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缺血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而发生的坏死所致的脑软化,是神经内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昏迷、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此类病人需要特殊的护理与照顾。我院在2005年10~12月共收治缺血脑梗死病人5例,通过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认为做好心理护理和基本的生活饮食及症状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减少并发症有很大帮助。

  • 标签: 缺血性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运用尿激酶进行急性缺血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3组早期溶栓治疗组20例,溶栓治疗组2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早期溶栓治疗组和溶栓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于发病后3小时、6小时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评价3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10、20天评分比较,早期溶栓治疗组的评分显著低于溶栓治疗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溶栓治疗组与溶栓治疗组的疗效评价有统计学差异,且二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早期溶栓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1%,溶栓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为58.3%。结论早期运用尿激酶进行急性缺血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在改善神经缺损的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对治疗急性缺血脑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超早期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脑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优势。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4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前循环缺血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行超早期(3h内)治疗,对照组行延迟(6h内)治疗。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患者6h、24h、1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5.55±8.77)分、(18.12±10.21)分、(11.75±10.57)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50%,较对照组的25.00%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缺血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及采纳。

  • 标签: 缺血性脑梗死 超早期 尿激酶 静脉溶栓 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早期预防缺血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10月期间,共收治40例缺血脑梗死患者,将其作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健康体验患者40例,即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给予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同时对两组患者检查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具体包括斑块检查数量,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软斑、溃疡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扁平斑显著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硬斑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左右侧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值明显比实验组宽,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患者的粥样斑块给予检查,在早期预防缺血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适合临床的使用和推广。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粥样斑块 早期预防缺血性脑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缺血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管理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缺血脑梗死患者分成路径组和常规组,对常规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管理,对路径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管理。结果路径组的自我护理知识掌握合格率、健康行为掌握合格率、健康教育管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缺血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的风险。

  • 标签: 缺血性脑梗死 健康教育路径管理 健康行为 护理知识
  • 简介:【摘要】后循环缺血脑梗死,为脑卒中的一种,该病发生后致死率较高,同时也存在很高的致残率,在缺血卒中中约占20%,该病容易出现较多的变异性,侧枝循环相对较少,临床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晕、或者病人在头部与面部出现麻木的情况,也有病人呈现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者肢体共济失调,言语困难、吞咽困难等。患者的脑干结构与血管之间的相互支配情况并非与神经关系对应,这就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时有多种临床症状,单一症状出现的病人极少。而如何评判病人是否为后循环缺血脑梗死,则需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包括各种体格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方可进行确诊。一般情况下怀疑病人为后循环缺血脑梗死的病人均需要通过影像学进行检查,包括MRI或者头部CT均可对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行有效的确诊。后循环缺血脑梗死,根据病人的缺血程度以及缺血持续的时间分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有研究认为TIA是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是病人的血管狭窄导致了血流动力改变。而伴有TIA的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极易引发病人出现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的发生很有可能是致命的,病人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医学上对后循环缺血脑梗死的关注度不高,更多的关注的是前循环,经常会出现后循环缺血的病人诊断不准确。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对比预防缺血脑梗死患者再发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不同效果。方法收集缺血脑梗死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低回声斑块数、斑块总数、血浆黏度、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缺血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再发过程中,氯吡格雷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逆转易损斑块并降低脑梗死患者的再发概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缺血脑梗死预防中以颈部血管超声查验粥样斑块的作用及检测效果。方法: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缺血脑梗死患者、健康体检者均选择50例,组别设立研究组、参比组,以颈部血管超声方式开展检查,检查结果实施分析。结果:研究组血管内径数据与参比组比对偏低(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以研究组偏高(P<0.05)。结论:缺血脑梗死预防中,采取颈部血管超声方式检测粥样斑块,能够对粥样斑块做到有效检出,检测效果良好。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 粥样斑块 缺血性脑梗死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组加丁苯酞,对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28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3个月后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丁苯酞治疗能有效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基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58例给予血栓通静脉滴注,对照组58例用丹参注射液,均1次/d,两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在90%以上,对照组总有效率5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栓通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比丹参加其他常规西药有更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栓通 急性脑梗死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血脑梗死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护理。方法:选择临床治疗的缺血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分析其护理风险因素后 ,分别实施不同护理措施),根据其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将 200例缺血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缺血脑梗死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 65.58±1.97)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70.59±1.65)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 P< 0.05)。观察组 100例患者和对照组 100例缺血脑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相比较,前者更低,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通过分析缺血脑梗死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后,再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策,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机体功能,值得研究和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梗死 护理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参与研究对象均是急性缺血脑梗死,共计50例,研究时间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随机盲选分组,观察组25例、常规组25例。常规组病例以常规方式进行降压,观察组施予早期强化加压,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静脉溶栓效果、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静脉溶栓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脑梗死患者施予早期强化降压,可提高静脉溶栓疗效,便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静脉溶栓 早期 强化降压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中青年人发生缺血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于 2011年 1月~ 2013年 12月收治的缺血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中青年组患者( 79例)与老年组患者( 165例)在临床特征或预后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在糖尿病、卒中家族史、高脂血症、风湿性心瓣膜病、心房颤动、凝血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青年组患者吸烟、长期饮酒和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失语、意识障碍、头痛头晕和单侧肢体麻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青年组患者发生偏瘫比老年组患者少( P<0.05)。此外,中青年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亦显著优于老年组。结论 中青年缺血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通过改善吸烟、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可能降低中青年人发生缺血脑梗死的风险。  

  • 标签:   中青年 缺血性脑梗死 临床分析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缺血脑梗死患者51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1例为对照组,均给予颈部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溃疡斑与软斑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扁平斑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硬ban斑检出率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患者的粥样斑块检查时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能够在早期有效预防缺血脑梗死,并且有利于临床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粥样斑块 缺血性脑梗死 预防
  • 简介:摘要缺血卒中早期治疗的目的在于限制梗死核心扩大,但即使成功血管再通仍可能出现梗死增大并导致转归不良。文章对血管再通治疗外其他可能影响早期梗死体积增大的因素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挽救缺血组织提供更多的治疗靶点。了解这些因素可能有利于临床医生预估梗死进展,采取个体化方案改善缺血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梗死 神经影像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疾病恶化