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引导手术治疗复杂肝胆结石的应用价值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三维重建引导手术治疗的56例复杂肝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在三维重建引导下成功进行手术,配合术中胆道镜取石,平均历时210.3 min,平均失血量350.6 ml。按照Clavien-Dindo评分系统,Ⅰ级并发症36例,Ⅱ级并发症5例,无Ⅲ级以上并发症。56例患者术后经过平均3.6年(5个月至8年)的门诊、电话随访,仅有1例胆肠内引流术后的患者发生反流性胆管炎。术后残石率为68.8%,残石仅限于终末支胆管,患者生活质量较好。结论三维重建引导手术治疗复杂肝胆结石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成像,三维 胆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探讨肝胆结石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18例肝胆结石患者,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其中行肝部分切除术36例,肝内胆管探查取石术42例,纤维胆道镜取石术8例,肝胆成形术加胆肠吻合术32例,分析不同手术患者情况。结果:从不同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术后残石情况得知,肝部分切除术有2例残石,残石率为5.55%。肝内胆管探查取石术有17例残石,残石率为40.47%。纤维胆道镜取石有3例残石,残石率为37.5%,肝胆成形术加胆肠吻合术有5例残石,残石率为15.62%。从上述结果可见,肝部分切除术残石率最低,肝内胆管探查取石术残石率最高,两组手术方式残石率结果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肝部分切除术优良率最高,纤维胆道镜取石术优良率最低,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肝部分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肝胆成形术加胆肠吻合术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两组手术方式残石率结果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治疗肝胆总管结石会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以及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其中肝部分切除术能彻底有效清除患者肝胆结石,但会丧失肝部部分功能。因而需结合患者病史合理选取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残石率,提高肝胆结石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肝胆管 结石 外科治疗 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PTOBF)联合硬质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复杂肝胆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PTOBF取石手术的肝胆结石94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穿刺成功后,直接扩张窦道至14F,应用硬质胆管镜经鞘管进入胆管取石,观察患者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窦道扩张成功比,结石残留率,术中出血量,结石复发率等。结果94例患者共行经皮肝胆穿刺122例次,总穿刺成功率100%;扩张/穿刺成功率97.5%(119/122),术中出血量20(10,30) m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9.6%(9/94),术后结石残留率13.8%(13/94),结石复发率14.9%(14/94)。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在PTOBF取石手术中的靶胆管穿刺、窦道扩张、硬质胆道镜取石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为复杂肝胆结石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 导航 经皮肝穿刺术 肝胆管结石 硬质胆道镜
  • 简介:摘要肝胆结石病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又名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它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以上的胆管内的结石,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腹痛、黄疸等一系列症状。结石刺激以及结石引起的梗阻会诱发胆源性肝硬化,更严重者会诱发癌变,危及患者的生命。随着传统的开腹手术的缺陷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微创治疗开始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目前开展的微创治疗方式作了简要综述。

  • 标签: 肝胆管结石病 结石刺激 微创治疗
  • 简介:摘要肝胆结石病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疾病,回顾其近70年的外科治疗,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治愈率仍不理想,目前还没有被公认和广泛接受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笔者团队结合近40年肝胆结石病的治疗经验和近年来肝胆结石病外科治疗相关进展,将肝胆结石病分为原发型、炎症型、占位型和终末型4种类型,并针对个案选用不同综合治疗方案,期望更好地完成"同病异治",更好地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从而不断提高肝胆结石病精细化诊断与治疗水平。

  • 标签: 肝胆管结石病 外科手术 分型 原发型 炎症型 占位型 终末型 治疗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肝胆结石病的彩超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分析。方法 对 2018年 2月— 2020年 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 52例肝胆结石患者行彩超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肝胆结石大小为 0.3~ 3.2 cm,以位于肝左叶居多,占 67.3%( 35/52),与肝右叶分布率及左右肝内胆管结石分布率比较,结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 18.73和 39.43, P<0.05。其声像图表现为沿左右肝内胆管走行呈簇状分布,可见多发泥沙样结石呈斑点状、条索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分布的高、强回声,后方大多伴明显声影,近端肝内胆管扩张至 0.5~ 2.1 cm,与伴行的门静脉分支形成“平行管征”。病灶部位血流显像中可见,门静脉及肝动脉血流显像均清晰者 46例(占 88.5%)。结论 彩超检查是肝胆结石病重要的诊断手段,在超声下多角度、多切面扫查,并利用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信息,可准确判断及鉴别。     [关键词 ] 肝胆结石病;彩超;诊断;鉴别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patolithia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2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iasis diagnos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from February 2018 to February 2020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size of hepatolithiasis in 52 patients was 0.3-3.2cm, most of them were located in the left lobe of the liver, accounting for 67.3% (35 / 52). 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hepatolithiasis in the right lobe of the liver and in the left and right lobes of the liver, the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ton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 2 was 18.73 and 39.43, respectively, P < 0.05. The sonogram showed that the stones were distributed in clusters along the left and right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and the multiple sediment like stones were highly and strongly echoed in spots, cords, lumps or irregular distribution. Most of the stones were accompanied by obvious acoustic shadow at the rear. The proximal intrahepatic bile duct expanded to 0.5-2.1 cm, forming "parallel duct sign" with the accompanying portal vein branches. 46 cases (88.5%) had clear blood flow imaging of portal vein and hepatic artery. Conclus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s an important diagnostic method for hepatolithiasis. It can be used for accurat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by multi angle and multi section scanning under ultrasound and using portal vein hemodynamic information.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肝胆结石病的彩超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分析。方法 对 2018年 2月— 2020年 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 52例肝胆结石患者行彩超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肝胆结石大小为 0.3~ 3.2 cm,以位于肝左叶居多,占 67.3%( 35/52),与肝右叶分布率及左右肝内胆管结石分布率比较,结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 18.73和 39.43, P<0.05。其声像图表现为沿左右肝内胆管走行呈簇状分布,可见多发泥沙样结石呈斑点状、条索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分布的高、强回声,后方大多伴明显声影,近端肝内胆管扩张至 0.5~ 2.1 cm,与伴行的门静脉分支形成“平行管征”。病灶部位血流显像中可见,门静脉及肝动脉血流显像均清晰者 46例(占 88.5%)。结论 彩超检查是肝胆结石病重要的诊断手段,在超声下多角度、多切面扫查,并利用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信息,可准确判断及鉴别。     [关键词 ] 肝胆结石病;彩超;诊断;鉴别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patolithia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2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iasis diagnos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from February 2018 to February 2020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size of hepatolithiasis in 52 patients was 0.3-3.2cm, most of them were located in the left lobe of the liver, accounting for 67.3% (35 / 52). 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hepatolithiasis in the right lobe of the liver and in the left and right lobes of the liver, the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ton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 2 was 18.73 and 39.43, respectively, P < 0.05. The sonogram showed that the stones were distributed in clusters along the left and right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and the multiple sediment like stones were highly and strongly echoed in spots, cords, lumps or irregular distribution. Most of the stones were accompanied by obvious acoustic shadow at the rear. The proximal intrahepatic bile duct expanded to 0.5-2.1 cm, forming "parallel duct sign" with the accompanying portal vein branches. 46 cases (88.5%) had clear blood flow imaging of portal vein and hepatic artery. Conclus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s an important diagnostic method for hepatolithiasis. It can be used for accurat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by multi angle and multi section scanning under ultrasound and using portal vein hemodynamic informa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多影像融合介入导航系统(RVS)在复杂肝胆结石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复杂肝胆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40~69岁。患者术前均行腹部(肝胆胰脾)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及上腹部薄层螺旋CT平扫+增强检查。CT检查数据导入RVS。采用RVS定位结石结石与大血管关系、胆管以及肝门部血管解剖结构,手术采用RVS引导下行包括肝门部胆管切开术、狭窄胆管切开整形术、肝胆盆式内引流术、肝叶(段)切除术、肝实质切开取石术等多种组合手术方式。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典型病例分析。(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结石残留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10例患者均成功在RVS引导下行复杂肝胆结石病手术,RVS配对均获成功(CT检查影像与超声影像差距<2 mm)。术中均通过胆道镜证实取净结石,无残留。1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85 min(210~360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 (100~600 mL),无输血患者,住院时间为20.5 d(14.0~29.0 d),无围术期死亡。1例患者术后并发胆汁漏和腹腔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典型病例分析:病例10,女,60岁,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复杂肝胆结石病,拟行肝实质切开取石+肝方叶切除肝门胆管整形+盆式内引流术。将患者术前CT检查图像与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融合配对,配对层面为门静脉矢状部横切面和门静脉右支横切面,并在图像上标记结石以及重要管道。准确定位后采用刮匙进行取石。在肝脏表面结石感明显处切开肝实质及末梢扩张胆管取石,取出结石后经该肝内胆管与肝门部胆管汇合。胆管切开的左侧终点采用实时超声检查确认。超声检查确定门静脉位置,避开血管行内整形术解除狭窄。(3)随访情况:1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10例患者中,1例术后2个月造影检查怀疑肝右前叶末梢结石,无法通过胆道镜取出,拔除T管后未见症状复发,9例均未见结石残留。结论RVS应用于复杂肝胆结石病手术中,有助于术中精准诊断,从而使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胆管疾病 肝胆管结石病 术中多影像融合介入导航系统 诊断 手术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将预见性护理模式应用在肝胆结石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于我院接受诊疗并进行手术的110例肝胆结石病患。分组方式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均分组别,对照组患者给予的护理模式是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的护理模式则是预见性护理模式,最终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不满意的仅有一成,其护理满意度为96.36%,对照组患者中不满意的将近三成,其护理满意度为72.73%,观察组病患经本科室自制问卷表评估后对其护理水平的满意程度更高,数据之比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将预见性护理模式应用在肝胆结石手术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肝胆管结石手术 预见性护理模式 临床效果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结石的临床分类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6例肝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胆道探查碎石术,研究组给予胆肠吻合术(HJS)+胆道碎石术。结果治疗前后,结果 治疗前后I型、Ⅲa型患者予研究组治疗方式的结石清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不同临床类型的患者有不同的效果。胆肠吻合术(HJS)和胆总管切开术(BDE)联合手术方式对I型、Ⅲa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结石清除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肝胆管结石病 临床 分型 手术方式 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肝胆结石合并门脉高压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入院治疗的 102 例肝胆结石合并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术后快速康复护理,对比护理后恢复指标、并发症发生率,验证快速康复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恢复快速,术后不到 24h 可下床活动, 24h 后可进食, 48h 内排便;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3.92%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25.49% ,两项指标对比结果 P < 0.05 。 结论: 快速康复护理在肝胆结石合并门脉高压患者术后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加速患者恢复,抑制并发症,安全理想,建议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肝胆管结石 术后 门脉高压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肝胆结石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 2019 年 1 月 -12 月所收治的 5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 5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实验组的 25 例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肝胆结石的残留率,以及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肝胆结石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存在肝胆结石的残留概率,提升患者的治疗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肝胆管结石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结石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将 2016年 5月至 2018年 4月收治的 54例肝胆结石患者根据确诊顺序先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对照组实施导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对治疗组实施肝叶切除术治疗,选取指标,评价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1.11%、 7.40%,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6.30%,较对照组的 81.48%高,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结石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但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风险性也较高,建议引起重视,加强干预。

  • 标签: 肝叶切除术 胆管切开取石术 肝胆管结石 临床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复杂肝内感官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我院收治的 70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将其随机的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各 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法,实验组患者实施并发症护理干预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P< 0.0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结论: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病情通常都比较复杂,在实施手术治疗时难度比较大,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手术结束后,必须要实施行之有效的干预护理。

  • 标签: 复杂肝内胆管结石 肝切除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胆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取50 例肝胆结石患者,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取石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当中的出血量、术后排气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患者身体出现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4.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2.0%),通过对比显示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意义表示 (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胆结石,能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 , 缩短住院时间 , 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提升了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 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胆道镜 取石术 肝胆管结石 并发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Ⅰ期经皮经肝胆道造瘘胆道镜取石术(PTCSL-OBF)治疗肝胆结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9例肝胆结石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6例,女43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为16~84岁。所有患者行PTCSL-OBF。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特殊病例介绍。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再现情况、结石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59例患者均成功施行PTCSL-OBF。59例患者中,建立单条窦道48例,2条窦道8例,3条窦道2例,4条窦道1例。59例患者共行106次胆道镜取石术,其中取石1次20例,取石2次31例,取石3次8例。59例患者中,14例术后有结石残留,45例取尽结石结石取尽率为76.3%(45/59)。59例患者住院时间为24 d(3~88 d)。59例患者中,1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4例次),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8.6%(11/59)。14例次并发症中,胸腔积液合并感染4例次,肝脓肿2例次,腹腔积液2例次,术中低血压感染性休克2例次,出血2例次,结肠穿孔1例次,胆汁漏1例次。所有患者并发症予以穿刺引流、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治愈。(2)随访情况:5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59例患者中,9例结石复发,复发率为15.3%(9/59),17例出现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发生率为28.8%(17/59)。45例取尽结石患者中,6例结石复发,复发率为13.3%(6/45),14例出现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发生率为31.1%(14/45)。14例术后有结石残留患者中,3例结石复发,复发率为21.4%(3/14),3例出现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发生率为21.4%(3/14)。随访期间,59例患者中,7例死亡,其中2例死亡原因为胆道肿瘤,5例为肝硬化失代偿。(3)特殊病例介绍:5例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3例取尽结石(2例术后原有症状未改善,仍反复发生胆管炎);2例均取石1次,因严重肝硬化伴大量腹腔积液,未行二次取石。结论PTCSL-OBF可用于治疗肝胆结石病,但应掌握适应证,注意技术环节,谨慎操作,并加强围术期管理。

  • 标签: 胆道良性疾病 胆石症 肝胆管结石病 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 技术要点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术后加速康复理念在肝胆结石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收治的 136例肝胆结石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 68例,应用术后加速康复理念)和对照组( 68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肝胆结石病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 C反应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平均肛门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切口感染、胸腔积液、腹腔感染以及胆漏等)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 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前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平均肛门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切口感染、胸腔积液、腹腔感染以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术后加速康复理念在肝胆结石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术后加速康复理念 肝胆管结石病 围手术期护理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外壳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0.1-2020.9月期间入院的100名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就两组患者临床外科治疗措施进行研究,基于患者病情差异对其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措施,并进行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残留情况以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治疗结束后结石复发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按照本文给出的方案进行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仅有14.1%的患者存在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患者在接受手术后,不仅有较小的创伤,而且有较少的并发症,患者能够快速康复。结论 通过本文给出的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措施,能尽可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降低结石复发概率,同时患者能够快速康复,本文给出的方案有出色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并发症 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