细胞来自于2017年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细胞组小鼠接种含结肠癌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微载体组接种含microcarrier 6的PBS,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组接种含结肠癌细胞和microcarrier 6的复合物PBS。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将各组细胞接种于小鼠右腋皮下,记录肿瘤形成时间、大小、成瘤率及镜下病理学改变等。移植瘤组织采用EnVision二步法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视野中阳性细胞比例判断移植瘤成瘤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人特异性Alu序列的表达。结果接种肿瘤细胞后,细胞组和微载体组小鼠均无死亡,均未成瘤;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组小鼠在接种后第5~7天于右侧腋窝皮下可触及皮下肿瘤,成瘤率为67% (10/15),接种后2~3周,肿瘤体积可达500 mm3左右。免疫组化结果示,CK20、CDX-2和癌胚抗原均为阳性表达。PCR结果显示,荷瘤小鼠移植瘤组织中可检测到人特异性Alu序列的表达。结论人原代结肠癌细胞以microcarrier 6为载体在正常免疫小鼠体内成瘤,成功地建立了新型正常免疫小鼠人源结肠癌移植瘤模型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微载体 免疫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建立新型正常免疫小鼠人原代结肠癌移植瘤模型,为研究结肠癌在正常免疫情况下的发病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人结肠癌细胞来自于2017年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细胞组小鼠接种含结肠癌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微载体组接种含microcarrier 6的PBS,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组接种含结肠癌细胞和microcarrier 6的复合物PBS。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将各组细胞接种于小鼠右腋皮下,记录肿瘤形成时间、大小、成瘤率及镜下病理学改变等。移植瘤组织采用EnVision二步法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视野中阳性细胞比例判断移植瘤成瘤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人特异性Alu序列的表达。结果接种肿瘤细胞后,细胞组和微载体组小鼠均无死亡,均未成瘤;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组小鼠在接种后第5~7天于右侧腋窝皮下可触及皮下肿瘤,成瘤率为67% (10/15),接种后2~3周,肿瘤体积可达500 mm3左右。免疫组化结果示,CK20、CDX-2和癌胚抗原均为阳性表达。PCR结果显示,荷瘤小鼠移植瘤组织中可检测到人特异性Alu序列的表达。结论人原代结肠癌细胞以microcarrier 6为载体在正常免疫小鼠体内成瘤,成功地建立了新型正常免疫小鼠人源结肠癌移植瘤模型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微载体 免疫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免疫相关基因(immune-related genes,IRG)预后模型以准确预测喉癌患者的预后。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获得111个喉癌组织和12个正常相邻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利用ImmPort数据库识别出差异表达的IRG。Cox单变量生存分析用于筛选与生存相关的IRG。差异表达的与生存相关的IRG被认为是预后相关的免疫基因。然后构建免疫基因预后模型计算患者风险值,受试者ROC曲线分析验证模型准确性。通过该模型行单因素、多因素独立预后分析证明其独立预测能力。最后分析关键免疫基因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结果鉴定喉癌的DEG并筛选出IRG。接着与预后生存时间结合,鉴定8个关键免疫基因(CXCL11、RBP1、AQP9、CYSLTR2、BTC、STC2、UCN和FCGR3B)作为免疫基因预后模型,这种预后模型可以准确的将患者分为高危和低危人群。总体生存分析表明,高危患者的生存时间比低危患者要短(P<0.0001)。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0,提示预后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表明其为喉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我们发现模型中的5个关键基因与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喉癌的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发现8个基因有助于预测喉癌患者的预后,其中5个与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

  • 标签: 喉肿瘤 肿瘤微环境 预后 免疫相关基因 预后模型
  • 简介:摘要microRNA是一类长约24个碱基的非编码RNA,其广泛表达在各种生物体内,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在免疫系统中,亦有报道认为其参与了免疫细胞的发育、活化等。通过实时定量PCR研究发现mir-128-2高表达在双阳性、双阴性T细胞和共同淋巴细胞祖细胞中,而在成熟T细胞和成熟B细胞中表达显著降低。为进一步探讨mir-128-2在淋巴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制备过表达mir-128-2逆转录病毒,并感染小鼠骨髓干细胞制备骨髓嵌合小鼠模型。通过FACS、实时定量PCR及Northern-blot鉴定模型成功建立。进一步使用FACS分析发现mir-128-2过表达后阻碍了B细胞发育,对T细胞发育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mir-128-2过表达后并不影响B细胞的凋亡和自我增殖,而可能是阻止了CLP向PreProB细胞的发育。通过嵌合小鼠模型建立和表型分析可见mir-128-2参与了B细胞发育的调控,表现为阻碍B细胞的发育。

  • 标签: microRNA mir-128-2 B细胞发育 骨髓嵌合小鼠模型
  • 简介:据统计,世界有1/3的人口曾经感染乙肝病毒,约有3.5亿人是HBV携带者。如何预防和治疗乙肝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医学与数学等交叉学科的重要课题。基于Nowak模型,建立了具免疫时滞因素HBV感染时滞微分方程模型,对该模型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并应用Routh-Hurwitze定理及Lyapunov-Lasalle定理讨论了该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了免疫时滞对系统动力学性质产生的影响。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到的结果。

  • 标签: 乙肝病毒 免疫应答 LYAPUNOV函数 稳定性分析 时滞微分方程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RT-PCR 巢式PCR 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 病毒分离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C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 PCR技术 RT-PCR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 RT-PCR法 病毒DNA
  • 简介:自我国的科学家首次提出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后,由于此方法造模时间短,成模容易,重复性好等特点,目前此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大量的文献报道。该模型引起的机体多组织、多器官、多水平损伤符合自然衰老规律,表现出与自然衰老相类似的生理改变。

  • 标签: 衰老模型鼠 D-半乳糖 免疫功能变化 造模时间 衰老规律 生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