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53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指标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3000型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10.31±0.69)、APTT(29.5±4.03)、TT(13.45±1.03)、FIB(3.75±0.8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临产孕妇在临床上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以及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临产孕妇 凝血指标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相关指标对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评估意义。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抽取胃癌手术患者244例,其中男177例,女67例,年龄范围35~84岁。检测244例胃癌手术患者的凝血指标,分析凝血指标在不同病理分期(pTNM)、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差异。结果pTNM Ⅰ期胃癌患者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为(11.03±0.72)s、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为0.21(0.10,0.41)mg/L、血小板计数(platelets,PLTs)为(183.21±46.96)×109/L,Ⅱ期分别为(11.07±0.79)s、0.34(0.17,0.66)mg/L、(205.18±84.81)×109/L,Ⅲ期分别为(11.27±0.64)s、0.39(0.18,0.70)mg/L、(212.60±69.53)×109/L,Ⅳ期分别为(11.44±0.72)s、0.91(0.30,2.09)mg/L、(215.50±50.23)×109/L;胃癌患者pTNM分期越高,外周血PT、D-D水平和PLTs越高(均P<0.05)。组织分化程度不同的胃癌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D-D水平[0.39(0.19,0.84)mg/L]和PLTs[(210.64±70.09)×109/L]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别为0.25(0.12,0.50)mg/L、(191.17±59.93)×109/L](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检测PT、D-D和PLTs水平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还有助于了解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产妇生理条件下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临产妇行凝血指标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血凝仪分别检测300例临产妇(研究组)及450名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对比与分析。结果研究组PT、APTT、TT、FIB分别为(10.7±0.2)、(27.9±2.6)、(15.8±0.6)、(4.4±0.2),对照组分别为(12.3±0.5)、(32.1±2.1)、(16.3±0.1)、(2.8±0.2),此四项凝血指标,两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妇较非妊娠育龄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妇行凝血指标检测对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临产妇 凝血指标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免疫指标凝血指标检测价值。方法采用选取我院女性乳腺癌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以11的比例收集在我院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免疫与凝血指标检测。结果观察组的血清CA153含量为62.87±21.64U/ml,而对照组为10.94±7.63U/ml,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APTT和TT值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体内存在高凝与免疫紊乱状态,要积极进行干预,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乳腺癌 免疫 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20例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临产孕妇22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非妊娠女性21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凝血指标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PT、APTT、TT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密切监测4项凝血指标,对预防及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临产孕妇 凝血指标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孕晚期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165例孕晚期妇女(孕周>35周)、122例孕早期妇女(孕周<13周)和36例健康非孕妇女血浆中的PT、APTT、TT、FIB,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非孕组相比,孕晚期组PT、APTT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早期组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进入孕晚期阶段后血液趋于高凝状态,及时掌握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对于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避免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孕晚期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指标检测对临产孕妇的影响。方法:以150例临产孕妇作为调查样本,纳入同期150名健康体检女性,归为临产组、正常组,均行凝血检查,时间为2022年9月-2023年9月,检测凝血指标,比较血小板、D-二聚体。结果:TT测定后结果在临产组、正常组中无差异,P>0.05。APTT、PT测定后结果在临产组短于正常组,FIB测定后结果在临产组高于正常组,P<0.05。血小板、D-二聚体测定后结果在临产组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临产阶段重视凝血检测可以精准了解到凝血功能,识别潜在凝血风险,提高生产安全性。

  • 标签: 凝血指标 应用价值 临产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孕期阶段妊娠妇女凝血指标与血小板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分类随机选入研究对象:先兆流产、难免流产患者,各计30例;对其各项凝血指标与血小板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与难免流产组比较,先兆流产女性Fg、DD、PLT、PDW、MPV、P-LCR皆降低(P<0.05)。结论: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处于轻度高凝、血小板指标异常的状态,通过及时检测各项指标能够评估并预测疾病发展。

  • 标签: 妊娠 先兆流产 凝血指标 血小板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妊娠妇女凝血指标讨论其检测的临床意义,为医生进行临床决定提供科有效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我院体检中的50例处于妊娠期的妇女作为实验组,检测其在早、中和晚期三个不同类型的妊娠时间段期间血浆里面的凝血酶原时间,简称为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简称为APTT、凝血酶时间,简称为TT、以及纤维蛋白原,简称为FIB等凝血指标;另取50例非妊娠期妇女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凝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T及APTT均有所减短,FIB水平升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随着孕周数的增长,她们脏器的凝血功能逐渐增强,全身凝血因子水平改变,包括大部分凝血因子的水平增加,抗凝物质的减少,纤溶活性降低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导致机体出现轻度高凝状态。

  • 标签: 妊娠期 凝血指标 凝血酶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PT、APTT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肺癌组中除PT值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指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关系。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生存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32,P〈0.01)。结论肺癌患者存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抗凝治疗对改善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

  • 标签: 肺癌 凝血指标 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及抗凝血系统4项指标检测的应用进行研讨。方法随机将进行住院医治的28例重型肝炎患者和28例健康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都给予凝血以及抗凝血系统4项指标检测,将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PT、APTT指标高于对照组指标,观察组患者FIB、PLT指标低于对照组指标,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及抗凝血系统4项指标检测应用于重型肝炎患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重型肝炎患者 凝血及抗凝血系统4项指标 价值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检测凝血相关指标对产后出血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42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正常分娩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产妇妊娠32-35周凝血4项、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PT、TI、APTT、H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IB、PLT水平低于对照组,D-D高于对照组(4.5±0.6)g/L比(4.8±0.7)g/L,(171.6±34.5)×10比(202.4+32.1)×10,(2.2±0.7)g/L比(1.3±0.5)g/L,P<0.05。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FIB、PLT、D-D在产后出血中具有相关性。结论妊娠晚期检测凝血相关指标中FIB、PLT、D-D水平对产后出血有预测价值。

  • 标签: 妊娠晚期 凝血指标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为后期临床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和检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入的肝硬化患者4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正常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浆PT、APTT、TT、Fib含量分析以及AT、PLG、a-AP指标变化检测。结论肝硬化组患者PT、APTT、TT都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纤维化组患者AT、PLG、a2-AP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纤溶指标检测是肝硬化患者的判定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对于早期发现疾病并给予及时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凝血 纤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临床检测效果。方法:从前来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健康女性中进行筛选,挑选出70例健康女性作为样本对象,纳入正常女性组;另外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临床女性中进行筛选,从中挑选出70例孕妇纳入妊娠女性组;两组样本的体检和就诊时间均分布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统计并分析对比两组样本的凝血四项指标结果。结果:与正常女性组的样本相比,妊娠女性组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三项指标结果明显更低,其纤维蛋白原指标则明显高于非妊娠女性,P<0.05,可见二者之间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与正常非妊娠的女性相比,对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四项指标的临床检测能够在早期发现妊娠女性的异常情况,有利于对其实施临床干预,确保母婴双方的健康,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临产孕妇 凝血指标 临床应用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0例产检孕妇,其中50例为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设为研究组,50例为正常产检孕妇,设为对照组。对比凝血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APTT、PT、INR均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的TT指标对比,P>0.05。结论:妊娠期孕妇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尽早发现异常指标,妊娠期高血压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 凝血功能 相关指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共86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在重症肺炎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年龄以及PT、D-D、Fib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LT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Logistics分析显示,年龄、D-D水平以及Fib水平是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对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是D-D与Fib指标,两项指标的上升提示患者可能预后不良,临床中应重点盖住这类患者,必要情况下给予抗凝治疗等,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重症肺炎 预后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病患者检测凝血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意义及作用。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来我院消化内核治疗的100名肝病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时期来本院健康体检的10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凝固法对PT、APTT、TT、FIB进行测定。结果慢肝重度患者、重肝存活者、重肝病死者、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患者的PT、KPTT、TT、Fg等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重肝病死者的KPTT值与存活者异常组相比较有差异,慢肝重度患者的Fg值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Fg值与PT、KPTT及TT异常率比较有差异。结论凝血四项检测是判断肝脏疾病的较为敏感的指标,临床上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

  • 标签: 肝病患者 凝血功能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采集后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617例,分离收集血浆后,部分血浆立即测定及室温(20~25℃)存放2、4、6、24h后,部分血浆分别于室温、-4℃、-20℃保存24h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比较各组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放置2h检测凝血功能4项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室温(20~25℃)保存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20℃保存24h血液标本AP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保存24h血液标本各凝血指标及-20℃保存PT、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时,应注意对于凝血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常温状态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检测,如需保存,应选择-4℃的低温环境,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尤其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存放时间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