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近年来,随着法理学研究领域对"能动司法"、"司法能动"、"司法能动主义"等问题的深入研讨,一些学者也开始在刑事司法领域倡导能动主义,并引起了一些争论。笔者认为,在刑事司法领域倡导能动主义,既超越了我国目前的法治发展阶段,同时更忽略了刑事司法活动的特殊性。如果将之施行于刑事司法实践,必将严重阻碍我国刑事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刑事司法活动必须坚持司法克制主义的基本立场。

  • 标签: 刑事司法活动 法理学研究 刑事法治 罪刑法定原则 刑事司法实践 国家刑罚权
  • 简介:以“注情重理”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法律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现行刑事司法,并直接影响裁判的司法公信力。为实现裁判实质正义,要求法官在裁判理念上,树立个案公正的价值取向,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在诉讼程序上,加强审判程序公正公开,促进客观公正与主观公正相统一;在裁判方法上,加强自由裁量适用,实现司法逻辑与司法经验相统一。

  • 标签: 情理性 司法公信力 刑罚正当性 实践路径
  • 简介:刑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职权配置的合理性不仅影响到刑事司法的公正、高效、权威,而且也是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三机关“平行站位”的做法看似公允,实则违背了刑事司法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造成了侦查中心化、检察机关权力的虚高化、法院司法权威下降、控辩力量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优化配置刑事司法职权便成为我国目前刑事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瓶颈和核心问题。具体建言是:一要构建独立公正的审判权.以求法院外部独立于行政机关。内部以法官为核心改革法院管理体制;二要优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建立检察机关对强制侦查行为的审查批准权.由法庭监督改为审后监督。

  • 标签: 刑事司法权 目标定位 优化配置
  • 简介:继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订实施后,电子数据在刑事司法证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如何提取电子数据、审查电子数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对电子数据进行举证、质证和认证?司法实践中的这些具体问题尚无现成答案。确定电子数据基本范畴,并对电子数据在侦查、起诉、审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界定电子数据收集、鉴定、审查、认证的具体规则,特别是根据抽象司法程序模型,对电子数据的取证规则进行详细地叙述与论证,为电子数据的刑事司法适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具有法律性和技术性的操作规程,就成为司法实践和司法理论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 标签: 电子数据 司法适用 取证规则
  • 简介: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刑事司法的期待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刑事司法与民意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紧张化、复杂化。对于司法与民意的关系,在我国法治初创时期不能简单化看待。民意、刑事司法及其交互关系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众的观念、刑事司法的现状、法治进程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刑事司法与民意的关系都呈现不同。刑事司法是否会受到民意的影响、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与各国的民众的认知能力、媒体报道的内容与方式、刑事司法本身的现

  • 标签: 司法民意 视域司法
  • 简介:律师庭外言论可能损害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者的权益,并危及公正审判。已有案例充分证明,在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司法体制下,律师庭外言论的贻害无法通过诉讼救济措施消除。基于律师诉讼参与者的谨慎义务和防止审前信息过度、不当传播而对律师的庭外言论进行规制已是诸多法治国刑事司法中的通行做法,但在不同的刑事审判方式和司法环境中,需要规制的律师庭外言论内容有所不同。我国应在借鉴国际相关规则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律师庭外言论规则。

  • 标签: 律师庭外言论 律师庭外言论规则 底线标准模式
  • 简介:案例指导制度施行至今,有必要总结分析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的实际作用。目前各地法院对刑事指导性案例的司法适用情况不容乐观,为满足基层司法的实际需求,有必要侧重遴选那些对司法实践更具指导性的案例,并创新指导性案例遴选方式。同时有必要研究指导性案例的司法适用方法,确保指导性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切实的参照适用,充分发挥案例指导制度的预期功能。

  • 标签: 指导性案例 指导性 遴选 司法适用
  • 简介: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赵作海案"等错案的不断出现,再次凸显了司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公、检、法协调配合的司法体制制约着司法独立。如何从体制上确保司法独立,保障司法公正,必将是我国司法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增强律师在控、辩、审诉讼活动中的地位,扩大律师在刑诉中的诉讼权利,促进律师辩护权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 标签: 冤假错案 刑讯逼供 司法裁量 辩护权
  • 简介:本文对北京市检察系统近十年来刑事案件司法处置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分析,客观反映了司法实践中轻微刑事案件数量、比例均增长的现实,并紧扣司法现状,分析了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及凸显出的问题,进而从理念层面、规范层面、操作层面三方面给出解决对策与建议,以规范司法行为,防止轻微刑事案件犯罪圈不当扩大。

  • 标签: 轻微犯罪 犯罪圈 非犯罪化 轻缓化
  • 简介:昆曲《十五贯》通过精彩的法律故事展现了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朝的各项司法制度,生动地诠释了民间深层法律心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司法中延续至今的“清官情节”、“口供情结”和“命案必破”的传统,这对理解中国传统司法精神大有裨益,对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司法传统 清官情节 口供情结 命案必破
  • 简介:近年来,“两高”颁布了大量的刑事司法解释,诚如业界所知,法律解释不可避免,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正确进行及实现解释,而其中最要紧的应是明确颁布刑事司法解释的主要任务及颁布刑事司法解释的限度所在。颁布刑事司法解释的主要任务应立足并完善刑事法律文本,而颁布刑事司法解释的主要限度是坚守罪刑法定原则和坚持解释内容的实质性。

  • 标签: 刑事司法解释 主要任务 主要限度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刑事犯罪的科技化和智能化现象也日益增多,刑事司法鉴定对于探明案件真相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鉴定制度做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对于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此次修改并不彻底,不足以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自侦自鉴"、"多头鉴定"、"重复鉴定"问题。侦查机关的内设鉴定机构,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据有关实证调查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涉及的鉴定一般都是由侦查机关的内设鉴定机构作出的,而对侦查程序中司法鉴定的规制却少之又少。在侦查程序中,侦查机关占据主导地位,控辩双方的鉴定权配置不当,辩护方的权利受到制约。侦查机关的内设鉴定机构应当从侦查机构中剥离出来,建立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门为刑事侦查服务的鉴定机构。

  • 标签: 刑事侦查 鉴定机构 改革对策
  • 简介:司法实践运作中,恢复性刑事司法所预期的多元社会效果将使其逐渐远离被害人权益保障这一最初立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有必要重新回归以被害人参与为本位的报应主义刑罚目的.在此前提下,为了保障被害人的权益,在恢复性刑事司法运作中,应将被害人参与重新解读为其参与的主动性得到保障;被害人与被告人享有同等诉讼权利;建立程序性制裁规范对侵犯被害人权益的程序违法行为加以制裁.在具体参与实践中,亦应扩大被害人参与的范围;在刑事和解中充分考虑被害人立场;协调好刑事政策与被害人恢复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国家补偿制度以保障被害人参与的实现.

  • 标签: 恢复性刑事司法 被害人参与 复归报应主义 刑事和解
  • 简介:<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中央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推进依法治国,展示出依法治国的巨大决心,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决定》不仅明确提出了"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要求,而且从诉讼过程中的权利保障、诉讼终结后的权益实现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部署。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把"人权得

  • 标签: 检察机关 诉讼过程 诉讼终结 刑事诉讼法 检察人员 刑事司法活动
  • 简介:纠正意见是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实规则中纠正意见的落实方式具有协商性和建议性特征,使得实践中纠正意见的实效程度堪忧,有强化纠正意见实效性的必要。强制性是检察监督权力属性的应有之意,纠正意见的程序效力是诉讼行为规律之必然反映,增强纠正意见的实效性是提高检察监督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明确法律地位,规范适用程序、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纠正意见检察监督方式的实效性。

  • 标签: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实效程度 纠正意见
  • 简介:2014年1月8日,重庆市渔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在万州召开,市渔政处、市检院、市检二分院、市公安局水上分局,万州区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农委,渝北区检察院、渝北区法院、长航公安万州分局、万州区渔政处、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等单位派员参加了会议。

  • 标签: 渔政执法 衔接工作 刑事司法 万州区 检察建议 渝北区法院
  • 简介:"两高"出台的《解释》针对网络诽谤的入罪标准做了细化规定。本罪认定要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不能对《解释》做机械理解。对于自诉案件,公安机关应动用行政处罚权予以处理,而不能无所作为,使被害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

  • 标签: 网络诽谤 情节严重 行政处罚权
  • 简介:从比较法角度,讯问录音录像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保障供述自愿性与事实证明两大功能范畴。功能定位的不同,决定了讯问录音录像运用规则的差异。借鉴美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与司法经验,对于违反讯问录音录像程序的口供,应区分任意性录音录像与强制性录音录像采取不同的救济方式;当录音录像与笔录内容实质上不一致时,应采纳真实性较强的录音录像而排除虚假性较强的笔录内容。我们还应进一步探索和论证我国讯问录音录像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录音录像运用规则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在保障供述自愿性和事实证明方面的效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在人权保障和犯罪控制方面的水平。

  • 标签: 讯问 录音录像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司法适用
  • 简介: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增设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推动了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发展。然而,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依然存在众多问题,非监禁刑适用率过低、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参与以及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规定粗疏、案件分流机制构建忽略了侦查阶段和审判阶段的分流。远景上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应当与刑事司法制度相脱离,跳脱刑罚中心主义的思路。

  • 标签: 未成年人 司法制度 刑事诉讼
  • 简介:基于当前非传统安全因素增多以及跨境刑事犯罪多发的态势,中国与东盟在共同打击刑事犯罪的领域也存有强烈的协作诉求。然而在刑事司法协助过程中,基于域外与我国立法与司法制度的固有差异,涉外刑事诉讼证据需要通过合法并合理的途径进行转换,才能为我国司法裁判采纳和认定。刑事司法协助中的证据转换涉及侦查阶段的证据转换和诉讼阶段的证据转换,证据的转换内容包括程序性转换和实体性转换。

  • 标签: 中国 东盟 刑事司法协助 证据转换 “10·5”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