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不仅形式判断存在于构成要件阶段,实质判断亦存在于其中。若是把此种判断仅仅界定为形式判断,会严重弱化实行行为的功能,引发不必要的理论争论。

  • 标签: 构成要件 实质判断 形式判断 实行行为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在现今我国的刑法理论上,针对犯罪构成体系,源自苏俄四要件封闭式体系与德国的阶层体系之间形成激烈的交锋。在笔者看来,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的主张很明确,那就是直接引进德日阶层体系,以违法和责任为基础重新构建犯罪论体系,可问题是,究竟如何把握阶层之间的关系才是较为妥当的,这是重构者们必须面对的。

  • 标签: 构成要件理论 违法性 犯罪论体系 陈兴良教授 犯罪构成体系 法益
  • 简介:<正>从美国学者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以及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和卢曼的研究工作中,我们能够看到为发展一种新的法律演化途径所作出的综合性的努力。尽管这些理论家关注于一个共同问题,即法律的形式理性的危机,但是他们对该问题的论述和对未来的展望却明显不同。这篇论文首先试图对各种新演化模式进行分解,

  • 标签: 哈贝马斯 回应型法 形式理性 法律变迁 现代法 法律理性
  • 简介:在著作权剽窃侵权案件中,法院一般会详细讨论实质相似性要件,而对接触要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处理互联网发表情形时也是这一态度。接触要件有其独立的程序意义和实质意义,不应沦为实质相似性要件的附庸。在程序上,接触要件平衡了原告和被告之间的举证责任;在实质方面,接触要件阻止了新颖性取代独创性在著作权制度中的地位,而恰恰是后者,保障了创作活动的可持续性。在大众化创作的互联网时代,接触要件的证明应该维持必要高度,以免使得著作权制度窒息后续创作。

  • 标签: 接触 剽窃 新颖性 独创性 创作
  • 简介: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说明犯罪成立条件的作法并非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方法。事实上,从罗马法开始直到19世纪中叶各国刑法理论都是如此。而将犯罪视为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有责行为的德日犯罪论体系则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其中居核心地位的构成要件理论经历了几次大的修正。促使德日构成要件理论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新康德主义哲学的影响。德日犯罪论体系在限制国家刑罚权方面具有优势。

  • 标签: 构成要件 概念 理论 新康德主义
  • 简介:构成要件的推迟实现,是指行为人原本预想的是由自己的第一行为引起结果,但第一行为并未引起结果,而实际上是由其后的第二行为引起了结果的情形;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是指行为人原本的犯罪计划是,在第一行为之后由第二行为引起结果,但有违其预期,实际上是由第一行为引起了结果的情形。此类问题属于因果关系错误的一种类型,其解决最终仍然需要回归至犯罪论之根本:在客观方面能否认定构成要件该当性、在主观方面能否认定对该构成要件该当事实的认识,对此有必要进行个别研究,且仅此即可。

  • 标签: 因果关系的错误 相当因果关系 构成要件的推迟实现 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
  • 简介:从构成要件和违法性的关系看,构成要件理论分为行为类型说、违法类型说和违法有责类型说,而构成要件的机能一般认为分为罪刑法定主义机能、犯罪个别化机能、违法推定机能和故意规制机能.三种构成要件类型在实现构成要件的四种机能上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构成要件类型的定位对构成要件机能的理解和重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标签: 构成要件 机能 类型
  • 简介:行为人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前提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犯罪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 标签: 主观要件 犯罪主观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一种重要的财产权利形态,尤其是在经济活动票据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票据权利在社会财富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为提高效率,使发挥票据担保功能成为必然。况且,票据作为质押品具有特别的优势,票据质押在促进金融发展、保障债权实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票据质押在理论和立法上存

  • 标签: 票据质押 质权人 票据法 票据权利 被背书人 回头背书
  • 简介:雇主责任作为一种特殊侵权责任已为各国、地区立法所认同,但在认定雇主责任时需对其三个构成要件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准确适用雇主责任制度。

  • 标签: 雇主责任 雇用关系 构成要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担保法与票据法关于票据质押的规定不协调,因而使得票据质押的要件构成不明确,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一全新的视角即票据质押的定性出发.票据质押在理论上存在定性为票据行为的可能性,在价值上亦存在定性为票据行为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认为票据行为的要件就是票据质押的要件.

  • 标签: 票据质押 票据行为 要件
  • 简介:上诉利益是指当事人在原审法院受到了不利裁判,上诉审法院针对这种不利裁判进行救济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关于上诉利益的识别,在学理上主要有形式不服说、旧实体不服说、新实体不服说和折衷说四种不同的学说,其中第三种学说相对合理,其所主张的基本思路值得肯定。我国上诉立案制度有必要增加上诉利益要件

  • 标签: 民事上诉 上诉立案 上诉利益 识别标准
  • 简介:无限防卫应同时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起因上,须有特定暴力犯罪的存在;时机上,须是非法暴力侵害正在进行;对象上,须指向非法暴力侵害者本人;主观上,须出于防卫的意图.

  • 标签: 无限防卫 起因要件 时机要件 对象要件 主观要件
  • 简介:一般而言,要成立故意犯罪,至少必须对构成要件该当事实存在认识或者预见。而在存在抽象的事实错误的场合,由于对实际实现的构成要件该当事实不存在认识,因而原则上应否定故意犯罪的成立。但在构成要件实质性重合的限度内,亦可承认故意犯罪的成立。刑法规定构成要件的目的在于保护特定的法益,所以,作为构成要件之符合的标准,应以保护法益的共通性作为绝对要件

  • 标签: 构成要件的符合 抽象的事实错误 实质性重合 保护法益的共通性
  • 简介:【摘要】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地位在当今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属于争议焦点。明晰构成要件该当性与违法性、有责性的关系,重点在于构成要件的属性问题。构成要件分为行为类型说、违法类型说和违法·有责类型说,它们显示着构成要件的不同内涵。通过将构成要件置于犯罪构成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发现主张无价值性构成要件的行为类型说难以适用于现实立法解释。在对构成要件不同机能的分析下,明确罪刑法定机能必不可少,并在满足其他机能期待中,更为提倡违法类型说。

  • 标签: 构成要件 行为类型说 违法类型说 违法·有责类型说
  • 简介:本文研究了“任何形式的证据中都包含有人的主观因素”的观点,认为有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认识,并不是证据。本文也研究了“证明标准的趋势应是理性和主观的融合”,其适用必然“烙上主观性、内在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的观点,认为“融合”也好,“特点”也好,都是自由心证的弱点和弊端,无需追求。本文着重论述了创立实质证据观的过程,指出实质证据观最先孕育于苏联,但最终诞生于中国。《证据法学新论》一书确立了实质证据观及其基本内容,划分了证据资料和证据效力,确立了证据排伪法则,这标志着实质证据观在我国正式诞生。《新证据学论纲》建立了物证、书证、人证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证据资料、证据效力和证明的基本理论,确立了事实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实事求是七项原则,找到了实质真实标准。这一切是对实质证据观的充实、发展和完善。实质证据观是证据学的根基;实质真实标准是证据制度的根基。这些根基是我国证据法学的基石。

  • 标签: 实质证据观 实质真实标准 证据制度 司法证明 诉讼证明 刑事诉讼
  • 简介:基于禁止重复诉讼的设置目的对“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这一要件进行重新解释,其不仅适用于前诉裁判生效后,也可扩大解释适用于前诉系属中。当前诉处于诉讼系属中时,该要件应理解为“如果进行后诉,后诉请求的裁判结果可能会否定前诉请求的裁判结果”,其表现形式多为后诉请求直接否定前诉请求或后诉请求与前诉请求争点共通。但为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需前诉法院及时履行相应的阐明义务。当前诉裁判生效后,除后诉请求直接否定前诉判决主文之外,后诉请求通过否定前诉核心判决理由进而达到否定前诉判决主文目的的,也符合该要件的适用。最后,在适用该要件时,可将“诉讼标的相同”这一要件理解为“同一生活事实”。

  • 标签: 重复诉讼 诉讼系属 诉讼标的 核心判决理由 阐明义务
  • 简介:传播的实质是人类不断的扩大和增强自身对外界的支配和控制能力的过程和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类对空间的支配和控制;人类对时间的支配和控制;人类对人类社会自身的控制和支配。这三个层面恰恰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三维立体图。

  • 标签: 传播 实质 时间 空间 人类社会自身 控制与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