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唐律》是唐朝的一部主要法典,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法典。它与犯罪学关系密切,含有关于犯罪行为、犯罪原因、犯罪类型、犯罪对策等理论。与现代犯罪学理论相比,《唐律》又有明显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它具有一些现代犯罪学中所没有的特权、等级关系、相隐、刑讯等内容。

  • 标签: 《唐律疏议》 犯罪学 古代犯罪学 现代犯罪学
  • 简介:<正>探求中国固有法思想和法文化的特质,不仅是中国法史学研究的应有之义,而且也是当前社会性的文化反思的必然趋势。分析,《唐律》(以下简称《律》)的法思想,在这种探求中无疑具有典型意义。我们认为,中国固有法思想是一种伦理型的法思想,或称伦理法思想,而《律》的法思想正体现了这一特征。所谓伦理法思想,其含义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以伦理评价统率法律评价,道德价值高于法律价值,将伦理凌驾于法律之上;其二是伦理

  • 标签: 法思想 宗法伦理 唐律疏议 伦理观念 宗法人伦 十恶
  • 简介:唐律》的法律词语是构建整个唐朝法律知识系统的基石,其词义的训释、解释和描写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司法实践的操作性和正确性。本研究从《唐律》的训释方式中归纳《唐律》法律词语解释的方式、词义描写的特点,以补充应用训诂学原理,同时探讨古代律学法律解释的特点,法律辞典中法律词语释义的方法。

  • 标签: 《唐律疏议》 训释 词义描写
  • 简介:唐律》是中国传统法律的典型代表。该部法典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中身份影响刑罚判决的特点。特殊身份享有刑罚特权,而身份等级的高下对比,更是定罪量刑中不可缺乏的考虑因素。这样的结果是同样的案件,却由于当事双方之间的不同身份对比关系,而出现不同的法律后果。这种身份影响刑罚现象的原因在于儒家法律思想所主张的礼制与法律的结合。

  • 标签: 《唐律疏议》 身份 刑罚 礼法结合
  • 简介:唐代法律对经济活动中的欺诈行为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唐律经济立法谨严,突出保护政府的财政和经济利益,强调国家干预,严格追究官员的法律责任。发掘和研究唐律的有关经济欺诈的条款,对制止今日经济欺诈行为,应对经济生活中严重的诚信危机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 标签: 唐律疏议 经济欺诈
  • 简介:我国著名法史学家杨鸿烈先生曾对中华法系作了如下论述:“中华法系者,盖指数千年来支配全人类最大多数,与道德相混自成一独立系统且其影响于其他东亚诸国者,亦如其在本部之法律制度之谓也。”唐律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立法的最高成就。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唐律》这部法典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许多国家的学者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对现存《唐律》的制作年代、版本流传、立法思想、条文内容等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但是到目前为止,法史学界对于现存的元代刊本《唐律》究竟是永徽四年(653年)的《永徽律》还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开元律》仍存在着重大分歧。值得庆幸的是,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西北敦煌的藏经洞发现了部分唐律、律的残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等地又发现了一些唐律、律的残卷。

  • 标签: 《唐律疏议》 敦煌吐鲁番 残卷 出土 中华法系 中国西北
  • 简介:唐律》规定的自首制度堪称中国古代制度的典范。从自首的前题条件形式条件、接受机关、实质条件及例外规定等方面对唐律的自首制度与现行刑法进行了比较。唐律的自首制度体现出偏重犯罪人主观态度,忽略犯罪后果的倾向,突显了儒家德本刑用的思想。我国现行刑法有体系化的自首制度,适用更为严格,表明现代法律对客观、公正价值的追求。

  • 标签: 《唐律疏议》 刑法 自首制度
  • 简介: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中世纪法典的杰作.它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把法律与历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的一些字、罪名、罪行、刑罚、制度和篇目都有自己的历史,都与历史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有其重要意义,主要是: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认识;有助于增长中国法制史知识;有助于提高法律意识等.的这一成功有其历史原因,主要是:唐朝前期的社会发展为其法律与历史的结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法制已有二千多年经验的积累;唐朝前期的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制订者具备了较高的素养等.对后世立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基本效仿了它的做法.

  • 标签: 《唐律疏议》 法律与历史 融合
  • 简介:儒家孝道伦理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在古代法律大典《唐律》的司法条文中,既表现为立法思想上对儒家“不孝入罪”司法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更表现在制定缜密完备的刑律条文对不孝犯罪行为实施严格的防范控制。由于儒家“孝治”施政的总体原则决定了“孝”对“法”的必然干预,因此,《唐律》付诸封建国家“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必然出现“孝”与“法”的矛盾冲突,并由此形成古代法制史上以孝枉法、屈法徇孝的常见社会现象。

  • 标签: 唐法制史 《唐律疏议》 儒孝伦理 孝治 司法
  • 简介:摘要唐代是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其法律也是中国古代法律之典范,其内容详尽,体系完备,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唐代在深刻的总结了历代政权灭亡的教训及惩治官吏贪赃枉法经验的基础之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官吏犯罪的预防和惩罚机制法律,以实现对官吏的有效管理,很多条款对于历朝历代乃至今日都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将唐律中关于官员贪污犯罪的规定与我国现行法律中贪污罪的规定进行对比,阐述唐律中的规定对现行法律的借鉴意义,以实现古为今用。

  • 标签: 唐律疏议 贪污罪 立法 预防和惩罚 现代法律
  • 简介:1931年,日本学者仁井田陞、牧野巽发表长篇论文《〈故唐律〉制作年代考》,提出现存《唐律》不是制定于永徽四年(653年),而是制定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新说。新说发表后,日本学界震动,并很快接受,成为定论。1978年以来,仁井田陞、牧野巽的新说也引起中国学界的空前关注,但与日本相反,不是广为人们所接受,而是受到了强烈质疑,杨廷福、蒲坚等各自撰文予以反驳。不过,检讨中国学者的回应,我们发现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甚至仁井田陞、牧野巽在论文中涉及的某些问题都根本没有触及。《唐律》的制作年代是可以讨论的,其他学术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但任何讨论都需要恰当的方法,严密的逻辑和过硬的证据,而在这些方面,我们中国学者还需要加油。

  • 标签: 《〈故唐律疏议〉制作年代考》 《唐律疏议》 开元二十五年 永徽四年
  • 简介:刘俊文教授《〈唐律〉笺解》致力于法律典籍整理与法制史相关内容的整合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必读书。由于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书中难免存在一些误。法律典籍整理研究工作,要特别注意制度变迁、历史文化知识背景、版本选择和编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 标签: 法律典籍整理研究 《〈唐律疏议〉笺解》 法制史研究
  • 简介:摘要封建主流法思想从秦汉开始,一直伴随着儒家法思想的影响。从秦代的禁绝,到西汉开始的法律儒家化,再到《唐律》“礼律合一”的形成,儒家法思想达到顶峰。本文通过《唐律》中的“十恶”制度,窥视儒家伦理法思想成熟时期的方法、价值、价值间的关联以及最高追求。

  • 标签: 《唐律疏议》 儒家法 儒家伦理法 十恶 价值关联
  • 简介:律学著作中的训释对词汇语义研究有很高的促进和补充作用。《唐律》的法律词汇语义系统和法律解释中独特的训诂特点对历史语义学——训诂学的研究、法制词汇史的研究、汉语术语学理论的建构、现代词汇语义核心难题的解决等都提供了有启发性的研究角度和材料,要重视律学训释对词汇语义学的研究价值。

  • 标签: 法律解释学 律学 词汇语义学 训诂学 术语学
  • 简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德"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东方五千年的基础,"德"已成为中华文化、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今构建和谐文化的准绳。"德",社会海晏河清之源马丁·路德·金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和品格之高下。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维系一个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础。

  • 标签: 道德伦理 社会道德风尚
  • 简介:《律》在唐代的使用,有可靠的历史记载与文献证实;有关史书上的案例与《律》不符,是因有《刑部格》、议请制度与制敕断罪的影响;《律》以《刑统》的形式实际行用于宋代;唐代在《律》体制内外都有法例。在不同的法例之间,按照其位阶及性质,相互间可以发生取代、依准、类举、比附及补充等关系,以适应社会法律生活的需求。《律》的法律环境抑制了“判例”的产生与推广。

  • 标签: 唐代 律疏 法例
  • 简介:<正>在法学界,"司法"或许是一个带有宏大叙事色彩的概念,涉及面广而内容庞杂往往是"司法"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也是迄今没有出现成熟的所谓"司法学"学科的主要缘由所在。其实,我更主张对司法理论采取分论式的、解剖麻雀式的研究,研究司法的微观问题也同样可以出大成果。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就"监狱的诞生"问题撰写的《规训与惩罚》一书,绝对堪称20世纪人类最杰出的学术著作之一。用随笔式的语言梳理"司法"的关键词,其实也是司法理论研究、法学研究的一种有益的尝试。笔者试图对司法的若干关键词陆续进行梳理,但愿能为读者"了解"和"理解"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司法"的"庐山真面目"拓开一脉新思路。

  • 标签: 律师业 刑罚执行 社区矫正工作 执业律师 矫正对象 著名思想家
  • 简介:集体合同是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或者企业组织之间签订的关于劳动条件、劳动标准以及劳动关系等问题的书面协议。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劳动力市场机制运行的必要条件。劳动者个人意志通过劳动者团体集中表现出来,有助于克服劳动关系内在的不平衡和劳动者个体的弱势。推行集体合同有利于雇主在既定的劳动条件基础之上组织生产经营;避免争议,防止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使劳动条件趋于标准化,稳定员工队伍,保持产业和平,促进生产发展。

  • 标签: 集体合同 工会 劳动关系 劳动标准 劳动力市场 书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